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著述講學 名滿天下
順治十八年(1661)冬,黃宗羲與家人返迴故居.
各地的抗清鬥爭相繼宣告失敗,清王朝的統治日漸鞏固,宗羲冷靜地接受了這個現實."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山居雜詠》之一)即使在戎馬舟船或亡命山海的日子裏,宗羲也從未停止過力學著述,比如《監國魯元年大統曆》、《授時曆故》、《勾股圖說》、《測圓要義》、《易學象數論》、《留書》等等,都完成於這一期,其中,順治八年(1651)秋撰寫的《留書》是宗羲闡述自己政治思想的第一部重要論著;如今,刀光劍影、不退寧居的日子似將結束,宗羲便將下半生心血傾注在學術事業上.在此後的30多年中,宗羲致力於講學和著述,開創了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清代浙東學派,培養了多方麵的人才,寫作了大量涉及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數學等領域的學術專著,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致說來,黃宗羲的講學活動,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
康熙二年,黃宗羲應友人呂留良之請[注],渡江北上至語溪(又一名語兒溪,在浙江桐鄉縣東南一裏許),呂氏家中之梅花閣設館,為呂氏子弟授課,到康熙五年(1666)冬方辭去館事.這幾年中,黃宗羲僕僕往來於崇德、餘姚間,講習餘暇,則與呂留良及吳之振、吳自牧叔侄詩文酬唱,還與二吳共同編選《宋詩鈔》.康熙三年(1664)四月,宗羲與呂、吳等聯袂至常熟訪錢謙益,此時錢氏已病危,自知不久於人世,一見宗羲,便以喪事相托,並說:"唯見知吾意.歿後文字,不託他人."(《思舊錄》)——謙益死後,其子孫貽別求龔鼎孳(字孝升,號芝麓,合肥人,與錢謙益、吳偉業齊名,合稱"江左三大家")作墓銘文字,宗羲"得免於是非"(《思舊錄》).
康熙六年(1667)春,黃宗羲重遊紹興,自念台先生劉宗周崇禎中立證人書院、大會講學,倏忽已曆30多年.為了紀念自盡殉國的先師,光大師門學說,宗我與同出念台先生門下的薑希轍(號定庵)、張應鏊(號奠夫)等商議籌畫,於九月重開證人書院講席.這次講會上,宗羲係統地歸納揭示了宗周學術的四個綱領性命題,發前人所未發,即:"靜存之外無動察","意為心之所存","已發未發,以表裏對待言、不以前後際言","太極為萬物之總名"(詳參《子劉子行狀》卷下),若幹年後宗羲撰《明儒學案》,亦據此為綱宗.
此後數年中,黃宗羲曾多次赴紹興,與同門會講於證人書院,並著手整理編寫一批闡述發明蕺山學術精華的著作,如《子劉子學言》、《子劉子行狀》、《證人會語》、《聖學宗要》、《答董吳仲論學書》等等.宗羲對自己的恩師極為尊重,經常滿懷深情地談起蕺山先生對他的教誨,宗羲學術也是上承王陽明,近宗劉蕺山.
