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迴國後,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範請去教圖畫、音樂。後 來又應杭州師範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每月中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兩校 都請助教,他不在時由助教代課。我就是杭州師範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 “教師”。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 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於儀表很 講究。雖然布衣,卻很稱身,常常整潔。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你可 想見,他是扮過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個美男子。“淡妝濃沫總 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表,也很適用。今人侈談 “生活藝術化”,大都好奇立異,非藝術的。李先生的服裝,才真可稱為生活的藝術化。他 一時代的服裝,表出著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判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 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與洋裝時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時代的李先生,判若三 人。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一向描慣臨畫,起初 無從著手。四十餘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象樣的。後來他範畫給我們看。畫畢把範畫揭在 黑板上。同學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攀。隻有我和少數同學,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我對 於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 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廬呢?於是我的畫進步 起來。此後李先生與我接近的機會更多。因為我常去請他教畫,又教日本文,以後的李先生 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較為詳細。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 藏。那時我還是一個毛頭青年,談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繪事外,並不對我談道。但我發見他 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仿佛一個人就要動身赴遠方時的模樣。他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 我。他的朋友日本畫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來寫生時,他帶了我去請他 們吃一次飯,以後就把這些日本人交給我,叫我引導他們(我當時已能講普通應酬的日本 話)。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 去,由校工聞玉陪去。數日之後,我去望他。見他躺在床上,麵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 講話,同平時差不多。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 “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這照片後來製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麵用鉛 字排印著:“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李 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斷食以後,不久他就學佛。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 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這程先生原來是當軍人 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 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著,正是這位程先生。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想 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一時周章得很。我迴去對李先生講了, 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 然辭職,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裏,把房間 裏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我們迴來分得了他的“遺 產”,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臒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口,稱他 為“法師”。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我顛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 夫愈進愈深。當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 肅認真之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複興,所 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 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 有一次,我寄迴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 明:餘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裏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 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迴答我說:“這椅子裏 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 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 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象個青衣,起老生象個 老生,起大麵又象個大麵……都是“認真”的原故。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 慶。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返迴
悼夏丐尊先生
我從重慶郊外遷居城中,候船返滬。剛才遷到,接得夏丐尊老師逝世的消息。記得三年 前,我從遵義遷重慶,臨行時接得弘一法師往生的電報。我所敬愛的兩位教師的最後消息, 都在我行旅倥傯的時候傳到。這偶然的事,在我覺得很是蹊蹺。因為這兩位老師同樣的可敬 可愛,昔年曾經給我同樣寶貴的教誨;如今噩耗傳來,也好比給我同樣的最後訓示。這使我 感到分外的哀悼與警惕。
我早已確信夏先生是要死的,同確信任何人都要死的一樣。但料不到如此其速。八年違 教,快要再見,而終於不得再見!真是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猶憶二十六年秋,蘆溝橋事變之際,我從南京迴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車,到梧州路去看 夏先生。先生滿麵憂愁,說一句話,嘆一口氣。我因為要乘當天的夜車返杭,匆匆告別。我 說:“夏先生再見。”夏先生好象罵我一般憤然地答道:“不曉得能不能再見!”同時又用 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門口目送我。我迴頭對他發笑。因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總是笑他多 憂。豈知這一次正是我們的最後一麵,果然這一別“不能再見了”!
後來我扶老攜幼,倉皇出奔,輾轉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各地。夏先生始終住 在上海。初年還常通信。自從夏先生被敵人捉去監禁了一迴之後,我就不敢寫信給他,免得 使他受累。勝利一到,我寫了一封長信給他。見他迴信的筆跡依舊遒勁挺秀,我很高興。字 是精神的象徵,足證夏先生精神依舊。當時以為馬上可以再見了,豈知交通與生活日益困 難,使我不能早歸;終於在勝利後八個半月的今日,在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說 是“抱恨終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壇少了一位老將”,“青年失了一位導師”,這 些話一定有許多人說,用不著我再講。我現在隻就我們的師弟情緣上表示哀悼之情。
</br>
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一向描慣臨畫,起初 無從著手。四十餘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象樣的。後來他範畫給我們看。畫畢把範畫揭在 黑板上。同學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攀。隻有我和少數同學,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我對 於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 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廬呢?於是我的畫進步 起來。此後李先生與我接近的機會更多。因為我常去請他教畫,又教日本文,以後的李先生 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較為詳細。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 藏。那時我還是一個毛頭青年,談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繪事外,並不對我談道。但我發見他 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仿佛一個人就要動身赴遠方時的模樣。他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 我。他的朋友日本畫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來寫生時,他帶了我去請他 們吃一次飯,以後就把這些日本人交給我,叫我引導他們(我當時已能講普通應酬的日本 話)。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 去,由校工聞玉陪去。數日之後,我去望他。見他躺在床上,麵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 講話,同平時差不多。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 “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這照片後來製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麵用鉛 字排印著:“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李 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斷食以後,不久他就學佛。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 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這程先生原來是當軍人 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 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著,正是這位程先生。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想 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一時周章得很。我迴去對李先生講了, 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 然辭職,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裏,把房間 裏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我們迴來分得了他的“遺 產”,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臒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口,稱他 為“法師”。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我顛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 夫愈進愈深。當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 肅認真之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複興,所 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 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 有一次,我寄迴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 明:餘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裏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 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迴答我說:“這椅子裏 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 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 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象個青衣,起老生象個 老生,起大麵又象個大麵……都是“認真”的原故。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 慶。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返迴
悼夏丐尊先生
我從重慶郊外遷居城中,候船返滬。剛才遷到,接得夏丐尊老師逝世的消息。記得三年 前,我從遵義遷重慶,臨行時接得弘一法師往生的電報。我所敬愛的兩位教師的最後消息, 都在我行旅倥傯的時候傳到。這偶然的事,在我覺得很是蹊蹺。因為這兩位老師同樣的可敬 可愛,昔年曾經給我同樣寶貴的教誨;如今噩耗傳來,也好比給我同樣的最後訓示。這使我 感到分外的哀悼與警惕。
我早已確信夏先生是要死的,同確信任何人都要死的一樣。但料不到如此其速。八年違 教,快要再見,而終於不得再見!真是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猶憶二十六年秋,蘆溝橋事變之際,我從南京迴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車,到梧州路去看 夏先生。先生滿麵憂愁,說一句話,嘆一口氣。我因為要乘當天的夜車返杭,匆匆告別。我 說:“夏先生再見。”夏先生好象罵我一般憤然地答道:“不曉得能不能再見!”同時又用 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門口目送我。我迴頭對他發笑。因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總是笑他多 憂。豈知這一次正是我們的最後一麵,果然這一別“不能再見了”!
後來我扶老攜幼,倉皇出奔,輾轉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各地。夏先生始終住 在上海。初年還常通信。自從夏先生被敵人捉去監禁了一迴之後,我就不敢寫信給他,免得 使他受累。勝利一到,我寫了一封長信給他。見他迴信的筆跡依舊遒勁挺秀,我很高興。字 是精神的象徵,足證夏先生精神依舊。當時以為馬上可以再見了,豈知交通與生活日益困 難,使我不能早歸;終於在勝利後八個半月的今日,在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說 是“抱恨終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壇少了一位老將”,“青年失了一位導師”,這 些話一定有許多人說,用不著我再講。我現在隻就我們的師弟情緣上表示哀悼之情。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