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吟!明珍!”一聲令下,我和明珍馬上背了書包高高興興地迴家。這情景至今猶曆曆在目。我們稱明珍為“ɑo明”。這個ɑo念上聲,意思是“小”。在石門話裏“咬”的讀音就是“ɑo”。所以爸爸後來寫信給我弟媳“ɑo毛”(她的乳名,就是“小毛頭”的意思)時,稱她為“咬毛”。“文革”中為了忌諱,改成了“好毛”或“好貓”。讀者如果去我們家鄉石門鎮,到處都可聽見“ɑo”什麽、“ɑo”什麽地唿喚人。
說起五爹爹,我的名字還是他改的呢。我出生後,外公為我取的名字原是“一寧”;但我進了小學,五爹爹在寫我的名字時把一寧錯寫成了一吟(石門話“寧”“吟”同音),從此我就成了豐一吟。人家都說我的名字風雅,還以為是我爸爸取的,其實不是。五爹爹之所以誤寫為吟,大概他以為豐家是詩書禮儀之家,名字應該也是這麽風雅的吧。
我雖然擁有了這麽風雅的一個名字,卻是一個愛睡懶覺的糊塗蟲。記得有一天我很遲才起身,媽媽忙著家務,顧不得我。我胡亂喝了幾口粥,背了書包就去上學。走完下西弄,向左拐到寺弄口,接待寺的大門就在眼前了。誰知門口擁出一大批同學來。
“今天怎麽了?你們都到哪裏去?去做什麽?”我問。
“你到哪裏去?你去做什麽?”他們反過來問我。
“上學呀!”
“哈哈哈……!”同學們大笑起來。“都放飯學了,你睡昏了,還以為是早晨!哈哈哈……快調頭迴家去吃中飯吧!哈哈哈……”
我臉紅了,隻好怏怏地轉迴家去。
迴到家裏,媽媽竟然什麽也沒有發覺。我小時候就是這樣自生自長。
在接待寺期間,我曾隨父母去杭州,住在皇親巷6號。爸爸讓我插班進了寶極觀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後來又迴到接待寺來讀。(直到讀完“初小”,也就是讀完四年級。)我自認為是省城讀過書的,有點驕傲。迴到接待寺小學裏,看見同學們的課本,拿起來就高聲朗讀,以顯示我的才能。誰知偏偏念錯了字,引起鬧堂大笑。
後來接待寺小學裏請來了一位新教師,名叫豐桂,又名豐蓉賡,是我的一個遠房堂姐。我叫她蓉哥哥(當時通行女的也按男的稱唿)。後來我們從事“豐研”工作時靠眾親友的迴憶設計了一張家譜圖(請表兄馬傳先繪成),才知道我祖父的祖父和蓉哥哥祖父的祖父是親兄弟。所以蓉哥哥是我的堂姐,又是我的老師。
在接待寺小學的那幾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和同學們趴在窗外的瓦片上看遠處廣場戲台上的京劇(那時稱“平劇”,因為當時京城在南京)或雜技歌舞表演,那才有勁!
記得有一次,不知從哪裏來了一個表演歌舞的班子。有一個節目是一排姑娘裸著大腿跳舞。一排人的大腿一起往前踢起來,忽左忽右,望過去隻見一排排肉腿晃動,煞是好看。五爹爹竟看呆了。過後他對蓉哥哥說:
“你能把台上那種表演教給學生嗎?”
蓉哥哥笑笑,不知該說些什麽好。
當時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具體讀些什麽,我記不起來。隻記得爸爸曾說:有一次他經過某小學,聽見裏麵朗朗讀書聲,孩子們正在眾口一詞地高聲朗讀:“我每天大便一次!我每天大便一次!……”語文裏還夾著生理衛生的內容,真有趣。料想我當時讀的也有這類內容吧!
我還記得一個情節。有一迴,我和男同學們一起在接待寺前的廣場上看戲。有一個男同學不小心把旁邊一個不認識的男孩推了一下,那男孩倒在石板上,頭部大出血。我們都跟著肇事人慌張逃往自己學校樓下。肇事人叫其他的男同學們不要出賣他,他們都答應,他又指指我,我竟也答應了,而且自以為做了一件很講“義氣”的事。
我小時候就是這麽傻!
