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感情上說,司馬光和王安石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對王安石十分欽慕,在《辭修起居注第四狀》中說:"如臣空疏何足稱道,比於王安石相去遠甚……使臣之才得及安石一二,則臣聞命之日,受而不辭."嘉伯年間,二人同修起居注,神宗即位後,兩人又同居翰林學士之職,彼此相敬重,相處"特友善",他們和呂公著、韓維四人,當時被稱為"嘉祐四友"(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卷11).甚至因政見不合分道揚鑣之後,他們在感情上並未完全破裂.司馬光一直認為:"介市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傳家集》卷63,《與呂晦叔第二簡》)王安石變法失敗罷相之後,也還稱讚司馬光為"君子人也"(曾敏行《獨醒雜誌》卷4,轉引顧奎相:《司馬光》).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六日,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病故,噩耗傳來,正在重病中的司馬光不禁為之感傷,還特寫信給執政的呂公著,囑其"優加厚禮"(《司馬溫公文集》卷10,《與呂晦叔第二簡》),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並追贈王安石為太傅.以上事實,說明司馬光確是一位光明正直的"君子".
總之,作為封建時代一位偉大曆史學家和政治家、思想家的司馬光,不愧是一代名儒大賢,在其德行、政事、文史等許多方麵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可供學習和借鑑的精神遺產.對於他的局限和不足之處,應該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加以對待.
(李剛興 撰)
主要參考書
1.宋史·司馬光傳》
2.《宋元學案》卷7、卷8《流水學案》
3.《司馬溫公集》
4.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
5.《傳家集》
6.《皇朝文鑒》
7.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卷11
8.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關學開山 張載
(1020——1077)
張載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因為他家居關中,他開創的學派後人稱之為關學.張載的關學與同時代周敦頤的濂學,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以及南宋朱熹的閩學,並稱理學四大派.封建王朝在張載死後給予了他崇高的榮譽二宋理宗封他眉阝伯,"從祖孔子廟庭".明清兩代,張載的著作都被認為是理學的代表作,是開科取士的必讀書.他的學派和他的哲學思想,在宋以後的中國文化中有重大影響.他創設的、"以氣為本"的唯物主義宇宙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係統地以氣和陰陽說明世界運動的哲學體係.
一、研百家之學 歸六經之業
張載字子厚,祖上世代居大梁(開封).他的家庭是一個仕宦世家.祖父張複,在宋真時任過給事中、集賢院學士等職,後贈司空.父親張迪,在宋仁宗朝官至殿中丞,出知涪州,後來就死在涪州任上.父親死時,張載和他的弟弟張戩都很年幼,沒法迴故裏,於是僑居鳳翔眉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鄉),所以後人又稱他為張橫渠.
張載幼年早熟,父親還在時,他剛開始從師讀書,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誌向和學習的自覺性,得到家人的讚賞.父親死後,環境的鍛鍊,更養成了他一種自立精神.他刻苦地學習,興趣非常廣泛,當時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他都加以廣采博收.
他與陝西分阝縣人焦寅關係很密切.焦寅喜歡研究和討論軍事問題.年輕的張載也喜歡議論軍事與邊防問題.因為當時的陝西一帶,正受到西北邊的西夏國的侵擾.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21歲的張載決心投筆從戎、立功邊陲.他給當時的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地區軍務的範仲淹寫信,表示願意聯絡一些人,攻取被西夏占領的洮西之地(現在的甘肅一帶).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學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從信中看到這個青年有遠識,能成大器,就勉勵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引導他讀《中庸》,學儒家之學.範仲俺的指導,對他以後走向學術道路,有很重要的影響.
張載按範仲淹的指引,讀完了《中庸》,但他並不感到滿足,他堅持在學術上進行自己的探索.他研究《老子》、《莊子》和道教的書籍,也閱讀佛教的著作,經過研究和比較,最後他還把自己的學術放在儒家文化,以儒家的六經為依歸.
兩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地位有所降低,佛教、道教盛行,到隋唐形成三教並行的局麵.經過唐末五代的大動蕩,人們感到:傳統儒學無論是章句之學或者是天人感應理論,都不能繼續擔負起維護綱常名教、維繫傳統文化價值體係的任務.而佛、道二教崇尚虛無、不涉實際事務,更不適合社會政治的需要.重新確立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價值體係,就需要對儒學進行再創造,這是北宋時代的文化思想界的任務,範仲淹關於讀《中庸》的指導反映了這種時代的思潮.年輕的張載,他開始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學術局限在儒學一家之內,他要探索,要比較,因而廣采百家之學,最要的是佛教和老莊.一個是外來文化,經過晉、唐時代在中國迅速的傳播,已經能與儒家爭席.另一個自先秦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依附在它身上,產生了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張載和同時代的周敦頤、二程兄弟,都無例外地研讀過佛、老著作並從其中吸取了哲學營養.他們都看到過去的儒學,隻講倫理、政治與人事,而與宇宙本體論脫節的傾向,所謂天人二本.於是他們在批判佛道之學空虛不涉世事的同時,又學習了佛道思想建立在哲學本體論上的方法,來解決儒學體用分離的問題.
