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頓時,四座皆驚,眾人噴噴稱嘆.有人想再試一試守仁的詩才,又以《蔽月山房》為題,令其吟詩一首.守仁不假思索,隨即應口誦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兩首七絕詩,既有氣吞環宇之概,而又富含哲理,竟出自11歲孩童之口,充分顯示了王守仁少年天才,穎悟夙成.


    次年,王守仁在京城就塾師受學,仍舊豪邁不羈,自由放任.父親王華時時為此而憂慮,但竹軒公卻認為守仁孫兒天性使然,必有所成.一次,守仁與同窗學友在長安街遊玩,偶然遇到一位相士,麵對著他仔細打量了一番,然後詫異地說道:


    "我為您看一個相,您一定要緊記我的話,當您鬍髯飄拂衣領的時候,就會進入聖賢之境;當您鬍鬚長達上丹田的時候,就會結成聖賢之胎;當您鬍鬚長達下丹田的時候,就會修滿聖賢功果."守仁聽了,深感其言,自那以後每每對書靜坐凝思.


    他曾經向塾師問道:"什麽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師答道:"隻是讀書舉進士而已!"守仁聽後不以為然,當即辨駁道:"舉進上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讀書學做聖賢才是頭等大事."不看重登第做官,而有誌於讀書學做聖賢,這表明一個12歲的少年已經開始關注學習目的,探索人生價值了.


    13歲時,王守仁的母親不幸去世,他從此失去了母愛,感到人生的莫大痛苦.


    傳說王守仁曾一度飽受繼母的殘酷虐待,為了改變自己的痛苦處境,他煞費心思,想出一個懲治繼母的好辦法.有一天,他去街市買迴一隻長尾林鶚,悄悄藏在繼母臥室的被子裏.當繼母晚上睡覺打開被子時,長尾林鶚猛然飛出,在屋子裏一邊撲騰,一邊怪叫.按傳統風俗,最忌野鳥入房.繼母當下感覺到這是不祥之兆,十分擔憂大禍臨頭.趁此機會,守仁便從街市請來了一個早被收買的巫婆,假裝守仁生母附體以恐嚇其繼母說:"你虐待我兒子,我今天要你的命!那長尾林鶚就是我的化身,你要放明白一點!"繼母頓時渾身直打哆嗦,隨即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一個勁地向巫婆磕頭求饒,並發誓從此不再虐待守仁.後來,繼母"於是遽改其行,一朝而為賢母."(清·唐甄《借書》第4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三、泛濫詞章


    王守仁人生觀和學術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曆了前、後"三變"的曲折過程.


    對此,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姚江學案》中作了簡明扼要的概述:


    先生(王守仁)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江右以後,專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濾,出之自有天則……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


    王守仁之學,以"龍場悟道"為界線,分為前、後"三變"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始由"泛濫詞章",再到"遍讀考亭之書",轉而"出入於佛、老",是為前三變;第二階段始由"龍場悟道"之後提出"知行合一"之說,"以默坐澄心為學的",到專門倡導"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講學,"所操益熟",是為後三變.以下結合王守仁的生平活動進行分述,先敘其"泛濫於詞章"階段的情況.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年滿15歲.他懷著尚武抱國的雄心,出遊居庸三關.居庸關舊指軍都關、薊門關,位於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部.此地為長城要口之一,控軍都山隘道(軍都陘)中樞.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關,與紫荊關(位於河北易縣紫荊嶺,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馬關(位於河北唐縣西北部,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稱"內三關",形勢險要,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守仁在這裏察看山川地形,訪問少數民族,打聽備禦方策,又與胡人追逐騎射,胡人沒有誰敢欺侮他.經過一個多月的漫遊考察,守仁"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一天,他在夢中拜謁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詞廟,醒後有感於馬援"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還"的名言,揮筆寫下了一首絕句: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詩中表達了對馬援為漢朝中興而戍馬邊障、建功立業的景仰之情.其後,守仁"屢欲為書獻於朝",卻被父親斥之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對人生價值的領悟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17歲.這一年秋天,他遵照父親的吩咐,前往興都(今江西南昌市)迎娶表妹諸氏為妻.諸氏是守仁的舅父諸養和(時為江西布政司參議)的女兒,似乎守仁不太熱衷於這門兄妹姻親,以致於正式結婚那一天,他閑遊鐵柱宮,遇著一位道士盤腿坐在榻上,於是相與對坐,款款交談,喜聞養生之說,竟將婚禮置諸腦後,忘了歸去.家裏人四處找他未見,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迴家.


    婚後數月,守仁一直呆在舅父官署潛心學習書法,每日練字用力甚勤,乃至耗紙數箱之多,其書法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後來他講授"心學",常常引此事為例啟發弟子們說:"吾嚐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隻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隻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陽明先生年譜》,以下從略.)可見,那時心學已經在王守仁早年的思想中開始萌芽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