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遂成為張之洞鍾愛的五大弟子之一,與張祥齡、楊銳、毛瀚豐、彭毓嵩同號"蜀中五少年".


    不過,廖平並沒有沿著恩師指定的幹嘉考據之學的道路走下去.他生就一個思維型腦袋,為學善思,注重獨立思考,由思進而養成好疑的勇氣.通過進一步學習,他逐漸發現考據之學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點,考得枝葉而丟失了義理.認為:


    "經學自小學始,不當以小學止."(《經學初程》)在打下小學基礎後,他不甘停留於小學考據.於是取諸子百家之書讀之,又覺義理繁富,別有洞天.廖平為學又從小學上升到明理通經的義理之學.後來他迴憶其事說:


    予幼篤好宋玉子書及八家文.丙子(1876)從事訓詁文字學,用功甚勤,博覽考據諸書.冬間偶讀唐宋人文,不覺嫌其空泛,不如訓詁書字字有意.蓋聰明心思至此一變矣.庚辰(1880)以後,厭棄破碎,專事大義,以視考據諸書,則又以為糟粕而無精華,枝葉而非根本,取莊、管、列、墨讀之,則乃喜其義實.是心思聰明至此又一變矣!(《經學初程》)


    尊經書院時期,對廖平學業影響最大的另一位恩師是王闓運.闓運是當世名士,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於詞章,品學皆優.張之洞創辦書院,剛具規模,便於光緒二年(1876)十月離任迴京.書院之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出人材的工作,則是由王闓運完成的.王於光緒五年(1879)來任山長(院長),當時書院已缺主講兩年,王的到來,對於書院諸生,無異於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諸生喜於得師,勇於改轍,宵興旦輟,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後,他與"五少年"之一的張祥齡常常向王闓運執經問藝,每至夜深.初時,闓遠見廖平粗衣布鞋,土裏土氣,不善言辭,對他不甚重視.後見他為學勤奮,見解深刻,於是刮目相看,成為至交.春秋佳時,師徒數人常郊遊覽勝,風流倜儻;若或學業有成,更是師徒同樂.這些都常見於王閣運那臉炙人口的《湘綺樓日記》之中.光緒五年六月,廖平與同學八人從闓運出遊,《日記》中曰:"從曾園登舟,溯迴溪月,遂至三更.竹蕉滴露,坐聽雞鳴."同年九月,廖平等報考舉人,《日記》說:"今夜放榜,與季平坐談至三更,季平醉去,餘就寢.半覺聞炮聲,起披衣,未一刻,報者至矣.院中中正榜二十一人,副榜二人,皆餘所決可望者.…頃之,季平等入謝,已雞鳴矣.談久,乃還寢."幾天後,王率新科舉子出南門,訪百花潭,公宴於二仙庵.諸生題名誌喜,王題詩其後:"澄潭積寒碧,修竹悅秋月.良朋多欣遇,嘉地春雲林."文章風流,極一時之盛.


    王闓運前前後後在尊經書院執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離受學7年.7年中,王對廖平厚愛獨多,廖平在學業上也受王影響至深.王闓運為學主今文師說,廖平也從今學入手,並終身保持以今文學為主要歸墟;王當時主治《春秋》學,認為"《春秋》


    擬《易》而作,聖人之極功,終身研之而不能盡"(《王香綺年譜》),廖平也從《春秋》著手,一生以《春秋》學著作最多;王以禮製考三代製度,廖平也以禮製區別今古同異,後來劉師培稱讚廖平"明於《春秋》,善說禮製"的兩大特點,幾乎都來源於王闓運的影響,當然廖平並不亦步亦趨,恪守師法,唯老師馬首是瞻.


    當時王主治《春秋公羊》學,撰《公羊春秋箋》;廖平則專攻《春秋穀梁傳》,屬稿《穀梁春秋古義疏》.他思維明敏,時有新論,從不蹈襲舊說,無論出自前賢古人,或是近人恩師,隻要有未契於心者,他都敢於提出不同意見.這不僅讓嚴謹的古文經信奉者張之洞大為惱火,屢以"風疾馬良,去道愈遠"相戒;就是為學比較靈活圓通的王闓運也不無擔憂.王闓運在離川與友人書中說:"此來居然開其風氣,他日流弊,恐在妄議古人","廖(平)劉(子雄)明慧,深淺不同.而兼併輕躁,因時箴之、以進大道,則之道隆矣."甚至有人說廖平"每變愈上,不能自止,蓋其意在勝湘潭."廖平本人對這種諸難的迴答是:"其意隻在求實,非求勝人,但不能調青不能勝藍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仁者不讓於師,廖平可謂兼有之矣!


    三、推倒一時 開拓萬古


    光緒十二年(1886),王闓運攜眷離蓉,結束了他總領巴蜀風騷的生涯.廖平也學成高院,主講於井研來鳳書院.這年廖平《今古學考》出版,開始其經學一變.


    在書中,廖平以禮製區分經今古文學,認為古文學是孔子早年"從周"之學,今文學是孔子晚年"改製"之學.其善別今古,被譽為"魏晉以來,未之有也".書出之後,大江南北,老師宿儒,同聲稱讚.他經學功底深厚,門徑明晰,一代經學大師的形象已唿之欲出.這年,廖平還擬定《十八經註疏凡例》,欲建立一個有別於傳統《十三經註疏》的"蜀學"體係.此前,廖平已撰《穀梁古義疏》11卷,以《王製》為綱領,專門發明漢人古義,使千載墜緒得以發揚光大,成為一部足以取代晉人範寧《穀梁集解》的新疏.清儒於十二經皆著新疏,唯《穀梁》缺而無書,廖平此書正可填補空白.廖平對此書也頗為自負,相傳張之洞為山西巡撫,廖平曾去探望,席間論及學問,自矜曰:"倘使《穀梁》書成,不羨山西巡撫!"為張所壯.少年得誌,遂發宏願,除了要遍注十三經外,還欲將《大戴禮記》、《國語》


    升格,將《王製》、《大學》、《中庸》獨立,合成十八經,統統新注新疏.可惜這個計劃後來沒有實現.


    他生性沉靜善思,好立新說.當人們還津津樂道其舊說時,他已改轍更說,放棄甚至反駁了自己的舊說.廖平在光緒十二年剛剛完成一變,次年就開始了他的經學二變,從平分今古轉而為尊今抑古,認為古文經是劉歆等人篡亂的偽學,隻有今文經學才是孔子真傳.僅隔三年,他已分別寫成了《知聖篇》、《辟劉篇》兩部書稿.光緒十五年春,廖平在北京考中進士.當授知縣,以親在蜀,請為龍安府學教授.在迴家途中,他東訪王闓運於天津,南見張之洞於廣州.途經蘇州時,順道造訪曲園,拜見俞樾,俞樾熱情稱讚《今古學考》為"不刊(不朽)之書".誰知廖平並不熱心商談今古之分,卻用尊今抑古之說執問俞樾,麵對這位大肆貶斥古學的後生,使他這個以許鄭之學[注]自任的古學大師瞠目結舌,不知置對.八月,廖平南達廣州,駐在廣雅書院,張之洞又向他重申"風疾馬良"之誡,可見老師對他的新說肯定不會高興.不過,廖平此行自有其扭轉幹坤的曆史功績,那就是他的尊今抑古說對康有為產生了很大影響.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