1949年與馬一浮合影於杭州蔣莊
桐廬縣政府為衛護馬先生,在他宅門外安置了衛兵。那船夫一見衛兵,心就慌了。人和行李全部進了馬先生家之後,他等候收取45元,這時,在荒郊低聲下氣的平伯忽然滿臉濺朱,一把抓住他的胸部,罵他半夜敲詐良民,要拉他到警察局去。船夫那短小的破棉襖被他使勁一拉,半件縮了上來,露出褲腰和肉體。大人們上前勸解,平伯才放手,轉身向馬先生申訴。船夫在進馬先生家時心裏本來就有點慌,這時連忙跪倒在地,賭咒發誓。最後平伯才答應不送他去警察局了,照舊付了他10元錢了事。我想,爸爸這時心中可能又在同情那船夫了。他又會說:我“不見諸惡,隻見眾苦”。
關於這一段情節,在逃難打油詩裏我們隻記得以下幾句:
平伯先討饒,好話幾千聲。(吟按:‘聲’念‘商’音。)……
船到桐廬後,尋著馬先生。(吟按:‘生’念‘商’音。)……
平伯怒氣沖,當廳倒扳帳。船老大哀哭,××打圓場。
這天晚上,我們幾個孩子因為沒有墊被,半夜喊冷,驚動了爸爸。次日他就上街買來墊被。
曬太陽“偷”蘿蔔
16個難民住在馬一浮先生家,終非長久之計。
馬先生在桐廬時身邊有兩位門人,一位叫王星賢,另一位叫張立明。都是聖賢之輩。王星賢先生有一個學生叫童鑫森,早先曾通過某種關係向我爸爸要過一幅畫。這天恰好來馬先生家訪問他的老師,知道我們一家逃難來此,便熱情相助答應覓屋。那時馬先生已決定遷居離桐廬20華裏的陽山阪的湯莊。爸爸要追隨馬先生,也想在陽山阪附近找房子。恰好童鑫森有朋友叫盛梅亭的,在陽山阪附近的“河頭上”當小學校長,他叔父是鄉長,把三開間樓屋借給我們住,還不肯收房租,說是“我要感謝日本鬼。不是他們作亂,如何請得到你們來住。”後來我家從廣西逃往貴州時,爸爸靠一幅畫成行。友人稱他那次逃難為“藝術的逃難”。其實,從桐廬開始,就是“藝術的逃難”了。如童先生不是豐畫的仰慕者,爸爸又如何租得河頭上的房子!
11月28日,在馬先生家已打攪到第4天,我們一行16人,藉助了馬先生運書的船,沿桐江來到了逃難的第一個新巢———“河頭上”。一路上,吸引爸爸視線的不是桐江兩岸的美景,而是船頭上的白布旗,旗上“桐廬縣政府封”六字,是馬先生親筆所寫。爸爸對馬先生隨意書寫的字很欣賞,曾經拿他寄來的信封上“豐子愷”三字製版印到自己的名片上。
“河頭上”盛鄉長的三樓三底房子竟是新造的,連樑上的紅紙兒都還沒褪色。樓下大概是客廳廚房之類,不能住人吧。所以我們隻能在樓上幾間鋪上稻草,設置鋪位。這麽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何搭配,是有困難的。不知怎麽一來,我這個女孩卻被安排在平伯和章桂哥他們大男人的一間裏。我為此表示抗議,卻被爸爸罵了幾句,哭了一場。是啊,男女老少16人,叫爸爸如何安排得過來呢。
一兩天後,馬先生遷到了湯莊,王星賢先生及其家屬隨行。兩地相距不過半公裏。爸爸從此常訪湯莊(至多隔一二天),聆聽馬先生的教誨。冬天風和日暖,他們便在竹林旁曬太陽(即“負暄”),馬先生學問淵博,見解高遠,引證古人的話,都能背誦原文。他過目成誦,一目十行,爸爸佩服得五體投地。
