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所屏絕的是與政府方麵的交往,並不廢一般的朋友往來.王夫之是儒學出身的隱士,他的做人沒有狂蕩不羈,放浪形骸,使人難以接近.在他的親屬中,幸存者唯有長兄介之,介之居於武水之濱石師嶺東耐園草屋,夫之常去看他,恆在夜間,由門生異輦而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介之以81歲的高齡卒於耐園,夫之親治喪事.王夫之的友人絕大部分是明朝遺老,其中有崇禎朝曾任江西巡撫、後隱於石門山的郭都賢(益陽人,字天門);隆武朝擔任東閣大學士兼右都禦史的熊開元(嘉魚人,字魚山);永曆朝曾任翰林院編修官的錢秉鐙等,武臣有永曆故將新安人黃金台,明亡遁入禪林稱廣明大師,他曾請王夫之寫過小傳;章曠部將董啟行也由華亭遠道而來請他為章公撰寫詞碑.王夫之有不少友人削發遊於方外,永曆朝曾以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徵召的編修官方以智,舍妻子做浮屠為青原主寺僧,他與王夫之長久保持書信往來,彼此以詩詞贈答,但王夫之沒有逃禪之意,方以智屢遺書王夫之,康熙八年(1669年)王夫之派弟子唐端笏齎書往青原(吉安廬陵)以母病謝絕.
王夫之教授的學生,有很多是為明朝死難者的遺孤或王氏世誼之後,章有漠(字載謀)是章曠的兒子,蒙之鴻是"五虎"之一蒙正發的兒子,管永敘是平生好友管嗣裘的兒子,羅瑄是邵陽羅從義的兒子,王夫之奉母居邵陽中鄉,住在羅從義家;李樸大為李繼體的兒子,繼體是武夷先生同榜舊友,隆武間夫之父兄同居其家;唐端典、唐端笏是武夷學生、介之好友唐克峻二子,唐克恕則是克峻從弟;王祥隆是王夫之居常寧間寓主王文儼的兒子,這些人大多一生不仕,以諸生老死田園.
王夫之以大明遺老自命,從不與當時仕宦之家聯姻.他繼配的張氏生了一個女兒,嫁與郡文學李報瓊的兒子李向明為妻,陶氏所生長子王放有二女,長孫女配與前明兵部尚書劉堯誨的孫子劉法忠,次孫女配與郡文學熊榮祀的兒子熊時幹.
40年來,王夫之常常沉浸在往事的迴憶中.衡陽是他的許多友人、同僚戰鬥過的地方,觸物生情便是尋常的事情,他寫了很多詩哀悼故人,憑弔先烈.他把故人故事寫成片段,集為《病枕憶得》、《南窗漫記》.蒙正發(聖功)在解職後寫《三湘從事記》敘隆武冬起義,兵敗投何騰蛟、章曠,到何騰蛟敗沒三四年間戰事,請王夫之作序,又觸痛了他的精神創傷,他在序言中說:"華亭公以勞夭,義興公以莞終,餘與聖功屢不死,而今又從而言之,……餘何忍複讀三湘紀事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農曆正月王夫之逝於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終年74歲.
他去世之前自作墓誌銘,擔心後人過譽失實,跋曰:"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誌銘而作,既有銘,不可贅.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後略記以示後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負其心."王夫之是學者,不信鬼魂故遺命禁用增道追薦亡靈.隻是在墓碑上寫道:
"明朝遺臣王夫之之墓",以誌他的民族主義精神.
四、開六經之生麵 啟來學之軍思
自36歲以後,王夫之便避居湘西,"晨夕著書,蕭然自得",潛心從事學術研究,撰寫出許多著作,據統計,船山著述流傳至今的,還有70餘種、401卷、470多萬字.其主要著作,有《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詩廣傳》、《周易內傳》及《周易內傳發例》、《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禮記章句》、《續春秋左氏博議》,以上10餘種雖然可以大致歸入經學一類,而實際上內容相當廣博,在文、史、哲諸方麵都頗多發明,還有《周易稗疏》、《書經稗疏》、《詩經稗疏》、《四書箋解》、《說文廣義》等;史學一類的,有《讀通鑑論》、《宋論》、《永曆實錄》、《蓮峰誌》等;哲學類的,有《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篇》、《思問錄外篇》、《老子衍》、《莊子解》、《莊子通》、《淮南子注》、《相宗絡索》、《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俟解》、《搔首問》、《黃書》、《噩夢》等,其中《黃書》《噩夢》兩書是船山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文藝理論及文學方麵,則有《楚辭通釋》、《囗齋文集》、《夕堂永日緒論內篇》、《夕堂水日緒論外篇》、《八代文選評》、《八代詩選評》、《唐詩選評》、《宋詩選評》、》明詩選評》等等.這些著述構成船山先生精深縝密而又博大的學術體係,多方麵地發展了中國傳統學術思想.
