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製,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他把湯若望看成異端之人,請崇禎"放還本國,以永絕異端之根."[注]他堅持"仁義"說,反對革新兵器,更拒絕接納西洋的天主教.表明儒家傳統已失去了寬宏大量的開放精神,這也許是近四百年來中國落伍、中華文化發生危機的原因之一.
崇禎帝急於求治,劉宗周卻說先治心,崇禎帝要求才望之士,劉宗周卻說操守第一;崇禎帝訪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卻說仁義為本.故崇禎說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將他革了職.這一年劉宗周六十五歲,這是他第三次被革職.他在《與祁世培書》中說:"抱頭南下,便無麵目見江東父老."革職後,劉宗周繼續進行學術活動,發揮"誠意"、"慎獨"的學術思想.他又寫下了《讀易圖說)、《易衍》、《古易鈔義》、《大學誠意章章句》、《證學雜解》、《良知說》、《存疑雜著》等重要著作.他對王陽明及其後學進行了批評,認為"後來學問隻有一個工夫,凡分內分外,分動分靜,說有說無,劈成兩下,總屬支離."[注]他對先儒分析支離之說,統而一之,茲列表如下:
可見,劉宗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對宋明理學進行了總結.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自縊身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建立南明,詔起複劉宗周左都禦史原官.福王政權不僅於內政外交上沒有任何作為,反而繼承了崇禎朝的所有弊端:黨爭,苛斂,苟且偷安,等等.
劉宗周上疏獻計,一曰據形勢以規進取,一曰重藩屏以資彈壓,一曰慎爵賞以肅軍情,一曰核舊官以立臣紀[注].又上疏請誅內外不職諸臣[注],於是他成為眾矢之
的,受到排擠.劉宗周對崇禎亡國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先帝無亡國之徵,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術壞於刑名,二曰人才消於黨論,三曰武功喪於文法,四曰民命促於賄賂,所謂四亡征也."[注]他希望福王政權能改弦易轍,吸取教訓,但這隻是他一廂情願.在愈演愈烈的黨爭中,他不得不辭職.但他沒有忘記盡一個孔孟之徒的責任,在出都門前,上《再陳謝悃疏》,對福王進行最後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條:一曰修聖政,無以近娛忽遠猷;二曰振玉綱,無以主恩傷臣紀;三曰明國是,無以邪鋒危正氣;四曰端治術,無以刑名先教化;三曰固邦本,無以外釁釀內憂.
福王不予理睬.劉宗周曆經萬曆、天啟、崇禎、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實立朝者四年."[注]
迴到紹興後,劉宗周與門人編定了《中興金鑒》.該書原本為福王而作,旨在總結曆史上中興之主的曆史經驗,作為福王的借鑑.分為祖鑒、近鑒、遠鑒、王鑑、五帝鑒.該書最終沒能送到福王手中.劉宗周又對《大學》進行了考訂,著《大學參疑》,確定了《大學》的文本,並略為詮解.
這一時期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改訂《人譜》.該書原名《證人小譜》,成書於崇禎七年(1634),以後三易其稿.在定稿自序中,劉宗周說: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今之言道者,高之或淪於虛無,以為語性而非性也,卑之或出於功利,以為語命而非命也.非性非命,非人也.則皆遠人以為道者也.然二者同出異名,而功利之惑人為甚.老氏以虛言道,佛氏以無言道,其說最高妙,雖吾儒亦視以為不及.
乃其意主於"了生死",其要歸之自私自利.故大上有《感應篇》,佛氏亦多言因果,大抵從生死起見.而動靜虛無以設教,猥雲功行,實恣邪妄,與吾儒"惠迪從逆"之旨霄壤.是虛無之說,正功利之尤者也.
