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呂家不僅是兩宋著名的儒學世家,同時也是顯耀於世的官僚世家,身為重臣者代有其人."宋興以來,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4人,而夷簡公著喬梓,居其二焉,是以逮祖謙,綿曆七八世,祖武孫繩,父作子述,一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為事,家學淵源最為深遠."(《重修浙江通誌稿·麗澤源流傳》)家學連綿相傳,至呂祖謙乃發展為高峰,祖謙之後仍然連綿不絕."故論者謂中原文獻之傳,獨歸呂氏,其他名公矩儒弗及也."(同上)此處雖有誇張之詞,但也說明呂學在兩宋占有重要地位,絕非虛言.
二、創建婺學 兼采眾家不私一說
宋代儒學突破了漢儒嚴守師法和偏重訓詁考據的治學方法,側重於對儒家經典義理的闡釋發揮,因而其思想方法比較靈活,有利於各家爭鳴.因此,僅在南宋的理學陣營中,就形成了呂學、朱學、陸學三大不同的學派.如果從哲學上分,朱學屬客觀唯心論,陸學是主觀唯心論,呂學則企圖將心學和理學相調和,帶有明顯的折衷主義色彩.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說:"宋幹(幹道)、淳(淳熙)以後,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子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複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於聖人則一也."(《東萊學案》)這說明在南宋理學陣容中,上述三派各有其一特點,而呂學則帶有綜合朱陸之學的特色.但從大範圍看,三派同歸宗於孔孟.
"呂學"之稱,是以學派創立人之名來名其學派,正如"朱學"、"陸學"以朱熹、陸九洲之名稱其學派一樣.在《宋元學案》中,全祖望還將"呂學"稱為"婺學",這是用地域名稱來區別不同學派的方法.正如人們把朱學稱為"閩學"一樣.其實,上述兩種稱號都不能說明某學派的性質.單就"婺學"而言,當朱、陸創立學派的同時,婺州地區還興起了唐仲友和陳亮的"婺學",這僅僅是因為唐、陳二人所創學派都在婺州地區,其實他們之間的學術思想並不相同,如陳亮創立的永康學派則反對空談性理,帶有明顯的反理學性質,唐仲友之學雖稱之為"婺學",他卻"不專主一說,苟同一人,隱之於心,稽之於古,合者取之,疑者闕之."(《宋元學案·說齋學案》)也強調經世之學.全祖望說:"幹、淳之際,婺學最盛,東萊兄弟以性命之學起,同甫(陳亮)以事功之學學起,而說齋(指唐仲友)則為經製之學"(《宋元學案·說齋學案》).這說明"婺學"又分為不同學派,故後人又有將呂祖謙的學派稱之為"金華學派",這個學派和朱陸的學派同屬南宋理學內部的三大派別之
"呂學"最大的特點是"不名一師,不私一說".《宋史》本傳說:"祖謙學以關洛為宗,而旁稽載籍,不見涯氵矣.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牽之士,皆歸心焉."這說明呂祖謙的儒學思想十分博深,不象朱熹和陸九淵那樣門戶森嚴,專守一說,他隨和包容,具有一定開放性.這種治學作風是呂氏家學的傳統性格,自呂希哲就開始形成.全祖望說:"榮陽少年不名一師,初學焦千之,廬陵(即歐陽修)之再傳也.已而學於安定(胡瑗),學於泰山(孫複),學於康節(邵雍),亦嚐學於介甫(王安石)而歸宿於程氏,集益之功,至廣且大……."(《宋元學案·榮陽學案》).呂希哲雖然是一個理學家,但也是一位不名一師的儒家學者.
大東萊呂本中,是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又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他繼承了呂氏家學的風範.全祖望說:"大東萊先生為滎陽塚嫡,其不名一師亦家風也.自元祐後,諸儒名宿如元城(劉安世)龜山(楊時)、鹿山(遊酢)、了翁(陳瑾)、和靖(尹(火享))以及王信伯之徒,皆嚐從遊,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宋元學案·紫微學案》).
"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是呂氏家學之傳統,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指出:
"自正獻公(呂公著)以來,所傳如此,原明(呂希哲)再傳而為先生(昌本中),雖曆登楊、遊、尹之門,而所守者世傳也.先生再傳而為怕恭(呂祖謙),其所守者亦世傳也,故餘別為先生立一學案,以上紹原明,下啟伯恭焉."(同上)他又說:"紫微(呂本中)之學,本之家庭,而遍叩遊、楊、尹請老之門,亦嚐及元城(劉安世).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成公(呂祖謙)之先河,實自此出."(同上)"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一語,出自《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意思是,要學習古人之言行,多學習古代之典籍,以涵養自己的德性.
自呂公著開始,其子孫都十分重視對上下古今曆史和文獻的廣泛學習,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南宋.故有"中原文獻之傳,獨歸呂氏"之美稱.
呂祖謙在學風上繼承發揚了呂氏家學"不名一師、不私一說"的傳統,終於成為宋代著名理學一派大師.《宋史》本傳說:"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寬遊,既又友張栻、朱熹,講索益轉戶除上述諸人外,還同陸九淵、陳亮等人有較多的學術交往,並相互學習,和他們有一些相同的觀點.
《宋元學案》說:"先生文學術業本於天資,習於家庭,稽諸中原文獻之所傳,博諸四方諸友之所講,融洽無所偏滯."(《東萊學案》)這段記載全麵地概括了呂祖謙的"婺學"之基本特徵.
