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們無私的奉獻,令廖平感動不已,為學更加勤奮.為了避免人事的煩擾,他把被蓋搬入廟中,象個苦行僧一樣,孤館清燈,四季不倦.為防惰心,他常將自己死死地捆在桌椅上,日夜不下課桌.一次,廟僧饋贈玉米餅,外搭一碟紅糖,廖平目不離書,且蘸且食.吃完後,和尚出來收拾盤碟,見他滿嘴墨汙,一盤紅糖卻絲毫未動,而墨盤卻被他醮食得幹於淨淨了.16歲時,娶妻李氏,逢年過節,小夫妻迴娘家,夫人小腳走得慢,廖平就跑到前麵,拉開一段距離後,取出書籍閱讀,等夫人趕到,再如法炮製.其意其專,一至於此!


    鹽井彎鄉窮地僻,缺乏書籍,借讀不易.廖平常作有心人,注意搜羅放佚,克服缺書少紙的困難.他在廟中讀書時,常有一些老人來廟裏焚化字紙,以"積陰德".


    廖平常上前幫忙,若發現有可讀之書、可用之紙,他就揀出留下.就這樣時時處處,點點滴滴,日積月累,使他在四書五經之外,又增加了許多旁的內容.後來在關鍵時刻,這種旁門學問還幫了他的大忙.


    二、執禮尊經兩師長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裏,廖平同一隊隊希望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夢的莘莘學子,擔著行囊趕考來了.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參加院試,考秀才來了.以廖平的學識而論,早該中秀才了.然而考試場中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應考準備是否對路、精神狀態和臨場發揮的好壞以及考官的賞識與否,都對金榜題名有著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項運轉失靈,都會使考試功敗垂成.因而曆史上有許多飽學之士常常是科舉場屋的失敗者.加之科舉考試自明朝定為八股文取士以來,形式僵化,死記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討厭的.


    因此,兩年前的初次考試,已使他嚐到了失敗的滋味,於今憶起還惴惴不安.不過,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換了務實學的張之洞.張氏其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影響的洋務派首領,不過那是後話,他此時正以新任學政的身份蒞臨四川主考.廖平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們,有位道台父親、狀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還知道他為學主通經,"通經根抵在通小學".憶及往年在廢紙敗簏中揀來的那本破舊的《說文解字》,廖平不禁當下心喜,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臨場答卷,廖平不僅將近年來精讀的宋人的議論,洋洋灑灑,盡情發揮,而且把壓在記憶深處的《說文》釋義,也搜腸刮肚地搬進文中.於是乎,在講求義理、議論英發的宋學風範下,又蘊藏著明乎訓詁、學有根低的漢學家法.得意寫來,小心交上.不料疏忽處犯了八股大忌,將破題兩句寫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廢紙簍中.也是他廖平時來運轉,主考大人檢閱落卷,剛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見其出語不凡,又兼頗知小學,大合自己"讀書宗漢學,製行宗宋學"的心意,一時高興,將廖平拔居第一,廖平於是抖抖衣襟從廢紙簍中趴出來,成了榜首秀才.張之洞這一個"高興"竟成了識驥伯樂,成為廖平終身感戴的恩師.


    光緒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參加科試,廖平又雜以文字學知識,大蒙張之洞矜賞,被選調尊經書院學習,享受公費待遇.尊經書院,是今四川大學的前身,由張之洞組建於光緒元年.這是一所對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業起過重要作用的高等學府,論者常把它與文翁石室相提並論.四川自西漢文翁創辦石室以興郡學以來,人文蔚然,素有人傑地靈之譽.兩漢辭賦,唐宋文章,天文曆法,大易玄機,蜀學常常卓出震響,飲譽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學人除時文製藝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處西南一隅,消息閉塞,風氣不開,於是士風日下,蜀學一蹶不振.張之洞督學四川,創辦尊經書院,雖難免封建官僚標榜風雅的私心,但從客觀效果看,也確實起到了作新人材.改變風氣,重振蜀學的作用.


    張之洞在《創建尊經書院記》中述其辦學宗旨曰:"誠欲諸生紹先哲,起蜀學也……輾轉流衍,再傳而後,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張之洞為書院訂章程,立製度,購圖書,延名師,嚴嚴整整,蔚為壯觀.還從各府縣學抽調高材生百人,肄業其中,書院頓時成為全蜀矚目的高等學府.廖平就是這個學府中第一批高材生.


    事隔60年後,龔西台說:"清朝二百餘年,大江南北,學者如林,四川獨無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謂大恥.自尊經設立,人材輩出,廖先生龍出乎其類!"實為至理明言.


    在尊經書院裏,廖平再無衣食之憂、缺書之苦.那裏環境幽靜,藏書豐富,對於廖平,真是如魚得水.他生活簡樸,身穿母親織的土布,足登夫人做的衣鞋;吃飯也捨不得買菜,將公俸膏火省下帖補家用.在學業上卻從不落人之後,兢兢業業,如饑似渴.凡書院所藏,他都精讀三遍;在市上遇上好書,必節衣縮食購置;若遇他人私藏善本,也盡量好語借迴,口誦心記,有時還抄錄留存.勤學和善思這一對"風火輪",載著廖平迅速地向"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殿堂挺進.


    入尊經書院前,廖平獨愛宋玉子[注]書和唐宋八大家文[注],學的主要是些義


    理文章.進書院後,張之洞以紀阮兩文達[注]之學相號召,並親撰《書目答問》、《囗軒語》指導諸生,要諸生從目錄學入門,以文字學為根基,由小學通經學,由博而返約.這使從前盡記些"起承轉合"、"之乎也者"的土子們,頓覺耳目一新,"於是穎異之士,如饑渴之得美食,數月文風丕變,遂沛然若決江河……人人有斐然著述之思!"廖平就是這些"穎異之士"中的佼佼者.在進入尊經書院的頭幾年裏,廖平係統攻讀了《說文解字》、《爾雅》等訓詁之書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覺得字字有意,遠勝唐宋文章.於是將心得寫成《爾雅舍人注考》、《六書說》、《榮波既諸解》、《上冠禮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解》等考據文章,載人《蜀秀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