爸爸常訪湯莊,我們孩子們在河頭上也玩得很痛快。有文的玩法,武的玩法。我兩者都參加。三個姐姐年齡相近:18、17、16。她們常到屋後大院子裏稻草堆上曬太陽,用稻草來編製指環之類的種種玩意兒。我也參加在內,向她們學編織。嘴饞了,就走出後院,那裏有一大片蘿蔔地。我們悄悄地拔了幾個,到旁邊的小池塘裏把泥洗幹淨就啃起來。又甜又嫩,味道真好啊!這種“偷”的行徑很快就被蘿蔔地的主人家發現。可她們不但不罵,還爭相“邀請”我們下次“偷”她們家的。那種曬太陽“偷蘿蔔”的情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難忘。
華瞻哥比元草哥大三歲,是玩兒的好搭檔。他們才不參加我們女孩子玩呢。他們玩武的。我比元草哥小兩歲,也喜歡和他們一起玩。我們住處附近有一座小山。我們常爬上山去玩。那山上隻有野草。我們采了幾個紅色的小果子,不能吃的,我至今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們拿迴住處,把它們放在前院的水缸邊上,用我們自製的彈皮弓射擊,比誰擊中得多。總之,在河頭上的23天,是很值得憧憬的。
爸爸除了去湯莊負暄,聆聽馬一浮先生的教誨外,還有另外的交遊。這裏讓我引用他在《桐廬負暄》一文中的一段文字,以代替我拙劣的轉述:
這一住雖隻二十三天,卻結了不少的人緣。至今迴想起來,還覺得有一根很長的線,一端縛在桐廬的河頭上,迤邐經過江西、湖南、廣西,而入貴州,另一端縛住在我們的心頭上。第一是幾家鄰居:右鄰是盛氏的長房,主人名盛寶函的,是一個五六十歲udspeaker(吟按:意即揚聲器,這裏指大喉嚨),讀書而躬耕,可稱忠厚長者。他最先與我相過從。他的兒子,一個毛二十歲的文弱青年,曾經想進音樂學校的,便與我格外親近。講起他的內兄,姓袁的,開明書店編輯部裏的職員,“八一三”時逃迴家來的,和我總算是同事。於是我們更加要好。盛大先生教兒子捧了一甏家釀的陳酒來送我。過幾天又辦了一桌酒饌,請我去吃。我們的前鄰是盛氏的二房,便是替我租屋的小學校長盛梅亭君之家,梅亭之父即寶函之弟,已經逝世。梅亭是一個幹練青年,把小學辦得很好。他的兒子七八歲,天生是聾啞,然而特別聰明。我為諸鄰人作畫,他站在旁邊看。看到高興的時候,發出一陣長嘯,如哭如笑,如歌如號。迴家去就能背摹我的畫。他常常送酒和食物來給我。有一次他拿了一把炭屑來送我。我最初不解其意,看了他的手勢,才知道是給我作畫起稿用的。試一試看,果然選得粒粒都好,可以代木炭用。這聾啞孩子倘得常處在美術的環境中,將來一定是大美術家。他的感官的能力集中在視覺上,安得不為大美術家呢?我們的後鄰是盛氏的四房。四先生也是耕讀的,常和我來往,也送我一甏酒,又辦了酒請我去吃飯。隻有三先生,即我的房東,身任鄉長,不住在這裏,相見較少,特地辦了酒請我到鄉公所去吃。鄉公所就在學校裏。學校裏的美術先生姓黃名賓鴻的(吟按:不是大畫家黃賓虹),是本鄉人,其家在二十五裏外的一個高山———名船形嶺———的頂上。有一次他特地邀我到他家去玩。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善良忠厚的山民,竭誠地招待我,留我在山頂上住了一晚,次日才迴來。凡此種種人緣,教我今日思之,猶有餘戀。使我永遠不能忘記。
爸爸的“逃難詩”在這時還有繼續,可惜我們隻從孩子的角度記得四句有特色的:
</br>
