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求"學者當為有用之學"(《左氏東萊博議》卷5).他的思想有同陳亮事功之學合拍之處.他晚年與陳亮結為摯友,"相互講論切磋",頗有共同語言.陳亮說:
"亮平生不曾與人講論,獨伯恭於空閑時,喜相往複,亮亦感其相知,不知其言語之盡.伯恭既死,此事盡廢."(《陳亮集·丙午複朱元晦秘書書》)又說:"伯恭晚歲於亮尤好,蓋亦無所不盡,箴切誨戒,書尺俱存."(同上《又甲申秋書》)甚至還說:"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同上).說明二人交情之深,思想交流甚密,這對呂祖謙的思想無疑會產生深刻影響.全祖望說:"幹、淳之際,婺學最盛.
東萊兄弟以性命之學起,同甫(陳亮)以事功之學起,而說齋(唐仲友)則為經製之學.考當時之為經製者,無若永嘉諸子,其於東萊、同市,皆互相討論,嗅味契合,東萊尤能並包一切."(《宋元學案》卷60)呂祖謙的經世致用之學,不僅廣泛吸收了浙東事功學派的思想,同時還包容了唐仲友的"學務經世"思想.這說明,呂祖謙不僅強調"要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同時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
前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然又須教以政,使之通達政體.……故國政之有中者,則教之以為法;不幸而國政之或失,則教之以為戒,又教之以如何振救、如何措畫,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原委,然後用之,他日皆良公卿也.後世自科舉之說興,學者視國家之事如越人視秦人之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前輩姓名者.異時一旦立朝廷之上,委之以天下事,使都是杜撰,豈知古人所以教國子之意.然又須知上之教子弟,雖將以為他日之用,而子弟之學,則非以希用也.蓋生天地間,豈
可不知天地間事."(《遺集·雜說》)在這裏,呂祖謙說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說明了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指出了科舉製度的弊病,提出了教育之目的在於為國家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用人才.
為了說明學以致用的道理,呂祖謙以百工治器為喻,他說:"百工治器,必貴於用,而不可用,工弗為也.學而無所用,學將何為也."(同上)因此,他對當時士人隻重虛文不察實際的不良風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今人讀書,全不著有用看.且如二三十年讀聖人書,及一旦遇事,便與閭巷無異.或有一聽老成人之語,便能終身服行,豈老成人之言過於六經哉(同上)!
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那些隻讀聖賢之書,不聞實事之人並無真才實學.因此,呂祖謙不僅強調學以致用,還提出了如何培養有用之才的途徑.他說:"為學須日用間實下功夫,乃得力."(《遺集·與學者及諸弟》)他要求學者"以務實躬行為本"(同上《與內兄曾提刑(致虛)》).他這些思想,在《太學策問》中明確歸納為"講實理,育實才而求實用"十個字,鮮明地體現出他的經世致用主張.
在呂祖謙自己的治學方法上,就盡力實踐了上述思想.在認識方法上,主張研究問題"不可有成心",強調"參合審訂"、"再三商榷",並且十分重視民眾實際生活的經驗,認為"聞街談巷語;句句皆有可聽;見輿台皂隸,人人皆有可取"(《文集·雜說》).不僅提出了治經史以致用,同時還用大部分時間對曆代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進行了廣泛的考察,著有《曆代製度詳考》一書,企圖經過研究與考察,從中得到經驗與教訓,尋求解決當前國計民生問題的辦法.例如,他在《曆代製度詳說》中,就提出了針對當時賦役、兵製、田製等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在考查曆代賦役製度的利弊後,便提出了"寓兵於農,賦稅方始定"的意見.在田製方麵,提出了"均田"的主張,在兵製方麵,他指出了當時兵多為患,主張精兵,他說:"敵之畏,畏其精也,非畏其多也."(同上卷11)注重實際,提倡經世致用之學的思想,說明呂祖謙在學風上不同於當時所謂正宗的道學家,因為那些道學先生習慣拱手端坐,空談性命道德,對於國計民生中的實際問題卻不屑一顧.更表明了呂祖謙多少有一些超越於理學束縛的地方,難怪朱熹批評他說:"伯恭之學合陳君舉(陳傅良)、陳同甫二人之學問而一之.永嘉之學理會製度,偏考其小小者,唯君舉為其所長.……同甫則談論古今,說王說霸.
伯恭則兼君舉、同甫之所長."(《宋元學案·東萊學案·附錄》)朱熹同陳傅良、特別同陳亮在學術觀點上分歧很深,上述評論實際上是對呂祖謙的不滿,所以他還批評呂祖謙"博雜極害事".呂祖謙的"博雜"不僅有突破正宗理學的傾向,甚至還有超出"呂氏家學"的地方,由於他主張學以致用,這種"博雜"正好表現了其可貴之處.
