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熊十力及其"新唯識論"哲學,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熊是近代以來"得朱陸精意,……為陸王心學之精微化、係統化景獨創之集大成者."他認為:
"新唯識論"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以佛學元論開篇,但卻不困於佛學;它不單講本心,而且講翁辟;不隻講本體,而且講大化流行之用,故能"發揮陽明‘即知即行’的義蘊,提出作用不二,即流行見本體的說法,以為基礎,這就是他超出‘離用言體,未免索隱行怪’、‘於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曾領會’的佛家思想的地方"(同上).在他看來,熊十力從本體論和宇宙論的角度闡發陸王心學所建立的形上學,不但彌補了梁氏哲學的缺陷,奠立了新儒學形上學的本體論基礎,而且與自己提出的關於"仁"的本體論,"仁"的宇宙觀思想極相契合.至於熊氏哲學的不足之處,所言甚少,"獨於‘本心即理,心者理也’一點,似少直接明白的發揮".
而這一點正是賀自己後來大加闡揚之處,並成為其新心學的核心.
對於馮友蘭的"新理學"哲學,他認為,馮雖然深受英美新實在論的影響,但實際上仍是程朱理學的繼承者.他指出:"馮先生認為任何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必依照理,必依照氣,這是承繼朱子認事物為理氣之合的說法.而馮先生複特別對於朱子幾物莫不有理之說加以新的發揮"(同上).他認為,新理學確實"有集中國哲學大成的地方",而馮本人亦無疑是抗戰時期"中國影響最廣、聲名最大的哲學家".
但是,賀對馮的哲學基本上是持批評態度.首先,他認為新理學有支離、拉雜之弊.他說:"我嚐講,講程朱而不能發展到陸、王,必失之支離.講陸、王而不能迴複到程朱,必失之狂禪.馮先生隻注意程朱理氣之說,而忽視程朱心性之說,是講程朱而排斥陸、王,認陸、王之學為形而下之學,為有點‘拖泥帶水’……且與近來調和朱陸的趨勢不相協合."(同上)在賀氏看來,馮氏不僅排斥陸、王,而且也沒有能夠全麵、正確的把握程朱,他取程朱理氣之說而去其心性之學,無異於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顯然,這種批評實際上包含著新陸王批判新程朱的意義,但又不全是這樣,因為賀氏並不反對程朱,反而主張融合程朱陸王之學(但以陸王心性之學為主體);其次,在認識論方麵,賀認為新理學沒有把"真際"與"實際"統一起來,是陷入了不可知論.他認為,新理學把"真際"與"實際"僵硬地對立起來,從而無法說明物與理或道與器的同一性,更無法使"理"得到實證,因而其存在也就很值得懷疑.這樣一來,新理學的本體論也就缺乏認識論的堅實基礎;再次,賀認為,新理學的"邏輯分析"方法在"理智的分析和論證的嚴密"方麵多有可取之處,但卻"有趨於支離務外之弊",因此,還須尋找別的方法.
綜上可見,賀氏意在通過對早期新儒學思潮的總結、評價,指證其得失成敗,吸取其經驗教訓,並試圖藉助西方現代唯心主義的思想方法,以複活陸王心學為基礎,建立一種新的哲學思想,以推進新儒學思潮的發展.
同馮友蘭一樣,作為一個受西方哲學長期浸潤,並對西方古典哲學有深徹了解與研究的學者,賀氏在建構自己的"新心學"哲學時,也自覺地選擇了某種深契己心的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和思想根源.基於自己的學養淵源,賀氏選擇了二三十年代美國流行的新黑格爾主義作為自己的思想基礎.
在賀的思想中,我們可明顯地看出新黑格爾主義哲學的某些特徵.新黑格爾主義公開地標榜唯心主義,它既反對唯物論,也反對自稱中立的新實在論和經驗主義.
新黑格爾主義者都自稱為"絕對唯心主義"的信徒.他們在接受黑格爾哲學的某些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吸收了康德、貝克萊的某些思想,並對黑格爾哲學作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解釋,從而表現出主客觀唯心主義相混合的傾向.在賀看來,新黑格爾主義的這種思想傾向與陸王心學"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頗為契合.再者,新黑格爾主義者強調整體思維,視"心"為"絕對實在"的認知方法,與陸王心學倡導的"先立乎其大"的致思路向亦較一致.因此,賀站在儒家哲學(主要是陸王心學)的立場上,吸收了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並在努力尋找二者共同之點的基礎上,試圖將二者融合起來,創立新說.因此,在賀的思想中,自覺地謀求使重視邏輯認知和理性思辯的西方哲學與重視道德評價和直覺體悟的中國哲學相結合,乃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
基於融合、會通中西的精神,賀氏提出了自己發展新儒家哲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不是建築在排斥西洋文化上麵,而乃建築在徹底把握西洋文化上麵","欲求儒家思想的新開展,在於融會吸收西洋文化的精華與長處".