桐廬縣政府為衛護馬先生,在他宅門外安置了衛兵。那船夫一見衛兵,心就慌了。人和行李全部進了馬先生家之後,他等候收取45元,這時,在荒郊低聲下氣的平伯忽然滿臉濺朱,一把抓住他的胸部,罵他半夜敲詐良民,要拉他到警察局去。船夫那短小的破棉襖被他使勁一拉,半件縮了上來,露出褲腰和肉體。大人們上前勸解,平伯才放手,轉身向馬先生申訴。船夫在進馬先生家時心裏本來就有點慌,這時連忙跪倒在地,賭咒發誓。最後平伯才答應不送他去警察局了,照舊付了他10元錢了事。我想,爸爸這時心中可能又在同情那船夫了。他又會說:我“不見諸惡,隻見眾苦”。
關於這一段情節,在逃難打油詩裏我們隻記得以下幾句:
平伯先討饒,好話幾千聲。(吟按:‘聲’念‘商’音。)……
船到桐廬後,尋著馬先生。(吟按:‘生’念‘商’音。)……
平伯怒氣沖,當廳倒扳帳。船老大哀哭,××打圓場。
這天晚上,我們幾個孩子因為沒有墊被,半夜喊冷,驚動了爸爸。次日他就上街買來墊被。
曬太陽“偷”蘿蔔
16個難民住在馬一浮先生家,終非長久之計。
馬先生在桐廬時身邊有兩位門人,一位叫王星賢,另一位叫張立明。都是聖賢之輩。王星賢先生有一個學生叫童鑫森,早先曾通過某種關係向我爸爸要過一幅畫。這天恰好來馬先生家訪問他的老師,知道我們一家逃難來此,便熱情相助答應覓屋。那時馬先生已決定遷居離桐廬20華裏的陽山阪的湯莊。爸爸要追隨馬先生,也想在陽山阪附近找房子。恰好童鑫森有朋友叫盛梅亭的,在陽山阪附近的“河頭上”當小學校長,他叔父是鄉長,把三開間樓屋借給我們住,還不肯收房租,說是“我要感謝日本鬼。不是他們作亂,如何請得到你們來住。”後來我家從廣西逃往貴州時,爸爸靠一幅畫成行。友人稱他那次逃難為“藝術的逃難”。其實,從桐廬開始,就是“藝術的逃難”了。如童先生不是豐畫的仰慕者,爸爸又如何租得河頭上的房子!
11月28日,在馬先生家已打攪到第4天,我們一行16人,藉助了馬先生運書的船,沿桐江來到了逃難的第一個新巢———“河頭上”。一路上,吸引爸爸視線的不是桐江兩岸的美景,而是船頭上的白布旗,旗上“桐廬縣政府封”六字,是馬先生親筆所寫。爸爸對馬先生隨意書寫的字很欣賞,曾經拿他寄來的信封上“豐子愷”三字製版印到自己的名片上。
“河頭上”盛鄉長的三樓三底房子竟是新造的,連樑上的紅紙兒都還沒褪色。樓下大概是客廳廚房之類,不能住人吧。所以我們隻能在樓上幾間鋪上稻草,設置鋪位。這麽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何搭配,是有困難的。不知怎麽一來,我這個女孩卻被安排在平伯和章桂哥他們大男人的一間裏。我為此表示抗議,卻被爸爸罵了幾句,哭了一場。是啊,男女老少16人,叫爸爸如何安排得過來呢。
一兩天後,馬先生遷到了湯莊,王星賢先生及其家屬隨行。兩地相距不過半公裏。爸爸從此常訪湯莊(至多隔一二天),聆聽馬先生的教誨。冬天風和日暖,他們便在竹林旁曬太陽(即“負暄”),馬先生學問淵博,見解高遠,引證古人的話,都能背誦原文。他過目成誦,一目十行,爸爸佩服得五體投地。