劉宗周對《人譜》極為重視.他認為佛教談因果、道教談感應,都出於功利目的,不能真正成就聖賢人格.而儒者所傳的《功過格》,也難免入於功利之門.他認為:"今日開口第一義,須信我輩人人是個人.人便是聖人之人,聖人卻人人可做."[注]如何成聖?這便是《人譜》一書的目的.該書先列《人極圖》,第二篇為《證人要旨》,第三篇為《紀過格》,最後附以《訟過法》、《靜坐法》、《改過說》."言過不言功,以遠利也."他認為"諾人者莫近於是","學者誠知人之所以為人,而於道亦思過半矣.將馴是而至於聖人之域,功崇業廣,又何疑乎!"《人譜》是劉宗周的絕筆.他後來在絕食期間對兒子劉燦說:"做人之方,盡於《人譜》."[注]弘光元年(163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監國.六月十三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午刻,劉宗周聽到這一消息,時方進膳,推案慟哭說:"此予正命時也."於是他決定效法伯夷叔齊,開始絕食.
他說:
至於予之自處,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禎)之變,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監國納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豈有偷生禦史大夫耶?
當時江南士大夫紛紛降清,做了貳臣,玷汙各教,背叛了平時所學之道.劉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動,成就自己的人格,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35)閏六月初八日,劉宗周前後絕食兩句而死.其子劉氵勺遵照他的遺命,書其囗曰:
皇明蕺山長念台劉子之柩.
(楊世文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大清儒宗 黃宗羲
(1610—1695)
黃宗羲,字太沖,浙江餘姚人,生平所用別號甚多,有南雷、梨洲、茭湖魚澄洞主、雙瀑院住持、雙瀑院長、雙瀑堂住持、古藏室史巨、藍水漁人、雪交亭主等等.由於其代表作《留書》、《明夷待訪錄》均署梨洲老人,故當時學者都尊稱他梨洲先生,而他本人用得最多的是南雷.甫雷在餘姚,是唐代謝遺塵隱居之地,宗羲用作別號,既代指故鄉,又藉以表明自己不仕清朝的素誌.逝世之後,其門人私諡曰"文孝".宗羲一生頗為曲折,依他自己所說,是早年為黨人,壯年為遊俠,老年為學者.他博學多才、名重天下,當時就被譽為"國初三大儒"之一(另兩人是李囗和孫奇逢);近代以來,人們又把他與顧炎武、王夫之並提,合稱為"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br>
崇禎帝急於求治,劉宗周卻說先治心,崇禎帝要求才望之士,劉宗周卻說操守第一;崇禎帝訪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卻說仁義為本.故崇禎說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將他革了職.這一年劉宗周六十五歲,這是他第三次被革職.他在《與祁世培書》中說:"抱頭南下,便無麵目見江東父老."革職後,劉宗周繼續進行學術活動,發揮"誠意"、"慎獨"的學術思想.他又寫下了《讀易圖說)、《易衍》、《古易鈔義》、《大學誠意章章句》、《證學雜解》、《良知說》、《存疑雜著》等重要著作.他對王陽明及其後學進行了批評,認為"後來學問隻有一個工夫,凡分內分外,分動分靜,說有說無,劈成兩下,總屬支離."[注]他對先儒分析支離之說,統而一之,茲列表如下:
可見,劉宗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對宋明理學進行了總結.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自縊身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建立南明,詔起複劉宗周左都禦史原官.福王政權不僅於內政外交上沒有任何作為,反而繼承了崇禎朝的所有弊端:黨爭,苛斂,苟且偷安,等等.
劉宗周上疏獻計,一曰據形勢以規進取,一曰重藩屏以資彈壓,一曰慎爵賞以肅軍情,一曰核舊官以立臣紀[注].又上疏請誅內外不職諸臣[注],於是他成為眾矢之
的,受到排擠.劉宗周對崇禎亡國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先帝無亡國之徵,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術壞於刑名,二曰人才消於黨論,三曰武功喪於文法,四曰民命促於賄賂,所謂四亡征也."[注]他希望福王政權能改弦易轍,吸取教訓,但這隻是他一廂情願.在愈演愈烈的黨爭中,他不得不辭職.但他沒有忘記盡一個孔孟之徒的責任,在出都門前,上《再陳謝悃疏》,對福王進行最後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條:一曰修聖政,無以近娛忽遠猷;二曰振玉綱,無以主恩傷臣紀;三曰明國是,無以邪鋒危正氣;四曰端治術,無以刑名先教化;三曰固邦本,無以外釁釀內憂.