(《文化與人生》)具體地說,就是"從哲學、宗教、藝術各方麵以發揮儒家思想,使儒家精神中包含有科學精神,使儒家思想足以培植、孕育科學思想,而不致與科學思想混淆不清."(同上)這裏所謂從哲學、宗教、藝術等方麵發揮儒家思想,也就是吸收西方哲學、基督教和藝術思想之精華,來解釋、發揮、充實和改造儒家之理學、禮教和詩教.因為在賀看來,儒家思想之主要內容,不外乎三個方麵;一是格物窮理,尋求智慧之理學;二是磨鍊意誌、規範行為之禮教;三是陶養性靈,美化生活之詩教.因此,如要謀求"儒家思想的新開展",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來實現:
</br>
"新唯識論"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以佛學元論開篇,但卻不困於佛學;它不單講本心,而且講翁辟;不隻講本體,而且講大化流行之用,故能"發揮陽明‘即知即行’的義蘊,提出作用不二,即流行見本體的說法,以為基礎,這就是他超出‘離用言體,未免索隱行怪’、‘於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曾領會’的佛家思想的地方"(同上).在他看來,熊十力從本體論和宇宙論的角度闡發陸王心學所建立的形上學,不但彌補了梁氏哲學的缺陷,奠立了新儒學形上學的本體論基礎,而且與自己提出的關於"仁"的本體論,"仁"的宇宙觀思想極相契合.至於熊氏哲學的不足之處,所言甚少,"獨於‘本心即理,心者理也’一點,似少直接明白的發揮".
而這一點正是賀自己後來大加闡揚之處,並成為其新心學的核心.
對於馮友蘭的"新理學"哲學,他認為,馮雖然深受英美新實在論的影響,但實際上仍是程朱理學的繼承者.他指出:"馮先生認為任何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必依照理,必依照氣,這是承繼朱子認事物為理氣之合的說法.而馮先生複特別對於朱子幾物莫不有理之說加以新的發揮"(同上).他認為,新理學確實"有集中國哲學大成的地方",而馮本人亦無疑是抗戰時期"中國影響最廣、聲名最大的哲學家".
但是,賀對馮的哲學基本上是持批評態度.首先,他認為新理學有支離、拉雜之弊.他說:"我嚐講,講程朱而不能發展到陸、王,必失之支離.講陸、王而不能迴複到程朱,必失之狂禪.馮先生隻注意程朱理氣之說,而忽視程朱心性之說,是講程朱而排斥陸、王,認陸、王之學為形而下之學,為有點‘拖泥帶水’……且與近來調和朱陸的趨勢不相協合."(同上)在賀氏看來,馮氏不僅排斥陸、王,而且也沒有能夠全麵、正確的把握程朱,他取程朱理氣之說而去其心性之學,無異於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顯然,這種批評實際上包含著新陸王批判新程朱的意義,但又不全是這樣,因為賀氏並不反對程朱,反而主張融合程朱陸王之學(但以陸王心性之學為主體);其次,在認識論方麵,賀認為新理學沒有把"真際"與"實際"統一起來,是陷入了不可知論.他認為,新理學把"真際"與"實際"僵硬地對立起來,從而無法說明物與理或道與器的同一性,更無法使"理"得到實證,因而其存在也就很值得懷疑.這樣一來,新理學的本體論也就缺乏認識論的堅實基礎;再次,賀認為,新理學的"邏輯分析"方法在"理智的分析和論證的嚴密"方麵多有可取之處,但卻"有趨於支離務外之弊",因此,還須尋找別的方法.
綜上可見,賀氏意在通過對早期新儒學思潮的總結、評價,指證其得失成敗,吸取其經驗教訓,並試圖藉助西方現代唯心主義的思想方法,以複活陸王心學為基礎,建立一種新的哲學思想,以推進新儒學思潮的發展.
同馮友蘭一樣,作為一個受西方哲學長期浸潤,並對西方古典哲學有深徹了解與研究的學者,賀氏在建構自己的"新心學"哲學時,也自覺地選擇了某種深契己心的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和思想根源.基於自己的學養淵源,賀氏選擇了二三十年代美國流行的新黑格爾主義作為自己的思想基礎.
在賀的思想中,我們可明顯地看出新黑格爾主義哲學的某些特徵.新黑格爾主義公開地標榜唯心主義,它既反對唯物論,也反對自稱中立的新實在論和經驗主義.
新黑格爾主義者都自稱為"絕對唯心主義"的信徒.他們在接受黑格爾哲學的某些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吸收了康德、貝克萊的某些思想,並對黑格爾哲學作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解釋,從而表現出主客觀唯心主義相混合的傾向.在賀看來,新黑格爾主義的這種思想傾向與陸王心學"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頗為契合.再者,新黑格爾主義者強調整體思維,視"心"為"絕對實在"的認知方法,與陸王心學倡導的"先立乎其大"的致思路向亦較一致.因此,賀站在儒家哲學(主要是陸王心學)的立場上,吸收了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並在努力尋找二者共同之點的基礎上,試圖將二者融合起來,創立新說.因此,在賀的思想中,自覺地謀求使重視邏輯認知和理性思辯的西方哲學與重視道德評價和直覺體悟的中國哲學相結合,乃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
基於融合、會通中西的精神,賀氏提出了自己發展新儒家哲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不是建築在排斥西洋文化上麵,而乃建築在徹底把握西洋文化上麵","欲求儒家思想的新開展,在於融會吸收西洋文化的精華與長處".
(《文化與人生》)具體地說,就是"從哲學、宗教、藝術各方麵以發揮儒家思想,使儒家精神中包含有科學精神,使儒家思想足以培植、孕育科學思想,而不致與科學思想混淆不清."(同上)這裏所謂從哲學、宗教、藝術等方麵發揮儒家思想,也就是吸收西方哲學、基督教和藝術思想之精華,來解釋、發揮、充實和改造儒家之理學、禮教和詩教.因為在賀看來,儒家思想之主要內容,不外乎三個方麵;一是格物窮理,尋求智慧之理學;二是磨鍊意誌、規範行為之禮教;三是陶養性靈,美化生活之詩教.因此,如要謀求"儒家思想的新開展",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來實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