爸爸常訪湯莊,我們孩子們在河頭上也玩得很痛快。有文的玩法,武的玩法。我兩者都參加。三個姐姐年齡相近:18、17、16。她們常到屋後大院子裏稻草堆上曬太陽,用稻草來編製指環之類的種種玩意兒。我也參加在內,向她們學編織。嘴饞了,就走出後院,那裏有一大片蘿蔔地。我們悄悄地拔了幾個,到旁邊的小池塘裏把泥洗幹淨就啃起來。又甜又嫩,味道真好啊!這種“偷”的行徑很快就被蘿蔔地的主人家發現。可她們不但不罵,還爭相“邀請”我們下次“偷”她們家的。那種曬太陽“偷蘿蔔”的情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難忘。
華瞻哥比元草哥大三歲,是玩兒的好搭檔。他們才不參加我們女孩子玩呢。他們玩武的。我比元草哥小兩歲,也喜歡和他們一起玩。我們住處附近有一座小山。我們常爬上山去玩。那山上隻有野草。我們采了幾個紅色的小果子,不能吃的,我至今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們拿迴住處,把它們放在前院的水缸邊上,用我們自製的彈皮弓射擊,比誰擊中得多。總之,在河頭上的23天,是很值得憧憬的。
爸爸除了去湯莊負暄,聆聽馬一浮先生的教誨外,還有另外的交遊。這裏讓我引用他在《桐廬負暄》一文中的一段文字,以代替我拙劣的轉述:
這一住雖隻二十三天,卻結了不少的人緣。至今迴想起來,還覺得有一根很長的線,一端縛在桐廬的河頭上,迤邐經過江西、湖南、廣西,而入貴州,另一端縛住在我們的心頭上。第一是幾家鄰居:右鄰是盛氏的長房,主人名盛寶函的,是一個五六十歲udspeaker(吟按:意即揚聲器,這裏指大喉嚨),讀書而躬耕,可稱忠厚長者。他最先與我相過從。他的兒子,一個毛二十歲的文弱青年,曾經想進音樂學校的,便與我格外親近。講起他的內兄,姓袁的,開明書店編輯部裏的職員,“八一三”時逃迴家來的,和我總算是同事。於是我們更加要好。盛大先生教兒子捧了一甏家釀的陳酒來送我。過幾天又辦了一桌酒饌,請我去吃。我們的前鄰是盛氏的二房,便是替我租屋的小學校長盛梅亭君之家,梅亭之父即寶函之弟,已經逝世。梅亭是一個幹練青年,把小學辦得很好。他的兒子七八歲,天生是聾啞,然而特別聰明。我為諸鄰人作畫,他站在旁邊看。看到高興的時候,發出一陣長嘯,如哭如笑,如歌如號。迴家去就能背摹我的畫。他常常送酒和食物來給我。有一次他拿了一把炭屑來送我。我最初不解其意,看了他的手勢,才知道是給我作畫起稿用的。試一試看,果然選得粒粒都好,可以代木炭用。這聾啞孩子倘得常處在美術的環境中,將來一定是大美術家。他的感官的能力集中在視覺上,安得不為大美術家呢?我們的後鄰是盛氏的四房。四先生也是耕讀的,常和我來往,也送我一甏酒,又辦了酒請我去吃飯。隻有三先生,即我的房東,身任鄉長,不住在這裏,相見較少,特地辦了酒請我到鄉公所去吃。鄉公所就在學校裏。學校裏的美術先生姓黃名賓鴻的(吟按:不是大畫家黃賓虹),是本鄉人,其家在二十五裏外的一個高山———名船形嶺———的頂上。有一次他特地邀我到他家去玩。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善良忠厚的山民,竭誠地招待我,留我在山頂上住了一晚,次日才迴來。凡此種種人緣,教我今日思之,猶有餘戀。使我永遠不能忘記。
爸爸的“逃難詩”在這時還有繼續,可惜我們隻從孩子的角度記得四句有特色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