福王不予理睬.劉宗周曆經萬曆、天啟、崇禎、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實立朝者四年."[注]
迴到紹興後,劉宗周與門人編定了《中興金鑒》.該書原本為福王而作,旨在總結曆史上中興之主的曆史經驗,作為福王的借鑑.分為祖鑒、近鑒、遠鑒、王鑑、五帝鑒.該書最終沒能送到福王手中.劉宗周又對《大學》進行了考訂,著《大學參疑》,確定了《大學》的文本,並略為詮解.
這一時期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改訂《人譜》.該書原名《證人小譜》,成書於崇禎七年(1634),以後三易其稿.在定稿自序中,劉宗周說: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今之言道者,高之或淪於虛無,以為語性而非性也,卑之或出於功利,以為語命而非命也.非性非命,非人也.則皆遠人以為道者也.然二者同出異名,而功利之惑人為甚.老氏以虛言道,佛氏以無言道,其說最高妙,雖吾儒亦視以為不及.
乃其意主於"了生死",其要歸之自私自利.故大上有《感應篇》,佛氏亦多言因果,大抵從生死起見.而動靜虛無以設教,猥雲功行,實恣邪妄,與吾儒"惠迪從逆"之旨霄壤.是虛無之說,正功利之尤者也.
劉宗周對《人譜》極為重視.他認為佛教談因果、道教談感應,都出於功利目的,不能真正成就聖賢人格.而儒者所傳的《功過格》,也難免入於功利之門.他認為:"今日開口第一義,須信我輩人人是個人.人便是聖人之人,聖人卻人人可做."[注]如何成聖?這便是《人譜》一書的目的.該書先列《人極圖》,第二篇為《證人要旨》,第三篇為《紀過格》,最後附以《訟過法》、《靜坐法》、《改過說》."言過不言功,以遠利也."他認為"諾人者莫近於是","學者誠知人之所以為人,而於道亦思過半矣.將馴是而至於聖人之域,功崇業廣,又何疑乎!"《人譜》是劉宗周的絕筆.他後來在絕食期間對兒子劉燦說:"做人之方,盡於《人譜》."[注]弘光元年(163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監國.六月十三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午刻,劉宗周聽到這一消息,時方進膳,推案慟哭說:"此予正命時也."於是他決定效法伯夷叔齊,開始絕食.
他說:
至於予之自處,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禎)之變,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監國納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豈有偷生禦史大夫耶?
當時江南士大夫紛紛降清,做了貳臣,玷汙各教,背叛了平時所學之道.劉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動,成就自己的人格,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35)閏六月初八日,劉宗周前後絕食兩句而死.其子劉氵勺遵照他的遺命,書其囗曰:
皇明蕺山長念台劉子之柩.
(楊世文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大清儒宗 黃宗羲
(1610—1695)
黃宗羲,字太沖,浙江餘姚人,生平所用別號甚多,有南雷、梨洲、茭湖魚澄洞主、雙瀑院住持、雙瀑院長、雙瀑堂住持、古藏室史巨、藍水漁人、雪交亭主等等.由於其代表作《留書》、《明夷待訪錄》均署梨洲老人,故當時學者都尊稱他梨洲先生,而他本人用得最多的是南雷.甫雷在餘姚,是唐代謝遺塵隱居之地,宗羲用作別號,既代指故鄉,又藉以表明自己不仕清朝的素誌.逝世之後,其門人私諡曰"文孝".宗羲一生頗為曲折,依他自己所說,是早年為黨人,壯年為遊俠,老年為學者.他博學多才、名重天下,當時就被譽為"國初三大儒"之一(另兩人是李囗和孫奇逢);近代以來,人們又把他與顧炎武、王夫之並提,合稱為"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