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張之洞曾讓宋育仁捎話給廖平:"風疾馬良,去道愈遠.解鈴係鈴,惟在自悟."並責令他改訂經學條例,不許再講今古學及《王製》,不許再攻駁《周禮》,廖平"為之忘寢餐者累月"!張之洞捎話有之,就象以前曾多次以"風疾馬良,去道愈遠"告戒廖平一樣;廖平不安者亦有之,但他並未因此改變觀點.這從以下兩個事實即可證明:一是他在給宋育仁的信中,表達了對恩師張之洞的強烈不滿:"鄙人不惜二十年精力扶而新之,且並解經而全新之,其事甚勞,用心尤苦,審諸情理,宜可哀矜.若門戶有異,則學問之道,何能圍以一途?至人宏通,萬不以此!反覆推求,終不解開罪之所由."當年尊經書院時期,曾讓廖平心悅誠眼的張之洞給他規劃的樸學之路,廖平尚且不屑遵循,現在以這樣牴觸的情緒,要他完成改輒易張、別創新論這一艱巨工程,簡直是不可想像的.雖然他在給張之洞書中陳辭委婉,但是事實上他並沒有改變什麽,即以對康有為"兩考"有始作俑之嫌的《知聖篇》和《辟劉篇》二稿論,廖平不僅沒有改變基本觀點,反而多處援引康說來證成己見.那麽,張之洞捎話對他廖平學術的影響力亦可知矣.


    至於"戊戌懼禍"之說又怎樣呢?如前所述,廖平將新悟出的"大統"之說寫成《地球新義》,其書屬稿遠在政變之前.據《廖平年譜》記載: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廖平在資州知州鳳全宴上,得聞北京政變的電訊,知其同學楊稅、劉光第被害,悲不自勝,俯首伏案.隨即有門人從重慶捎信說朝廷株連甚廣,外間盛傳康學出於廖,要他焚毀所著有關各書.於是門弟子一齊舉火,將新書《地球新義》也一道燒掉了.可見,大統之學成於政變之前,當時維新派正步步高升,節節得意,根本無禍可懼!況且廖平力主素王改製之議,平生同情變法,一生行跡言論,未曾改變.由此可見,所謂"賄逼"、"懼禍"之說,皆誣枉不實之詞[注]!


    "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廖平自己為學日益更新和精進不已.早在張之洞捎話前十年(即光緒十二年)作《經學初程》已聲稱:"惟心知其意,則百變不窮".


    甚至說:"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至二十年不變,便是棄材!"他光緒九年(1883)完成"一變",光緒十三年(1887)開始"二變",至戊戌之年(1898)已曆時十有一年,已到了"十年一大變"的期限了.況又有康有為"兩考"的"逼壓".無論是主觀願望還是客觀形勢,都逗得廖平必須做新的學問,進行新的探索了.


    廖平的經學思想,不僅在張之洞在世時曆經一變、二變、三變,而且在張之洞作古之後,還發生了四變、五變、六變.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民國六年(1917)是廖平經學四變時期.這時廖平避開經學史上聚訟已久的今古文問題,專門分辨天學和人學.認為孔學之中,不僅有治中國和治世界的小大之學(即.人學"),而且有治天仙鬼神和未來世界的"天學".從此後,廖平治學,不分家法,不講今古,甚至打破經學、子學與乎宗教神學的界限,欲建立無所不包、治人又治鬼的"孔經哲學"體係.於是乎,以前被儒學斥責的"詭怪不經之書",道家釋氏之典,無一不是孔學中天學的解人.孔子成了全球一聖,古今一人.


    民國七年(1918)是廖平經學開始五變時期.這時他為了尊大孔子的絕對權威,認為不僅六經都是孔子所翻所作,連文字也是孔子所造,古書所稱"孔氏古文"者是也(《文學源流考》).


    民國八年(1919),廖平65歲,在成都作四川國立專門學校校長.此時的他,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弟子成群,兒孫滿堂,過著一種"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典型儒者生涯.不幸,一場突然降臨的病魔——中風,打破了廖平恬靜的生活.從此,他"言語蹇澀,右手右足均拘攣,行動眠食非人不舉矣".為他的日常生活和學術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幸好腦子尚靈、思維朗切,他仍然咬緊牙關用左手一筆一劃地從頭練習寫字;口齒不清,他就讓長孫廖宗澤板書和翻譯……至今尚留下許多由廖平口授的著述,有的書上還留有他手書的遺蹟,那蒼涼勁拙的斑斑墨跡.於今讀來,不禁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民國十一年,廖平辭去校長任,繼而迴井研,平安地度過了八年的鄉賢聞人生活.久病成良醫.在廖平患中風後的歲月裏,他轉而習醫,有醫學著作20餘種.他以經學治醫,著重闡發醫理病理,是一位獨具特色的中醫學理論家.他又援醫入儒,嚐自題楹聯曰:"黃帝六相說詩易,雷公八篇配春秋."這就是經學的第六變.廖平在第五變時,曾將儒學六經分成天學三經(即《詩》、《易》、《樂》)和人學三經(即《禮》、《春秋》、《尚書》),其六變就是運用《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理論來闡發《詩》《易》的天學哲理,運用《雷公》經來解《春秋》的人學思想(柏毓東《六變記》).於是乎,孔經哲學從兼包諸子、宗教神學等思想資料,進而包容了屬於醫學方技的資料.真是廣大悉備,無所不有!


    民國二十一年(1932)二月,廖平迎來了八十進一的大喜日子,親朋故舊,弟子兒孫,"稱觴賀者踵接",此情此景,"頗慰老懷".宴罷客散,便欲赴成都督促著作刻印之事.不幸年高體弱,途中病發,卒於樂山.終年81歲.


    廖平一生,自從進士及第自請任教職以來,都以學術教育自任.他先後執教於井研來鳳書院,成都尊經書院,龍安府學,綏定府學,嘉定九峰書院,資州藝鳳書院,安嶽鳳山書院和四川省立高等專門學校.桃李滿天下,第子遍蜀中.如黃鎔、蒙文通、杜剛伯等知名經學和史學家,皆出於他的門下.廖平一生勤於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餘種,先後編為《四益館叢書》、《六譯館叢書》.內容涉及經史、小學、醫藥等領域.真不愧為中國近代最大的一位經學大師,因而贏得人們普遍尊敬.他逝世後,追悼大會在成都舉行,自蔣介石、、戴季陶、孫科以下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敬致輓聯,表達對這位先師的傳人、後生之先師的哀思和崇敬之情.章太炎也為他撰墓誌銘,對他一生功業作了熱情的評價.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