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波四表 周流六虛


    廖平的經學思想前後曆經六變,他曾自曰:


    學經六變,各有年代,苟遇盤根錯節,一再沉思,廢寢忘餐,動以年數,豁然理解,如有鬼謀天誘,千溪百壑,得所歸宿,舊日腐朽,皆為神奇.


    廖平學術前後層變,惚恍不定,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綜觀其學,前三變談今古文問題,尚屬經學範圍;後三講變天人之學,已超出傳統經學的範圍,自雲"晚年實為哲學、非經學",章太炎也說:"君之學凡六變,其後三變雜取梵書及醫經、刑法諸家,往往出儒術外."(《廖平墓誌銘》)因此,我們這裏也暫不討論,隻就其前三變略為評說.


    對廖平學術,曆來評價不一.曆史學家重視他的"一變",因為"一變"區分今古;今文經學喜愛他的"二變",因為"二變"尊今抑古;古文經學家讚揚他的"三變",因為"三變"張大古學.避開經今古文學的門戶之見,我們認為廖平的"一變"、"二變"最為可觀.


    廖平"一變"平分今古.經今古之爭起於西漢末,而盛行於東漢時期.當時,兩者之間存在的分歧,諸如經本的有無殘全,禮製的大小異數,師說的分歧異論等等,都清清楚楚,陣營分明.鄭玄遍注群經、雜采眾說,鄭注獨行而諸說盡廢,遂使今古混雜,家法莫辨.後人治經,都不辨今古.這對避免因門戶之見而引起的"黨同門、杜道真"的惡習固然有好處,但是也帶來了一係列的消極影響.比如對今古文經大小異製如何解釋?對今古文學經學如何評價?對兩漢學術史如何編寫?


    等等,都由於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混雜,界線不明而無從著手.更有甚者,因不知今古文之辨,甚至連後世贗品偽書也無從辨認,東晉梅頤的偽《古文尚書》選得以欺唐騙宋而無人覺悟.至使學界嘆為莫大的羞恥!清代幹嘉考據之學[注],重實證,講考據,但都停留在名物訓詁的許鄭之學基礎上;至常州學派,始講家法、別今古,但是由於不知今古分歧所在,或以文字論今古,或以流傳地域論今古,或以傳授範圍論今古,都此牽彼合,未得根本,不知要領.廖平在治《春秋穀梁傳》的時候,發現《穀梁》說製度與《王製》相同,再推之其他今文各經師說,亦莫不若合符節.


    相反,古文經學的製度則與《周禮》相合,而與《王製》絕相背馳.於是認為今古文學分歧的根本在禮製.再驗之許慎《五經異義》,其中所載今古之別二百餘條,也"專載禮製,不載文字".於是,廖平專就禮製之別考察今古文學,認為,今學禮製在《王製》,古學禮製在《周禮》,著為《今古學考》,綱舉目張,"然後二家所以異同之故,燦若列眉".今古文分歧糾葛,得以縷析區分,如利剪斷絲、犀角分水,各歸部居,不相雜廁.千載迷案,一朝釋然,其功固大矣、偉矣!因此論者將廖平區別經今古文學的《今古學考》,與清代顧炎武發現古音的《音學五書》、閻若璩駁證偽《古文尚書》的《古文尚書疏證》,同譽為清學的"三大發明",實非過譽.無論學術崇尚如何,正直的學者都一致肯定這一點,俞樾稱《今古學考》


    為"不刊之書";康有為因讀《今古學考》而引廖平為"知己";劉師培稱讚廖平"長於《春秋》,善說禮製",又說"井研廖平,通貫漢師義例,尋源竟委,徑渭分明;批駁鄭玄、杜林、範寧謬說,擊中要害,如泥牆崩塌.實乃深知經學家法義例之傑出人材,魏晉以來未之有也!"章太炎也說:"餘見並研廖平說經善分別今古文,實惠棟、戴震、淩曙、劉逢祿所不能上","廖平之學與餘絕相反,然其分別今古確然不易!"俞樾、劉師培、章太炎都是古文學家,學術主張與廖平"絕相反",可是都一致給予很高的評價,其原因就在於他精熟漢師家法,善分今古之別,度越了前賢倫輩,因而諸賢皆樂於從善服義,翕然稱揚他.


    自從廖平區分今古學之後,近代經學方免於依違兩可的弊病.治今文者依廖平指明的博士師法,逐級以登高;治古文者,也依廖平所指斥的疵瑕完善其學術,鞏固其營壘.諸如章太炎、劉師培、皮錫瑞、康有為之倫,無不受惠於他.其中又以皮、劉二人最為明顯,蒙文通說:"自廖平之說出,能尋其義以明今文者,唯皮鹿門,能尋其義言古文者,唯劉*叔."皮錫瑞,字鹿門,著有《經學曆史》、《五經通論》,他嚴守今文家法,其《五經通論》中,著有《論〈周禮〉為古說,〈戴禮〉有古有今,當分別觀之,不可合併為一》、《論鄭君和同古今文,於〈周官〉古文〈王製〉今文,力求疏通,有得有失》、《論〈王製〉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製》等專論,顯係承廖說而闡發之.劉師培,字申叔,家學四世治《左傳》,1912年入蜀為國學館長,"朝夕與廖氏討教,專心於《白虎通義》、《五經異義》


    之書",深究今古文師說,後來著成《周官古注集疏》、《五經舊說考略》,自稱"二書之成,古學庶有根抵,不可以動搖也."而這個使古學成立的根抵之根抵,卻是廖平以禮製分辨今古之說.可見廖平開創之功,拋引之力,固不可沒.


    廖平經學"二變"尊今抑古,具有社會和學術兩大效益.從社會效益看,在廖平《辟劉篇》、《知聖篇》影響下,出現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製考》,其疑古精神導致人們對舊教條、舊觀念的衝決,其素王改製思想又導致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促進了沉睡的東方巨人從古代中世紀的美夢中驚醒過來,以反思的姿態、自剖的精神,清醒地麵向現代世界!如果說康有為的"兩考"是近代中國維新變法的號角,那麽,廖平"二變"的尊今抑古思想,就是這對號角激昂的進行曲.從學術上看,"二變"的疑古精神又客觀上幫助人們從沉悶的古經崇拜、聖人崇拜的風氣下解放出來,引導人們進行獨立思考,從懷疑古文經,到懷疑其他經典,從懷疑儒家經典,到懷疑史部、子部經籍,舉凡從前人們信而不疑,引以為證的一切先秦古書,統統都在被懷疑、被清算之列.從深一層上看,從對文獻資料的懷疑,進而對中國的古代文明、古史係統進行重新清理.這就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時的"古史辯"運動.其間容或有矯枉過正之處,但是,力圖使曆史研究建立在信史基礎上的嚐試,卻是難能可貴的,它因而成為中國近、當代科學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對這場影響深遠的辨偽運動,廖平實開其先河.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