(李剛興 撰)
主要參考書
1.《宋史·儒林四》
2.《宋元學案·範呂諸儒學案》
3.《宋元學案·東萊學案》
4.《宋元學案·說齋學案》
5.《宋元學案·紫微學案》
6.《宋元學案·滎陽學案》
7.《宋元學案·麗澤諸儒學案》
8.《呂東萊先生遺集》
9.《左氏東萊溥議》
10.《增修東萊書說》
11.《重修浙江通誌用·麗澤源流傳》
12.宋明理學史》侯外廬等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13.《金華叢書書目提要》卷7
</br>
"亮平生不曾與人講論,獨伯恭於空閑時,喜相往複,亮亦感其相知,不知其言語之盡.伯恭既死,此事盡廢."(《陳亮集·丙午複朱元晦秘書書》)又說:"伯恭晚歲於亮尤好,蓋亦無所不盡,箴切誨戒,書尺俱存."(同上《又甲申秋書》)甚至還說:"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同上).說明二人交情之深,思想交流甚密,這對呂祖謙的思想無疑會產生深刻影響.全祖望說:"幹、淳之際,婺學最盛.
東萊兄弟以性命之學起,同甫(陳亮)以事功之學起,而說齋(唐仲友)則為經製之學.考當時之為經製者,無若永嘉諸子,其於東萊、同市,皆互相討論,嗅味契合,東萊尤能並包一切."(《宋元學案》卷60)呂祖謙的經世致用之學,不僅廣泛吸收了浙東事功學派的思想,同時還包容了唐仲友的"學務經世"思想.這說明,呂祖謙不僅強調"要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同時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
前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然又須教以政,使之通達政體.……故國政之有中者,則教之以為法;不幸而國政之或失,則教之以為戒,又教之以如何振救、如何措畫,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原委,然後用之,他日皆良公卿也.後世自科舉之說興,學者視國家之事如越人視秦人之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前輩姓名者.異時一旦立朝廷之上,委之以天下事,使都是杜撰,豈知古人所以教國子之意.然又須知上之教子弟,雖將以為他日之用,而子弟之學,則非以希用也.蓋生天地間,豈
可不知天地間事."(《遺集·雜說》)在這裏,呂祖謙說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說明了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指出了科舉製度的弊病,提出了教育之目的在於為國家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用人才.
為了說明學以致用的道理,呂祖謙以百工治器為喻,他說:"百工治器,必貴於用,而不可用,工弗為也.學而無所用,學將何為也."(同上)因此,他對當時士人隻重虛文不察實際的不良風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今人讀書,全不著有用看.且如二三十年讀聖人書,及一旦遇事,便與閭巷無異.或有一聽老成人之語,便能終身服行,豈老成人之言過於六經哉(同上)!
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那些隻讀聖賢之書,不聞實事之人並無真才實學.因此,呂祖謙不僅強調學以致用,還提出了如何培養有用之才的途徑.他說:"為學須日用間實下功夫,乃得力."(《遺集·與學者及諸弟》)他要求學者"以務實躬行為本"(同上《與內兄曾提刑(致虛)》).他這些思想,在《太學策問》中明確歸納為"講實理,育實才而求實用"十個字,鮮明地體現出他的經世致用主張.
在呂祖謙自己的治學方法上,就盡力實踐了上述思想.在認識方法上,主張研究問題"不可有成心",強調"參合審訂"、"再三商榷",並且十分重視民眾實際生活的經驗,認為"聞街談巷語;句句皆有可聽;見輿台皂隸,人人皆有可取"(《文集·雜說》).不僅提出了治經史以致用,同時還用大部分時間對曆代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進行了廣泛的考察,著有《曆代製度詳考》一書,企圖經過研究與考察,從中得到經驗與教訓,尋求解決當前國計民生問題的辦法.例如,他在《曆代製度詳說》中,就提出了針對當時賦役、兵製、田製等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在考查曆代賦役製度的利弊後,便提出了"寓兵於農,賦稅方始定"的意見.在田製方麵,提出了"均田"的主張,在兵製方麵,他指出了當時兵多為患,主張精兵,他說:"敵之畏,畏其精也,非畏其多也."(同上卷11)注重實際,提倡經世致用之學的思想,說明呂祖謙在學風上不同於當時所謂正宗的道學家,因為那些道學先生習慣拱手端坐,空談性命道德,對於國計民生中的實際問題卻不屑一顧.更表明了呂祖謙多少有一些超越於理學束縛的地方,難怪朱熹批評他說:"伯恭之學合陳君舉(陳傅良)、陳同甫二人之學問而一之.永嘉之學理會製度,偏考其小小者,唯君舉為其所長.……同甫則談論古今,說王說霸.
伯恭則兼君舉、同甫之所長."(《宋元學案·東萊學案·附錄》)朱熹同陳傅良、特別同陳亮在學術觀點上分歧很深,上述評論實際上是對呂祖謙的不滿,所以他還批評呂祖謙"博雜極害事".呂祖謙的"博雜"不僅有突破正宗理學的傾向,甚至還有超出"呂氏家學"的地方,由於他主張學以致用,這種"博雜"正好表現了其可貴之處.
(李剛興 撰)
主要參考書
1.《宋史·儒林四》
2.《宋元學案·範呂諸儒學案》
3.《宋元學案·東萊學案》
4.《宋元學案·說齋學案》
5.《宋元學案·紫微學案》
6.《宋元學案·滎陽學案》
7.《宋元學案·麗澤諸儒學案》
8.《呂東萊先生遺集》
9.《左氏東萊溥議》
10.《增修東萊書說》
11.《重修浙江通誌用·麗澤源流傳》
12.宋明理學史》侯外廬等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13.《金華叢書書目提要》卷7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