但他反對盲從,提倡懷疑、提倡疑中求悟求信,當他的學生董元璘(字吳仲)認為"意為心之所存》這一論斷"未為得也"(《年譜》),便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劉子質疑》,向老師請益.宗羲對學生這種鑽研精神大加肯定,說:"昔人雲:
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老兄之疑,團將以求其深信也、彼泛然而輕信之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刀(《答董吾仲論學書》)康熙七年(1668),黃宗羲到寧波,創辦甬上證人書院.寧波在甬江邊,所以代稱"甬"或"甬上",宗羲好友萬泰的家就在此地.萬泰生前對"東漸三黃"的氣節學問傾倒備至,曾多次對親友說:"今日學術文章,當以姚江黃氏為正宗."(李鄴嗣《果堂詩文鈔·送季野授經會稽序》)他還經常親率子弟到黃竹浦盤桓問學.順治十四年(1657)萬泰去世,宗羲便寫信與泰長子斯年,要萬氏兄弟前來受業,一力承擔起為故人教育後代的責任,所以,萬氏八兄弟都是黃門高弟,其中,以斯同(字季野)、斯大(字充宗)、斯選(宇公擇)及斯年之子萬言(字貞一)成就最著.早在康熙四年(1665),萬氏兄弟與同為黃家三代世交的董氏兄弟(允囗、允珂、允璘、允瑋)及陳赤衷(字夔獻)等青年學子組織建立"甫上策論會",並至餘姚向黃宗羲求教.康熙七年春,宗羲在紹興證人書院講學之後,又應市上諸門生之請,到寧波主持講席,建立了雨上證人書院、院址先在廣濟橋萬家,後來遷寧波城西萬氏別墅白雲莊.
宗羲講學具有明確的宗旨.他強調明經通史,以求經世致用,認為"學問必以六經為根抵,遊腹空談,終無撈摸"(《年譜》),而"經術所以經世,方不為迂儒之學"(《神通碑》),又說:"學必原本於經術而後不為蹈虛,必證明於史籍而後足以應務"(全祖望《甬上證人書院記》),所以要求"受業者必先窮經","兼令讀史"(《神道碑》);在"經世致用"思想的指導下,除了經學史學外,宗羲還講授天文、地理、數學、曆法等自然科學知識.在宗羲的教誨下,甬上弟子都能刻苦鑽研"經學、史學以及天文、地理、六書、九章至遠西(按指西歐國家)測量推步之學",而且"皆卓然有以自見"(萬經《寒村七十壽序》),其中不少人成為聞名當代的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
市上證人書院的講學活動持續了8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結束,這8年是宗羲講學最有成就而且影響最大的時期.
康熙十五至十八年(1676—1679),黃宗羲多次到海昌(今浙江海寧)講學.
</br>
順治十八年(1661)冬,黃宗羲與家人返迴故居.
各地的抗清鬥爭相繼宣告失敗,清王朝的統治日漸鞏固,宗羲冷靜地接受了這個現實."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山居雜詠》之一)即使在戎馬舟船或亡命山海的日子裏,宗羲也從未停止過力學著述,比如《監國魯元年大統曆》、《授時曆故》、《勾股圖說》、《測圓要義》、《易學象數論》、《留書》等等,都完成於這一期,其中,順治八年(1651)秋撰寫的《留書》是宗羲闡述自己政治思想的第一部重要論著;如今,刀光劍影、不退寧居的日子似將結束,宗羲便將下半生心血傾注在學術事業上.在此後的30多年中,宗羲致力於講學和著述,開創了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清代浙東學派,培養了多方麵的人才,寫作了大量涉及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數學等領域的學術專著,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致說來,黃宗羲的講學活動,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
康熙二年,黃宗羲應友人呂留良之請[注],渡江北上至語溪(又一名語兒溪,在浙江桐鄉縣東南一裏許),呂氏家中之梅花閣設館,為呂氏子弟授課,到康熙五年(1666)冬方辭去館事.這幾年中,黃宗羲僕僕往來於崇德、餘姚間,講習餘暇,則與呂留良及吳之振、吳自牧叔侄詩文酬唱,還與二吳共同編選《宋詩鈔》.康熙三年(1664)四月,宗羲與呂、吳等聯袂至常熟訪錢謙益,此時錢氏已病危,自知不久於人世,一見宗羲,便以喪事相托,並說:"唯見知吾意.歿後文字,不託他人."(《思舊錄》)——謙益死後,其子孫貽別求龔鼎孳(字孝升,號芝麓,合肥人,與錢謙益、吳偉業齊名,合稱"江左三大家")作墓銘文字,宗羲"得免於是非"(《思舊錄》).