由於其學風"不名一師","不私一說",呂氏家學也受到佛學之影響.從呂希哲開始,就愛好佛學,《宋元學案·榮陽學案》說:"(呂希哲)晚年又學佛","更從高僧遊,盡究其道",並且得出了"佛氏之道,與吾聖人相吻合"的結論.
</br>
二、創建婺學 兼采眾家不私一說
宋代儒學突破了漢儒嚴守師法和偏重訓詁考據的治學方法,側重於對儒家經典義理的闡釋發揮,因而其思想方法比較靈活,有利於各家爭鳴.因此,僅在南宋的理學陣營中,就形成了呂學、朱學、陸學三大不同的學派.如果從哲學上分,朱學屬客觀唯心論,陸學是主觀唯心論,呂學則企圖將心學和理學相調和,帶有明顯的折衷主義色彩.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說:"宋幹(幹道)、淳(淳熙)以後,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子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複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於聖人則一也."(《東萊學案》)這說明在南宋理學陣容中,上述三派各有其一特點,而呂學則帶有綜合朱陸之學的特色.但從大範圍看,三派同歸宗於孔孟.
"呂學"之稱,是以學派創立人之名來名其學派,正如"朱學"、"陸學"以朱熹、陸九洲之名稱其學派一樣.在《宋元學案》中,全祖望還將"呂學"稱為"婺學",這是用地域名稱來區別不同學派的方法.正如人們把朱學稱為"閩學"一樣.其實,上述兩種稱號都不能說明某學派的性質.單就"婺學"而言,當朱、陸創立學派的同時,婺州地區還興起了唐仲友和陳亮的"婺學",這僅僅是因為唐、陳二人所創學派都在婺州地區,其實他們之間的學術思想並不相同,如陳亮創立的永康學派則反對空談性理,帶有明顯的反理學性質,唐仲友之學雖稱之為"婺學",他卻"不專主一說,苟同一人,隱之於心,稽之於古,合者取之,疑者闕之."(《宋元學案·說齋學案》)也強調經世之學.全祖望說:"幹、淳之際,婺學最盛,東萊兄弟以性命之學起,同甫(陳亮)以事功之學學起,而說齋(指唐仲友)則為經製之學"(《宋元學案·說齋學案》).這說明"婺學"又分為不同學派,故後人又有將呂祖謙的學派稱之為"金華學派",這個學派和朱陸的學派同屬南宋理學內部的三大派別之
"呂學"最大的特點是"不名一師,不私一說".《宋史》本傳說:"祖謙學以關洛為宗,而旁稽載籍,不見涯氵矣.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牽之士,皆歸心焉."這說明呂祖謙的儒學思想十分博深,不象朱熹和陸九淵那樣門戶森嚴,專守一說,他隨和包容,具有一定開放性.這種治學作風是呂氏家學的傳統性格,自呂希哲就開始形成.全祖望說:"榮陽少年不名一師,初學焦千之,廬陵(即歐陽修)之再傳也.已而學於安定(胡瑗),學於泰山(孫複),學於康節(邵雍),亦嚐學於介甫(王安石)而歸宿於程氏,集益之功,至廣且大……."(《宋元學案·榮陽學案》).呂希哲雖然是一個理學家,但也是一位不名一師的儒家學者.
大東萊呂本中,是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又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他繼承了呂氏家學的風範.全祖望說:"大東萊先生為滎陽塚嫡,其不名一師亦家風也.自元祐後,諸儒名宿如元城(劉安世)龜山(楊時)、鹿山(遊酢)、了翁(陳瑾)、和靖(尹(火享))以及王信伯之徒,皆嚐從遊,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宋元學案·紫微學案》).
"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是呂氏家學之傳統,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指出:
"自正獻公(呂公著)以來,所傳如此,原明(呂希哲)再傳而為先生(昌本中),雖曆登楊、遊、尹之門,而所守者世傳也.先生再傳而為怕恭(呂祖謙),其所守者亦世傳也,故餘別為先生立一學案,以上紹原明,下啟伯恭焉."(同上)他又說:"紫微(呂本中)之學,本之家庭,而遍叩遊、楊、尹請老之門,亦嚐及元城(劉安世).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成公(呂祖謙)之先河,實自此出."(同上)"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一語,出自《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意思是,要學習古人之言行,多學習古代之典籍,以涵養自己的德性.
自呂公著開始,其子孫都十分重視對上下古今曆史和文獻的廣泛學習,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南宋.故有"中原文獻之傳,獨歸呂氏"之美稱.
呂祖謙在學風上繼承發揚了呂氏家學"不名一師、不私一說"的傳統,終於成為宋代著名理學一派大師.《宋史》本傳說:"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寬遊,既又友張栻、朱熹,講索益轉戶除上述諸人外,還同陸九淵、陳亮等人有較多的學術交往,並相互學習,和他們有一些相同的觀點.
《宋元學案》說:"先生文學術業本於天資,習於家庭,稽諸中原文獻之所傳,博諸四方諸友之所講,融洽無所偏滯."(《東萊學案》)這段記載全麵地概括了呂祖謙的"婺學"之基本特徵.
由於其學風"不名一師","不私一說",呂氏家學也受到佛學之影響.從呂希哲開始,就愛好佛學,《宋元學案·榮陽學案》說:"(呂希哲)晚年又學佛","更從高僧遊,盡究其道",並且得出了"佛氏之道,與吾聖人相吻合"的結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