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當道,國事日非,既不能作濟世之名臣,不妨作一個弘道之名儒.因此,劉宗周更加走向了注重內省的治學道路.


    劉宗周"早年不喜象山、陽明之學"[注],認為陸、王心學"皆直信本心以證聖,不喜言克己功夫,則更不用學問思辨之事矣"[注],容易導致禪學化.所以他曾說:"王守仁之學良知也,無善無惡,其弊也,必為佛老頑鈍而無恥."[注]但到了中年,他的學術主張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次解官後,他閉門讀書,"悟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學",轉向了陸王心學,著《心論》一文,闡發了自己的心學觀,認為"隻此一心,散為萬化,萬化複歸於一心","大哉心乎,原始要終,是故知死生之說".表明劉宗周完成了對心學從"始而疑"到"中而信"的轉變[注].


    在教學之暇,劉宗周撰成《論語學案》、《曾子章句》兩部重要著作.在《論語學案》中,劉宗周強調"學字是孔門第一義",指示"君子學以慎獨,直從聲外立根基","視聽言動,一心也;這點心不存,則視聽言動到處皆病,皆妄矣.若言視思明,聽思聰,言思忠,動思敬,猶近支離."反映了他的學術思想既由心學中脫胎,又希望矯正心學之失的特徵.這表明劉宗周對陽明心學開始了由"中而信"到"終而辨難不遺餘力"的轉變.


    劉宗周家居三年.這期間,他的學術思想日漸成熟,名聲遠揚.而這時明朝的內憂外患也越來越嚴重,東北的滿洲日益強大,明軍連年失利;朝中則黨爭不已,政治腐敗.劉宗周雖身在江湖,但還是心係魏闕,不在其位,並非不謀其政.他在《與周綿貞(起元)年友書》中,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寫道:


    今天下事日大壞,莫論在中在外,皆急需匡救,以緩須臾之決裂.況遐荒遠激,尤非帖然無事之日,又重以茸囗子之釀成弊也久矣.今得一二正人在事,地方之患猶不至一日瓦解耳.敵患孔亟,當事者苟率而處軍國,無一舉動可人意,恐旦夕有變,吾輩士大夫誠不知死所.


    他認為,國事弄到現在這個樣子,"吾黨與有罪焉",不能隻怪所謂"奸黨".


    他對"正人"的行為作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吾輩出處語默之間,亦多可議.往往從身名起見,不能真心為國家."隻顧自家博取好名,不以國家為念,如果天下一旦土崩瓦解,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劉宗周痛切地說:"所雲吾黨之罪,在宋人之上,不為虛也!"


    明熹宗即位,登用東林黨人,劉宗周被起用為禮部儀製司添注主事.這時熹宗乳母客氏、近侍魏忠賢幹預朝政,劉宗周上疏參劾.疏入,傳旨廷杖六十,幸得葉向高相救獲免.當時上書者多請逐客氏,而糾彈魏忠賢,則自劉宗周始.後來魏忠賢大興黨禍,擾亂國家,劉宗周不幸而言中.天啟三年(1623),劉宗周升為尚寶少卿,旋告歸.次年,奉聖旨"劉宗周升通政司右通政",朝廷照會讚揚劉宗周"千秋間氣,一代完人.世曰麒麟鳳凰,學者泰山北鬥."將推他進入內閣.但劉宗周鑑於群賢被逐,不願出山.他上疏推辭說:"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禮義為何物,往往知進而不知退.及其變也,或以退為進.至於以退為進,而下之藏身愈巧,上之持世愈無權,舉天下貿貿然奔走於聲利之場."[注]他要以自己的行動,來矯正士風,砥礪氣節,為衰世樹一榜樣.他又作了二疏,一申理諸君子發明忠邪之界,一參魏忠賢誤國之罪.二疏送到通政司,司中人目瞪口呆,說:"此何時?


    進此疏耶?大禍立至矣."僅把辭職一疏上聞.果然熹宗大怒,降旨說:"劉宗周藐視朝廷,矯性厭世,好生恣放!著革了職,為民當差,仍追奪誥命."此時魏忠賢閹黨當道,緹騎四出,削籍的士大夫遍天下.劉宗周既因得罪魏忠賢得禍,於是慨然嘆道:"天地晦冥,人心滅息,吾輩惟有講學明倫,庶幾留民彝於一線乎!"他召集諸生,於蕺山之麓會講.他認為世道之禍,釀於人心,而人心之惡,以不學而進;今日理會此事,正欲明人心本然之善,他日庶不至兇於爾國,害於爾家.


    會講每月舉行一次,到年終輟講.每次會講,劉宗周都令學者收斂身心,使根抵凝定,為人道之基.他曾說:"此心絕無湊泊處.從前是過去,向後是未來,逐外是人分,搜裏是鬼窟.四路把截,就其中間不容發處,恰是此心湊泊處.此處理會得分明,則大本達道,皆從此出."於是他提出"慎獨"之說,作為自己學術思想的根本所在.


    二、獨之外別無本體 慎獨之外別無功夫


    "慎獨"說是劉宗周學說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覆強調"慎獨"之重要.


    他說:


    慎獨是學問的第一義.言慎獨而身、心、意、知、家、廁、天下一齊俱到.故在《大學》為格物下手處,在《中庸》為上達天德統宗、徹上徹下之道也[注].


    又說:


    《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獨而已矣.《大學》言慎獨,《中庸》亦言慎獨.慎獨之外,別無學也[注].


    可見劉宗周把"慎獨"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認為"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注],"學問吃緊工夫,全在慎獨,人能慎獨,便為天地間完人."[?


    ]那麽什麽


    是"獨"?劉宗周的學生陳確解釋說:"獨者,本心之謂,良知是也."[注]"獨"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種主觀道德能力,"慎獨"則是一種內省的道德修養功夫.劉宗周把"獨"提升到本體論高度,而把"慎獨"說成是最重要的修養方法:"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注]"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注]所以,"獨"是"至善之所統會",所謂"致知在格物,格此而已.""獨者,物之本,而慎獨者,格之始事也."[注]這裏,不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而且人類的一切道德準則都統攝在"獨"(或者叫本心、良知)之中: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