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這真是善於吃酒的人說的至理名言。我抗戰期間在沙坪小屋中的 晚酌,正是“意不在酒”。我借飲酒作為一天的慰勞,又作為家庭聚會的一種助興品。在我 看來,晚餐是一天的大團圓。我的工作完畢了;讀書的、辦公的孩子們都迴來了;家離市 遠,訪客不再光臨了;下文是休息和睡眠,時間盡可從容了。若是這大團圓的晚餐隻有飯菜 而沒有酒,則不能延長時間,匆匆地把肚皮吃飽就散場,未免太少興趣。況且我的吃飯,從 小養成一種快速習慣,要慢也慢不來。有的朋友吃一餐飯能消磨一兩小時,我不相信他們如 何吃法。在我,吃一餐飯至多隻花十分鍾。這是我小時從李叔同先生學鋼琴時養成的習慣。 那時我在師範學校讀書,隻有吃午飯(十二點)後到一點鍾上課的時間,和吃夜飯(六點) 後到七點鍾上自修的時間,是教彈琴的時間。我十二點吃午飯,十二點一刻須得到彈琴室; 六點鍾吃夜飯,六點一刻須得到彈琴室。吃飯,洗碗,洗麵,都要在十五分鍾內了結。這樣 的數年,使我養成了快吃的習慣。後來雖無快吃的必要,但我仍是非快不可。這就好比反芻 類的牛,野生時代因為怕獅虎侵害而匆匆吞入胃內,急忙迴到洞內,再吐出來細細地咀嚼, 養成了反芻的習慣;做了家畜以後,雖無快吃的必要,但它仍是要反芻。如果有人勸我慢慢 吃,在我是一件苦事。因為慢吃違背了慣性,很不自然,很不舒服。一天的大團圓的晚餐, 倘使我以十分鍾了事,豈不太草草了?所以我的晚酌,意不在酒,是要借飲酒來延長晚餐的 時間,增加晚餐的興味。


    沙坪的晚酌,迴想起來頗有興味。那時我的兒女五人,正在大學或專科或高中求學,晚 上迴家,報告學校的事情,討論學業的問題。他們的身體在我的晚酌中漸漸高大起來。我在 晚酌中看他們升級,看他們畢業,看他們任職。就差一個沒有看他們結婚。在晚酌中看成群 的兒女長大成人,照一班的人生觀說來是“福氣”,照我的人生觀說來隻是“興味”。這好 比飲酒賞春,眼看花草樹木,欣欣向榮;自然的美,造物的用意,神的恩寵,我在晚酌中曆 曆地感到了。陶淵明詩雲:“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我在晚酌三杯以後,便能體會這 兩句詩的真味。我曾改古人詩雲:“滿眼兒孫身外事,閑將美酒對銀燈。”因為沙坪小屋的 電燈特別明亮。


    還有一種興味,卻是千載一遇的:我在沙坪小屋的晚酌中,眼看抗戰局勢的好轉。我們 白天各自看報,晚餐桌上大家報告討論。我在晚酌中眼看東京的大轟炸,莫索裏尼的被殺, 德國的敗亡,獨山的收複,直到波士坦宣言的發出,八月十日夜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我的酒 味越吃越美。我的酒量越吃越大,從每晚八兩增加到一斤。大家說我們的勝利是有史以來的 一大奇蹟。我的勝利的歡喜,是在沙坪小屋晚上吃酒吃出來的!所以我確認,世間的美酒, 無過於沙坪壩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我有生以來,從未吃過那樣的美酒。即如現在,我已 “勝利複員,榮歸故鄉”;故鄉的真正陳紹,比沙坪壩的渝酒好到不可比擬,我也照舊每天 晚酌;然而味道遠不及沙坪的渝酒。因為晚酌的下酒物,不是物價狂漲,便是盜賊蜂起;不 是貪汙舞弊,便是橫暴壓迫。沙坪小屋中的晚酌的那種興味,現在已經不可複得了!唉,我 很想迴重慶去,再到沙坪小屋裏去吃那種美酒。


    返迴


    吃酒


    酒,應該說飲,或喝。然而我們南方人都叫吃。古詩中有“吃茶”,那麽酒也不妨稱 吃。說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幾種情境:


    二十多歲時,我在日本結識了一個留學生,崇明人黃涵秋。此人愛吃酒,富有閑情逸 致。我二人常常共飲。有一天風和日暖,我們乘小火車到江之島去遊玩。這島臨海的一麵, 有一片平地,芳草如茵,柳陰如蓋,中間設著許多矮榻,榻上鋪著紅氈毯,和環境作成強烈 的對比。我們兩人踞坐一榻,就有束紅帶的女子來招待。“兩瓶正宗,兩個壺燒。”正宗是 日本的黃酒,色香味都不亞於紹興酒。壺燒是這裏的名菜,日本名叫tsuboyaki, 是一種大螺螄,名叫榮螺(sazae),約有拳頭來大,殼上生許多刺,把刺修整一下, 可以擺平,象三足鼎一樣。把這大螺螄燒殺,取出肉來切碎,再放進去,加入醬油等調味 品,煮熟,就用這殼作為器皿,請客人吃。這器皿象一把壺,所以名為壺燒。其味甚鮮,確 是侑酒佳品。用的筷子更佳:這雙筷用紙袋套好,紙袋上印著“消毒割著”四個字,袋上又 插著一個牙籤,預備吃過之後用的。從紙袋中拔出筷來,但見一半已割裂,一半還連接,讓 客人自己去裂開來。這木頭是消毒過的,而且沒有人用過,所以用時心地非常快適。用後就 丟棄,價廉並不可惜。我讚美這種筷,認為是世界上最進步的用品。西洋人用刀叉,太笨 重,要洗過方能再用;中國人用竹筷,也是洗過再用,很不衛生,即使是象牙筷也不衛生。 日本人的消毒割箸,就同牙籤一樣,隻用一次,真乃一大發明。他們還有一種牙刷,非常簡 單,到處雜貨店發賣,價錢很便宜,也是隻用一次就丟棄的。於此可見日本人很有小聰明。 且說我和老黃在江之島吃壺燒酒,三杯入口,萬慮皆消。海鳥長鳴,天風振袖。但覺心曠神 怡,仿佛身在仙境。老黃愛調笑,看見年輕侍女,就和她搭訕,問年紀,問家鄉,引起她身 世之感,使她掉下淚來。於是臨走多給小帳,約定何日重來。我們又仿佛身在小說中了。


    又有一種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對手還是老黃,地點卻在上海城隍廟裏。這裏有一家 素菜館,叫做春風鬆月樓,百年老店,名聞遐邇。我和老黃都在上海當教師,每逢閑暇,便 相約去吃素酒。我們的吃法很經濟:兩斤酒,兩碗“過澆麵”,一碗冬菇,一碗十景。所謂 過澆,就是澆頭不澆在麵上,而另盛在碗裏,作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麵底子來當飯 吃。人們叫別了,常喊作“過橋麵”。這裏的冬菇非常肥鮮,十景也非常入味。澆頭的分量 不少,下酒之後,還有剩餘,可以澆在麵上。我們常常去吃,後來那堂倌熟悉了,看見我們 進去,就叫“過橋客人來了,請坐請坐!”現在,老黃早已作古,這素菜館也改頭換麵,不 可複識了。


    另有一種情境,則見於患難之中。那年日本侵略中國,石門灣淪陷,我們一家老幼九人 逃到杭州,轉桐廬,在城外河頭上租屋而居。那屋主姓盛,兄弟四人。我們租住老三的屋 子,隔壁就是老大,名叫寶函。他有一個孫子,名叫貞謙,約十七八歲,酷愛讀書,常常來 向我請教問題,因此寶函也和我要好,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這老翁年約六十多歲,身體很 健康,常常坐在一隻小桌旁邊的圓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請我坐在他對麵的椅子上。站起身 來,揭開鼓凳的蓋,拿出一把大酒壺來,在桌上的杯子裏滿滿地斟了兩盅;又向鼓凳裏摸出 一把花生米來,就和我對酌。他的鼓凳裏裝著棉絮,酒壺裹在棉絮裏,可以保暖,斟出來的 兩碗黃酒,熱氣騰騰。酒是自家釀的,色香味都上等。我們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麵閑談。談 的大都是關於他的孫子貞謙的事。他隻有這孫子,很疼愛他。說“這小人一天到晚望書,身 體不好… ”望書即看書,是桐廬土白。我用空話安慰他,騙他酒吃。騙得太多,不好意 思,我準備後來報謝他。但我們住在河頭上不到一個月,杭州淪陷,我們匆匆離去,終於沒 有報謝他的酒惠。現在,這老翁不知是否在世,貞謙已入中年,情況不得而知。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豐子愷文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子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子愷並收藏豐子愷文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