十二年住十三處
我家搬進緣緣堂以前的情況,我都是事後了解的。
以造緣緣堂為界限,家中經濟情況才開始好轉。爸爸是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的畢業生。他在那學校裏受到李叔同(1918年出家為僧,即弘一法師)和夏丏尊兩位老師的教育,提高了自己的美術、音樂和文學的修養,也向兩位老師學會了日文。
爸爸1919年在浙一師念書尚未畢業時,於“花朝”日(農曆二月十二日)奉母命迴鄉與崇德縣城的望族徐芮蓀家的長女徐力民結婚。1919年從浙一師畢業後,起初到吳夢非、劉質平兩位高班同學創辦的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任教美術,同時在東亞體育學校兼職。因為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知識,爸爸依靠親友的饋贈和借貸,於1921年早春去日本遊學了十個月,把自己的頭腦像裝罐頭食物那樣裝滿了種種知識,並學了種種外語。兩千塊錢用完了,隻得迴來。爸爸去日本前,1920年媽媽已生下我大姐豐陳寶。次年又生下我二姐豐林先。所以爸爸迴國後,負擔已加重。他仍然在上海專科師範任教。估計這時他住的還是師範學校的宿舍。同時,爸爸又在上海郊區吳淞中國公學兼課,同事有舒新城(該校主任)、沈仲九、孫俍工、陳兼善、匡互生、周為群、陶載良、常乃德、張作人、朱光潛、朱自清等諸先生。還有學生吳朗西、陳瑜清等。
日本迴來後的12年間,為了維持越來越龐大的家庭成員的生活,爸爸到處教美術音樂,有時住宿舍,有時住租屋,有時迴故鄉住。我統計一下,共有13處之多。
1922年,他把家人接出來,住在三在裏114弄的租屋裏。據說三在裏以前叫靜修路,今蓬萊路。
1922年秋至1925年初,爸爸應夏丏尊先生之邀,在經子淵先生當校長的浙江上虞白馬湖的春暉中學任教,住在自建的“小楊柳屋”裏。這段時期很值得紀念。爸爸成為漫畫家,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他在日本買到了竹久夢二的畫冊,對他的畫風很感興趣。加上受陳師曾等畫家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他在春暉中學認識了不少同事和外來演講、考察的人,除了中國公學的老友匡互生、朱光潛、朱自清先生外,還有劉薰宇、劉叔琴、王任叔(巴人)、張同光、何香凝、蔡元培、黃炎培、張聞天、胡愈之、郭沫若、葉聖陶、陳望道、劉大白、楊元華、俞平伯、吳覺農、蔣夢麟、於右任、吳稚暉等諸先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成了至交。1924年媽媽在小楊柳屋生下了我大哥豐華瞻。
1924—1925年的冬天,以匡互生先生為首的春暉不少教師(包括我爸爸),因不滿意後來校方的教育主張,陸續離開春暉,到上海創辦了自己理想中的立達中學。爸爸以七百餘元賣去了白馬湖畔自建的小楊柳屋,以充實辦校經費。據爸爸迴憶,那時他白天仍在上海南端的小西門黃家闋路上海專科師範工作,晚上趕到北端的虹口租屋裏和大家一起做立達中學的籌備工作,深夜再趕迴專科師範去住宿。
立達中學籌備完成時,專科師範已搬遷,就利用了專科師範的原校址開學。1925年夏,立達在上海北郊江灣自建校舍,改名為立達學園。從那時起,爸爸就率家屬住進了立達學園附近的租屋。先後住過同安裏、安樂裏、樂盛裏。到1926年4月5日,才得遷入立達自建的校舍永義裏。
</br>
說起五爹爹,我的名字還是他改的呢。我出生後,外公為我取的名字原是“一寧”;但我進了小學,五爹爹在寫我的名字時把一寧錯寫成了一吟(石門話“寧”“吟”同音),從此我就成了豐一吟。人家都說我的名字風雅,還以為是我爸爸取的,其實不是。五爹爹之所以誤寫為吟,大概他以為豐家是詩書禮儀之家,名字應該也是這麽風雅的吧。
我雖然擁有了這麽風雅的一個名字,卻是一個愛睡懶覺的糊塗蟲。記得有一天我很遲才起身,媽媽忙著家務,顧不得我。我胡亂喝了幾口粥,背了書包就去上學。走完下西弄,向左拐到寺弄口,接待寺的大門就在眼前了。誰知門口擁出一大批同學來。
“今天怎麽了?你們都到哪裏去?去做什麽?”我問。
“你到哪裏去?你去做什麽?”他們反過來問我。
“上學呀!”
“哈哈哈……!”同學們大笑起來。“都放飯學了,你睡昏了,還以為是早晨!哈哈哈……快調頭迴家去吃中飯吧!哈哈哈……”
我臉紅了,隻好怏怏地轉迴家去。
迴到家裏,媽媽竟然什麽也沒有發覺。我小時候就是這樣自生自長。
在接待寺期間,我曾隨父母去杭州,住在皇親巷6號。爸爸讓我插班進了寶極觀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後來又迴到接待寺來讀。(直到讀完“初小”,也就是讀完四年級。)我自認為是省城讀過書的,有點驕傲。迴到接待寺小學裏,看見同學們的課本,拿起來就高聲朗讀,以顯示我的才能。誰知偏偏念錯了字,引起鬧堂大笑。
後來接待寺小學裏請來了一位新教師,名叫豐桂,又名豐蓉賡,是我的一個遠房堂姐。我叫她蓉哥哥(當時通行女的也按男的稱唿)。後來我們從事“豐研”工作時靠眾親友的迴憶設計了一張家譜圖(請表兄馬傳先繪成),才知道我祖父的祖父和蓉哥哥祖父的祖父是親兄弟。所以蓉哥哥是我的堂姐,又是我的老師。
在接待寺小學的那幾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和同學們趴在窗外的瓦片上看遠處廣場戲台上的京劇(那時稱“平劇”,因為當時京城在南京)或雜技歌舞表演,那才有勁!