</br>
總之,作為封建時代一位偉大曆史學家和政治家、思想家的司馬光,不愧是一代名儒大賢,在其德行、政事、文史等許多方麵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可供學習和借鑑的精神遺產.對於他的局限和不足之處,應該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加以對待.
(李剛興 撰)
主要參考書
1.宋史·司馬光傳》
2.《宋元學案》卷7、卷8《流水學案》
3.《司馬溫公集》
4.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
5.《傳家集》
6.《皇朝文鑒》
7.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卷11
8.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關學開山 張載
(1020——1077)
張載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因為他家居關中,他開創的學派後人稱之為關學.張載的關學與同時代周敦頤的濂學,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以及南宋朱熹的閩學,並稱理學四大派.封建王朝在張載死後給予了他崇高的榮譽二宋理宗封他眉阝伯,"從祖孔子廟庭".明清兩代,張載的著作都被認為是理學的代表作,是開科取士的必讀書.他的學派和他的哲學思想,在宋以後的中國文化中有重大影響.他創設的、"以氣為本"的唯物主義宇宙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係統地以氣和陰陽說明世界運動的哲學體係.
一、研百家之學 歸六經之業
張載字子厚,祖上世代居大梁(開封).他的家庭是一個仕宦世家.祖父張複,在宋真時任過給事中、集賢院學士等職,後贈司空.父親張迪,在宋仁宗朝官至殿中丞,出知涪州,後來就死在涪州任上.父親死時,張載和他的弟弟張戩都很年幼,沒法迴故裏,於是僑居鳳翔眉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鄉),所以後人又稱他為張橫渠.
張載幼年早熟,父親還在時,他剛開始從師讀書,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誌向和學習的自覺性,得到家人的讚賞.父親死後,環境的鍛鍊,更養成了他一種自立精神.他刻苦地學習,興趣非常廣泛,當時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他都加以廣采博收.
他與陝西分阝縣人焦寅關係很密切.焦寅喜歡研究和討論軍事問題.年輕的張載也喜歡議論軍事與邊防問題.因為當時的陝西一帶,正受到西北邊的西夏國的侵擾.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21歲的張載決心投筆從戎、立功邊陲.他給當時的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地區軍務的範仲淹寫信,表示願意聯絡一些人,攻取被西夏占領的洮西之地(現在的甘肅一帶).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學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從信中看到這個青年有遠識,能成大器,就勉勵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引導他讀《中庸》,學儒家之學.範仲俺的指導,對他以後走向學術道路,有很重要的影響.
張載按範仲淹的指引,讀完了《中庸》,但他並不感到滿足,他堅持在學術上進行自己的探索.他研究《老子》、《莊子》和道教的書籍,也閱讀佛教的著作,經過研究和比較,最後他還把自己的學術放在儒家文化,以儒家的六經為依歸.
兩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地位有所降低,佛教、道教盛行,到隋唐形成三教並行的局麵.經過唐末五代的大動蕩,人們感到:傳統儒學無論是章句之學或者是天人感應理論,都不能繼續擔負起維護綱常名教、維繫傳統文化價值體係的任務.而佛、道二教崇尚虛無、不涉實際事務,更不適合社會政治的需要.重新確立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價值體係,就需要對儒學進行再創造,這是北宋時代的文化思想界的任務,範仲淹關於讀《中庸》的指導反映了這種時代的思潮.年輕的張載,他開始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學術局限在儒學一家之內,他要探索,要比較,因而廣采百家之學,最要的是佛教和老莊.一個是外來文化,經過晉、唐時代在中國迅速的傳播,已經能與儒家爭席.另一個自先秦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依附在它身上,產生了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張載和同時代的周敦頤、二程兄弟,都無例外地研讀過佛、老著作並從其中吸取了哲學營養.他們都看到過去的儒學,隻講倫理、政治與人事,而與宇宙本體論脫節的傾向,所謂天人二本.於是他們在批判佛道之學空虛不涉世事的同時,又學習了佛道思想建立在哲學本體論上的方法,來解決儒學體用分離的問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