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竭憂於國事,為國家民族的複興盡瘁憂夢,多次上書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雖也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賞識,但終未被任用.直到紹照四年(1193年),51歲時,他參加禮部的進士試,考中了狀元.為什麽年近50還要熱衷於科舉?是因為他沒有社會地位和官職卑下,雖然滿腹經論,胸懷雄才大略,但要施展才能實現抗金複仇的抱負,非得如此不可.他在中狀元後的報恩詩中說:"複仇自是平生誌,勿謂儒臣鬢發蒼"(《陳亮集》卷17《及第謝恩和禦賜詩韻》),又在《告祖考文》


    中說:"親不能報,報君勿替.70年間,大責有歸,非畢大事,心實恥之".(同上卷22)及第後,授簽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然而,終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葉適《陳同甫墓誌銘》),於紹熙五年(1194年),52歲就病逝了.陳亮死後,40年,他的著作被編輯為《龍川集》行世.


    二、雄才大略 高論卓識超群


    南宋王朝自偏安東南一隅之後,與入居中原的金貴族統治者分統南北,為了換取金統治者不再南侵的許諾,竟然"忍恥事仇",不惜用大量的貢銀輸絹屈辱稱臣,求得暫時苟安的局麵.盡管如此,雙方戰爭仍然連綿不斷,使得人民顛沛流離,南宋統治區的人民,既要負擔龐大統治集團的一切繁重費用,又要承擔起給金朝納貢的巨額費用,還要忍受地主的殘酷剝削,他們的負擔已達到了難以承受和忍無可忍的地步,因此,農民的反抗和起義也就連綿不斷.加之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國內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十分嚴重.生活於這個時代的陳亮對當時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問題十分關切,他在少年時期就懷有經略四方之誌,冀圖能在抗金複仇,解決社會危機,振興國家的事業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作為一個具有卓識遠見的愛國思想家,陳亮眼界開闊,年青時期就走上了同那些埋頭讀經者不同的道路.他的一生奮鬥,主要表現於主張抗金恢複統一和批判理學這兩件為時人所關心的大事業.雖然由於在科舉上屢遭失敗,在政治上屢遭迫害,長期沒有取得官職,未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但在思想領域的鬥爭中所表現的不屈不撓精神,在思想言論上的卓識高見則閃爍著永不磨滅的光輝.他在青年時期寫的《酌古論》"考古人用兵成敗之跡",就是一部才華橫溢別具一格的優秀軍事史.


    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陳亮在26歲,就以布衣身份,大膽向皇帝上書言事,那時朝廷與金人媾和,無人敢言抗金之事,而陳亮獨以為不可,他連上五疏,名為《中興五論》提出了反對議和,實現中興的建議,由於這次上書是在"隆興和議"之後,"中外欣然,幸得蘇息"之時,在議和氣氛掩蓋著危機的情況下,陳亮的上書自然被置之不理,然而他的"中興五論"卻被曆代愛國人士所讚頌.《中興五論》


    說:"赤子嗷嗷無告,不可以不拯,國家憑陵之恥,不可以不雪,陵寢不可以不還,輿地不可以不複",他建議趁當時金人內部混亂,"虜酋庸儒,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君臣之間,日趨怠情"的大好時機"早為圖之",如果錯過良機,恢複中原就不可能了.以後,他又上書四次,竭力反對南宋政府隱忍事仇,苟且偷安與金人通和的妥協政策,他說:"一日之苟安,數百年之大患也"(《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要求孝宗皇帝"不可苟安以玩歲月"(同上)他批判主和派的悲觀論調說:"以北方為可畏,以南方為可憂",是"不識形勢"(《戊申再上皇帝書》),認為從曆史上看分裂的局麵不可持久,統一才是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在軍事上,他反對以臨安(今杭州)為京都,認為"坐錢塘浮移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上孝宗皇帝第二書》)因為錢塘地勢不利,一亮嚐環視錢塘,喟然嘆曰‘城可灌耳’"(《宋史》本傳),因此堅決主張遷都於建業(今南京),這裏有"據險臨前之勢""如虎之出穴"可足以"成戎馬長驅之勢"(《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他建議定都建業,經營襄、漢,作為防守和出兵北伐的基地.這一建議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後來方孝儒在《讀陳同前上孝宗四書》中評論說,當時宋孝宗如能"用同甫,聽其言,從其設施,則未必無成功".


    陳亮的幾次上書不僅在抗金複國方麵提出了正確的策略和政案,而且還以銳敏的眼光,指出了南宋的政治腐敗,士氣不振,理學誤事等積弊都與恢複大業息息相關,指出這些因素都是造成"萎靡而不振"的政治和思想根源,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陳亮認為造成南宋政治腐敗的根源在於統治集團的因循守舊,不思變法.指出南宋政治"大抵遵祖宗之舊,……不究變通之理"(《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結果是"至於今日,而不思所以變而通之,則維持之具窮矣"(同上).


    為此,提出了革新變法的主張,認為"法令不必盡酌之古,要以必引"(《三國紀年》),陳亮在《中興五論》的《中興論》裏提出了如下的改革綱領:


    清中書之務以立大計,重六卿之權以總大綱;任賢使能以汰宦曹,尊老慈幼以厚風俗;減進士以列選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薦舉之實;多置台諫以肅朝綱,精擇監司以清郡邑;簡練重令以澄其源,崇禮立製以齊其習;立綱目以節浮費,示先務以斥虛文;嚴政條以核名實,懲吏奸以明賞罰;時簡外郡之率以充禁旅之數,調交總司之贏以估軍旅之儲.擇宗令以滋戶口,戶口繁則財自阜;扌束將佐以立軍政,軍政明而兵自強.置大帥以總邊唾,委之專而邊陲之利自興;任文武以分邊郡,付之久而邊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國家之勢,來敢言以作天子之氣;數間諜以得虜人之情,括形勢以動中原之心.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