記得有一次,不知從哪裏來了一個表演歌舞的班子。有一個節目是一排姑娘裸著大腿跳舞。一排人的大腿一起往前踢起來,忽左忽右,望過去隻見一排排肉腿晃動,煞是好看。五爹爹竟看呆了。過後他對蓉哥哥說:
“你能把台上那種表演教給學生嗎?”
蓉哥哥笑笑,不知該說些什麽好。
當時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具體讀些什麽,我記不起來。隻記得爸爸曾說:有一次他經過某小學,聽見裏麵朗朗讀書聲,孩子們正在眾口一詞地高聲朗讀:“我每天大便一次!我每天大便一次!……”語文裏還夾著生理衛生的內容,真有趣。料想我當時讀的也有這類內容吧!
我還記得一個情節。有一迴,我和男同學們一起在接待寺前的廣場上看戲。有一個男同學不小心把旁邊一個不認識的男孩推了一下,那男孩倒在石板上,頭部大出血。我們都跟著肇事人慌張逃往自己學校樓下。肇事人叫其他的男同學們不要出賣他,他們都答應,他又指指我,我竟也答應了,而且自以為做了一件很講“義氣”的事。
我小時候就是這麽傻!
十二年住十三處
我家搬進緣緣堂以前的情況,我都是事後了解的。
以造緣緣堂為界限,家中經濟情況才開始好轉。爸爸是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的畢業生。他在那學校裏受到李叔同(1918年出家為僧,即弘一法師)和夏丏尊兩位老師的教育,提高了自己的美術、音樂和文學的修養,也向兩位老師學會了日文。
爸爸1919年在浙一師念書尚未畢業時,於“花朝”日(農曆二月十二日)奉母命迴鄉與崇德縣城的望族徐芮蓀家的長女徐力民結婚。1919年從浙一師畢業後,起初到吳夢非、劉質平兩位高班同學創辦的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任教美術,同時在東亞體育學校兼職。因為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知識,爸爸依靠親友的饋贈和借貸,於1921年早春去日本遊學了十個月,把自己的頭腦像裝罐頭食物那樣裝滿了種種知識,並學了種種外語。兩千塊錢用完了,隻得迴來。爸爸去日本前,1920年媽媽已生下我大姐豐陳寶。次年又生下我二姐豐林先。所以爸爸迴國後,負擔已加重。他仍然在上海專科師範任教。估計這時他住的還是師範學校的宿舍。同時,爸爸又在上海郊區吳淞中國公學兼課,同事有舒新城(該校主任)、沈仲九、孫俍工、陳兼善、匡互生、周為群、陶載良、常乃德、張作人、朱光潛、朱自清等諸先生。還有學生吳朗西、陳瑜清等。
日本迴來後的12年間,為了維持越來越龐大的家庭成員的生活,爸爸到處教美術音樂,有時住宿舍,有時住租屋,有時迴故鄉住。我統計一下,共有13處之多。
1922年,他把家人接出來,住在三在裏114弄的租屋裏。據說三在裏以前叫靜修路,今蓬萊路。
1922年秋至1925年初,爸爸應夏丏尊先生之邀,在經子淵先生當校長的浙江上虞白馬湖的春暉中學任教,住在自建的“小楊柳屋”裏。這段時期很值得紀念。爸爸成為漫畫家,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他在日本買到了竹久夢二的畫冊,對他的畫風很感興趣。加上受陳師曾等畫家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他在春暉中學認識了不少同事和外來演講、考察的人,除了中國公學的老友匡互生、朱光潛、朱自清先生外,還有劉薰宇、劉叔琴、王任叔(巴人)、張同光、何香凝、蔡元培、黃炎培、張聞天、胡愈之、郭沫若、葉聖陶、陳望道、劉大白、楊元華、俞平伯、吳覺農、蔣夢麟、於右任、吳稚暉等諸先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成了至交。1924年媽媽在小楊柳屋生下了我大哥豐華瞻。
1924—1925年的冬天,以匡互生先生為首的春暉不少教師(包括我爸爸),因不滿意後來校方的教育主張,陸續離開春暉,到上海創辦了自己理想中的立達中學。爸爸以七百餘元賣去了白馬湖畔自建的小楊柳屋,以充實辦校經費。據爸爸迴憶,那時他白天仍在上海南端的小西門黃家闋路上海專科師範工作,晚上趕到北端的虹口租屋裏和大家一起做立達中學的籌備工作,深夜再趕迴專科師範去住宿。
立達中學籌備完成時,專科師範已搬遷,就利用了專科師範的原校址開學。1925年夏,立達在上海北郊江灣自建校舍,改名為立達學園。從那時起,爸爸就率家屬住進了立達學園附近的租屋。先後住過同安裏、安樂裏、樂盛裏。到1926年4月5日,才得遷入立達自建的校舍永義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