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家將理與欲截然對立,戴震則認為理與欲是統一的,欲望的適當滿足即是理.
人性論.戴震不籠統地說性善、性惡.他區分出"欲"與"覺":
有天地然後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資始曰性.人與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與物同有覺,覺也者性之能也.
自然欲望與道德理性都是人性中的兩個方麵.因此他又說:
欲不失之私則仁,覺不失之蔽則智.仁且智,非有所加於事、能也,性之德也[注]
戴震在承認人性中包含著自然欲望與道德理性兩方麵的前提下,推論出仁、智等道德規範並非外鑠,而出於人性的自覺,因此,道德規範應該照顧到人性的兩個方麵,不能隻強調"天理"而否認"人慾".這是對理學家所謂"天理增得一分,人慾減少一分"的反動
認識論.戴震認為,人類具有認識外在事物和道德自覺的能力.他說:"思者,心之能也."又說:"血氣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聲,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義."[注]這就是說,作為自然規律的理和作為道德規律的理,和味與聲色一樣,都是客觀的,可以被人類所認識.那麽,如何去認識理呢?戴震說:
心之神明,於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則,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謬也[注].
又說:
於物有察有不察.察者盡其實;不察,斯疑謬承之.疑謬之謂失理[注].
雖然人有賢愚之不同,認識能力有高有低,但要認識事物,必須去對事物進行一番"察"的功夫.這裏,"察"可以釋為觀察、調查、研究.可見,戴震的認識論不同於理學家.程朱理學家表麵上也說"即物窮理"、"格物致知",實際上是即心窮理,並不重視外在實踐.
4.對理學的批判
戴震是在批判程朱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哲學體係的.在"義理三書"中,他對儒家哲學範疇進行了重新闡釋,以清除程朱理學家的謬說.除了在天道觀、人性論和認識論諸方麵進行了係統論辨外,還從社會哲學方麵對理學進行了批判.
程朱理學的產生,原本是為了維護孔孟儒學的權威,以與釋、道二教相抗衡.
但理學思想中,援釋入儒、援道入儒的地方隨處可見.戴震指出理學家表麵上力破老釋,實際上雜襲其言,因此,他們的論點很難說是符合孔孟儒學的原旨.他說:
蓋程子、朱子之學,借階於老莊釋氏,故僅以理之一字易其所謂"真宰"、"真空"者,而餘無所易.其學非出於荀子,而偶與荀子合.故被以為惡者,此亦咎之;彼以為出於聖人者,此以為出於天.出於天與出於聖人,豈有異乎!……《六經》孔孟而下,有荀子及老莊釋氏矣,然《六經》孔孟之道猶在也.自宋儒雜荀子及老莊釋氏以入《六經》孔孟之書,學者莫知其非,而《六經》孔孟之道亡矣[注]!
這樣,程朱理學雖然號稱接續了儒家道統,所謂"天不生程朱,仲尼如長夜",實際上所代表的並不是純粹的孔孟之道.在《孟子字義疏證》序言中,戴震批評說:
目之為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相率趨之以為美言.其入人心深,禍斯民也大,而終莫之寤,辨惡可已哉!
程朱理學統治思想界達數百年,後世人們不知其與異教相差無幾,反而把它作為金科玉律,信奉不疑,惑亂人心,危害斯民.因此,他要站出來與之辯論.在《疏證》的結尾說:
宋以來儒者皆力破老釋,不自知雜襲其言,而一一傅合於經,遂曰《六經》孔孟之言.其惑人也易,而破之也難,數百年於茲矣.人心所知,皆彼之言,不複知其異於《六經》、孔、孟之言矣!
戴震深知要徹底清除程朱理學的影響,是相當艱難的.他是抱著一種殉道精神去恢複原始儒學的麵目的.
戴震還從理欲之辨的角度,批判程朱理學"以理殺人".他說:"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進民之欲,而王道備."最好的政治是讓人們的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
但理學家片麵強調理、欲的對立,用名教壓製人慾,倡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造成了古今許多人間悲劇.一個"理"字之下,不知有多少冤魂在呻吟.他深刻地指出:
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道.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
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嗚乎!雜乎釋老之言以為言,其禍甚於申、韓如是也[注].
理即綱常名教.在理學統治下,它成了尊者、長者、貴者用來壓迫卑者、幼者、賤者的工具.本來,先秦儒家雖然強調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但設計的是一種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上下和樂的理想社會,不提倡單方麵的道德義務.君不仁,臣可以不忠;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程朱理學在維護"名教"的幌子下,片麵強調單方麵的義務,幹出了"以理殺人"的勾當,這是違背原始儒學精神的.戴震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最痛切的批判,並通過自己的學術建樹,建立了一套反對理學、向原始儒學迴歸的人道哲學.