康熙六年(1667)春,黃宗羲重遊紹興,自念台先生劉宗周崇禎中立證人書院、大會講學,倏忽已曆30多年.為了紀念自盡殉國的先師,光大師門學說,宗我與同出念台先生門下的薑希轍(號定庵)、張應鏊(號奠夫)等商議籌畫,於九月重開證人書院講席.這次講會上,宗羲係統地歸納揭示了宗周學術的四個綱領性命題,發前人所未發,即:"靜存之外無動察","意為心之所存","已發未發,以表裏對待言、不以前後際言","太極為萬物之總名"(詳參《子劉子行狀》卷下),若幹年後宗羲撰《明儒學案》,亦據此為綱宗.
此後數年中,黃宗羲曾多次赴紹興,與同門會講於證人書院,並著手整理編寫一批闡述發明蕺山學術精華的著作,如《子劉子學言》、《子劉子行狀》、《證人會語》、《聖學宗要》、《答董吳仲論學書》等等.宗羲對自己的恩師極為尊重,經常滿懷深情地談起蕺山先生對他的教誨,宗羲學術也是上承王陽明,近宗劉蕺山.
但他反對盲從,提倡懷疑、提倡疑中求悟求信,當他的學生董元璘(字吳仲)認為"意為心之所存》這一論斷"未為得也"(《年譜》),便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劉子質疑》,向老師請益.宗羲對學生這種鑽研精神大加肯定,說:"昔人雲:
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老兄之疑,團將以求其深信也、彼泛然而輕信之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刀(《答董吾仲論學書》)康熙七年(1668),黃宗羲到寧波,創辦甬上證人書院.寧波在甬江邊,所以代稱"甬"或"甬上",宗羲好友萬泰的家就在此地.萬泰生前對"東漸三黃"的氣節學問傾倒備至,曾多次對親友說:"今日學術文章,當以姚江黃氏為正宗."(李鄴嗣《果堂詩文鈔·送季野授經會稽序》)他還經常親率子弟到黃竹浦盤桓問學.順治十四年(1657)萬泰去世,宗羲便寫信與泰長子斯年,要萬氏兄弟前來受業,一力承擔起為故人教育後代的責任,所以,萬氏八兄弟都是黃門高弟,其中,以斯同(字季野)、斯大(字充宗)、斯選(宇公擇)及斯年之子萬言(字貞一)成就最著.早在康熙四年(1665),萬氏兄弟與同為黃家三代世交的董氏兄弟(允囗、允珂、允璘、允瑋)及陳赤衷(字夔獻)等青年學子組織建立"甫上策論會",並至餘姚向黃宗羲求教.康熙七年春,宗羲在紹興證人書院講學之後,又應市上諸門生之請,到寧波主持講席,建立了雨上證人書院、院址先在廣濟橋萬家,後來遷寧波城西萬氏別墅白雲莊.
宗羲講學具有明確的宗旨.他強調明經通史,以求經世致用,認為"學問必以六經為根抵,遊腹空談,終無撈摸"(《年譜》),而"經術所以經世,方不為迂儒之學"(《神通碑》),又說:"學必原本於經術而後不為蹈虛,必證明於史籍而後足以應務"(全祖望《甬上證人書院記》),所以要求"受業者必先窮經","兼令讀史"(《神道碑》);在"經世致用"思想的指導下,除了經學史學外,宗羲還講授天文、地理、數學、曆法等自然科學知識.在宗羲的教誨下,甬上弟子都能刻苦鑽研"經學、史學以及天文、地理、六書、九章至遠西(按指西歐國家)測量推步之學",而且"皆卓然有以自見"(萬經《寒村七十壽序》),其中不少人成為聞名當代的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
市上證人書院的講學活動持續了8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結束,這8年是宗羲講學最有成就而且影響最大的時期.
康熙十五至十八年(1676—1679),黃宗羲多次到海昌(今浙江海寧)講學.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