作為清初三大師之一,王夫之的功績主要體現在哲學領域.他在哲學上的造詣極為精深綿密,不但能批判地繼承前人學說中合理的部分加以發展,並且善於也勇於創新;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極富戰鬥的批判精神,他對中國兩千年來各種唯心主義的思潮如老莊哲學、魏晉玄學、佛教哲學等,進行了總結式的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理論基礎,從而建立起他自己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係.王夫之的這一體係堪稱前無古人,達到了當時曆史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高峰,在世界唯物主義哲學流派中也居於領先地位.
王夫之畢生服膺的前輩先賢,是宋代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關學開山張載.張載字子厚,鳳翔眉阝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學者尊為橫渠先生,有《正蒙》9卷.
王夫之說:"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誌,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
</br>
王夫之教授的學生,有很多是為明朝死難者的遺孤或王氏世誼之後,章有漠(字載謀)是章曠的兒子,蒙之鴻是"五虎"之一蒙正發的兒子,管永敘是平生好友管嗣裘的兒子,羅瑄是邵陽羅從義的兒子,王夫之奉母居邵陽中鄉,住在羅從義家;李樸大為李繼體的兒子,繼體是武夷先生同榜舊友,隆武間夫之父兄同居其家;唐端典、唐端笏是武夷學生、介之好友唐克峻二子,唐克恕則是克峻從弟;王祥隆是王夫之居常寧間寓主王文儼的兒子,這些人大多一生不仕,以諸生老死田園.
王夫之以大明遺老自命,從不與當時仕宦之家聯姻.他繼配的張氏生了一個女兒,嫁與郡文學李報瓊的兒子李向明為妻,陶氏所生長子王放有二女,長孫女配與前明兵部尚書劉堯誨的孫子劉法忠,次孫女配與郡文學熊榮祀的兒子熊時幹.
40年來,王夫之常常沉浸在往事的迴憶中.衡陽是他的許多友人、同僚戰鬥過的地方,觸物生情便是尋常的事情,他寫了很多詩哀悼故人,憑弔先烈.他把故人故事寫成片段,集為《病枕憶得》、《南窗漫記》.蒙正發(聖功)在解職後寫《三湘從事記》敘隆武冬起義,兵敗投何騰蛟、章曠,到何騰蛟敗沒三四年間戰事,請王夫之作序,又觸痛了他的精神創傷,他在序言中說:"華亭公以勞夭,義興公以莞終,餘與聖功屢不死,而今又從而言之,……餘何忍複讀三湘紀事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農曆正月王夫之逝於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終年74歲.
他去世之前自作墓誌銘,擔心後人過譽失實,跋曰:"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誌銘而作,既有銘,不可贅.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後略記以示後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負其心."王夫之是學者,不信鬼魂故遺命禁用增道追薦亡靈.隻是在墓碑上寫道:
"明朝遺臣王夫之之墓",以誌他的民族主義精神.
四、開六經之生麵 啟來學之軍思
自36歲以後,王夫之便避居湘西,"晨夕著書,蕭然自得",潛心從事學術研究,撰寫出許多著作,據統計,船山著述流傳至今的,還有70餘種、401卷、470多萬字.其主要著作,有《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詩廣傳》、《周易內傳》及《周易內傳發例》、《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禮記章句》、《續春秋左氏博議》,以上10餘種雖然可以大致歸入經學一類,而實際上內容相當廣博,在文、史、哲諸方麵都頗多發明,還有《周易稗疏》、《書經稗疏》、《詩經稗疏》、《四書箋解》、《說文廣義》等;史學一類的,有《讀通鑑論》、《宋論》、《永曆實錄》、《蓮峰誌》等;哲學類的,有《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篇》、《思問錄外篇》、《老子衍》、《莊子解》、《莊子通》、《淮南子注》、《相宗絡索》、《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俟解》、《搔首問》、《黃書》、《噩夢》等,其中《黃書》《噩夢》兩書是船山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文藝理論及文學方麵,則有《楚辭通釋》、《囗齋文集》、《夕堂永日緒論內篇》、《夕堂水日緒論外篇》、《八代文選評》、《八代詩選評》、《唐詩選評》、《宋詩選評》、》明詩選評》等等.這些著述構成船山先生精深縝密而又博大的學術體係,多方麵地發展了中國傳統學術思想.
作為清初三大師之一,王夫之的功績主要體現在哲學領域.他在哲學上的造詣極為精深綿密,不但能批判地繼承前人學說中合理的部分加以發展,並且善於也勇於創新;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極富戰鬥的批判精神,他對中國兩千年來各種唯心主義的思潮如老莊哲學、魏晉玄學、佛教哲學等,進行了總結式的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理論基礎,從而建立起他自己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係.王夫之的這一體係堪稱前無古人,達到了當時曆史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高峰,在世界唯物主義哲學流派中也居於領先地位.
王夫之畢生服膺的前輩先賢,是宋代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關學開山張載.張載字子厚,鳳翔眉阝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學者尊為橫渠先生,有《正蒙》9卷.
王夫之說:"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誌,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