這就是戴震思想體係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楊世文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經學畸人 廖平
(1852—1932)
推倒一時,開拓萬古;
</br>
人性論.戴震不籠統地說性善、性惡.他區分出"欲"與"覺":
有天地然後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資始曰性.人與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與物同有覺,覺也者性之能也.
自然欲望與道德理性都是人性中的兩個方麵.因此他又說:
欲不失之私則仁,覺不失之蔽則智.仁且智,非有所加於事、能也,性之德也[注]
戴震在承認人性中包含著自然欲望與道德理性兩方麵的前提下,推論出仁、智等道德規範並非外鑠,而出於人性的自覺,因此,道德規範應該照顧到人性的兩個方麵,不能隻強調"天理"而否認"人慾".這是對理學家所謂"天理增得一分,人慾減少一分"的反動
認識論.戴震認為,人類具有認識外在事物和道德自覺的能力.他說:"思者,心之能也."又說:"血氣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聲,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義."[注]這就是說,作為自然規律的理和作為道德規律的理,和味與聲色一樣,都是客觀的,可以被人類所認識.那麽,如何去認識理呢?戴震說:
心之神明,於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則,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謬也[注].
又說:
於物有察有不察.察者盡其實;不察,斯疑謬承之.疑謬之謂失理[注].
雖然人有賢愚之不同,認識能力有高有低,但要認識事物,必須去對事物進行一番"察"的功夫.這裏,"察"可以釋為觀察、調查、研究.可見,戴震的認識論不同於理學家.程朱理學家表麵上也說"即物窮理"、"格物致知",實際上是即心窮理,並不重視外在實踐.
4.對理學的批判
戴震是在批判程朱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哲學體係的.在"義理三書"中,他對儒家哲學範疇進行了重新闡釋,以清除程朱理學家的謬說.除了在天道觀、人性論和認識論諸方麵進行了係統論辨外,還從社會哲學方麵對理學進行了批判.
程朱理學的產生,原本是為了維護孔孟儒學的權威,以與釋、道二教相抗衡.
但理學思想中,援釋入儒、援道入儒的地方隨處可見.戴震指出理學家表麵上力破老釋,實際上雜襲其言,因此,他們的論點很難說是符合孔孟儒學的原旨.他說:
蓋程子、朱子之學,借階於老莊釋氏,故僅以理之一字易其所謂"真宰"、"真空"者,而餘無所易.其學非出於荀子,而偶與荀子合.故被以為惡者,此亦咎之;彼以為出於聖人者,此以為出於天.出於天與出於聖人,豈有異乎!……《六經》孔孟而下,有荀子及老莊釋氏矣,然《六經》孔孟之道猶在也.自宋儒雜荀子及老莊釋氏以入《六經》孔孟之書,學者莫知其非,而《六經》孔孟之道亡矣[注]!
這樣,程朱理學雖然號稱接續了儒家道統,所謂"天不生程朱,仲尼如長夜",實際上所代表的並不是純粹的孔孟之道.在《孟子字義疏證》序言中,戴震批評說:
目之為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相率趨之以為美言.其入人心深,禍斯民也大,而終莫之寤,辨惡可已哉!
程朱理學統治思想界達數百年,後世人們不知其與異教相差無幾,反而把它作為金科玉律,信奉不疑,惑亂人心,危害斯民.因此,他要站出來與之辯論.在《疏證》的結尾說:
宋以來儒者皆力破老釋,不自知雜襲其言,而一一傅合於經,遂曰《六經》孔孟之言.其惑人也易,而破之也難,數百年於茲矣.人心所知,皆彼之言,不複知其異於《六經》、孔、孟之言矣!
戴震深知要徹底清除程朱理學的影響,是相當艱難的.他是抱著一種殉道精神去恢複原始儒學的麵目的.
戴震還從理欲之辨的角度,批判程朱理學"以理殺人".他說:"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進民之欲,而王道備."最好的政治是讓人們的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
但理學家片麵強調理、欲的對立,用名教壓製人慾,倡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造成了古今許多人間悲劇.一個"理"字之下,不知有多少冤魂在呻吟.他深刻地指出:
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道.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
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嗚乎!雜乎釋老之言以為言,其禍甚於申、韓如是也[注].
理即綱常名教.在理學統治下,它成了尊者、長者、貴者用來壓迫卑者、幼者、賤者的工具.本來,先秦儒家雖然強調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但設計的是一種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上下和樂的理想社會,不提倡單方麵的道德義務.君不仁,臣可以不忠;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程朱理學在維護"名教"的幌子下,片麵強調單方麵的義務,幹出了"以理殺人"的勾當,這是違背原始儒學精神的.戴震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最痛切的批判,並通過自己的學術建樹,建立了一套反對理學、向原始儒學迴歸的人道哲學.
這就是戴震思想體係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楊世文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經學畸人 廖平
(1852—1932)
推倒一時,開拓萬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