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不贊
成墨守章句、死背教條以矜世取譽.他特別強調通經以致用.在永州時,他曾在文章中說:"得位而以《詩》《禮》《春秋》之道施於事,及於物,思不負孔子之筆舌.能如是,然後可以為儒.儒可以說讀為哉!"[注]他認為,得到了官位,就應該把平生所學的"聖人之道"付諸實踐,這樣才不辜負孔子的教誨.單單靠講說誦讀,難以稱之為儒.他又說:"仲尼之說豈易也?仲尼可學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耶?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注]他鄙視僅得皮毛的學習方法,更看不起章句之徒.他提出要把握"孔氏大趣"[注],即要擺脫聖經賢傳表麵文字的束縛,直接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這種基本精神就是所謂的"聖人之道."
在《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中,他又指出:
近世之言道理者眾矣,率由大中而出者鹹無焉.其言本儒術,則迂迴茫洋而不知其適;其或切於事,則苛峭刻核,不能從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在引神,以為靈奇,恍惚若化而終不可逐,故道不明於天下,而學者之至少也.
他批評言儒術者迷失了儒學的精神實質,使"道不明於天下",儒學失去了人心.他要為恢複儒學的本來麵目而吶喊.
柳宗元早年形成的積極用世的政治態度和不重章句的學術思想,使他接受了啖助、趙匡、陸淳的《春秋》學.在長安時,他從友人韓泰處得到了《春秋微旨》,又從呂溫處得到《春秋集傳纂例》.他任禮部員外郎後,陸淳做太子侍讀,他們居處近鄰,柳宗元拜陸淳為師.因此,柳宗元受到陸淳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深刻影響.柳宗元極為推崇陸淳的著作,認為它們真正體現了"孔氏大趣."他說:
"《春秋》之道久隱,而近乃出焉."[注]認為陸淳的著作真正發揚了《春秋》的大義.他在《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中概括說,對於《春秋》三傳論註疏說者百千人,著作"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或合而隱,或乖而顯,後之學者窮老盡氣,左視右顧,莫得而本",而陸淳與啖助、趙匡"能知聖人之旨,故《春秋》之言及是而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積學以入聖人之道,傳聖人之教,是其德其不侈大矣哉!"他盛讚陸淳等人的治學方法為普通人學習"聖人之道"提供了簡捷的途徑,使人能真正把握"聖人之道"的真諦.
柳宗元還接受了陸淳學派的懷疑精神,對自己認為不正確的傳統觀念和說法大膽懷疑,敢於否定,即使是經典之言,也往往以非聖人本意為由而加以批駁.他對於自《詩》《書》直到孔、孟、董(仲舒),揚(雄)等人的著作或言論都進行過批判.他還專門寫了一部批判被稱為"《春秋》外傳"的《國語》的專著《非國語》.
後來有人批評柳宗元"是非多謬於聖人"、"悖理害道",主要就是因為他對聖賢的權威多有冒犯,引起一些衛道士的不滿.
陸淳學派重"會通"的治學方法,也對柳宗元產生過重要影響.他反對"黨枯竹,護朽骨",不墨守成說,解釋儒經時除了不主一家外,進而兼取諸子百家.趙匡曾經主張"既通經學,兼有諸子之學,取其所長,舍其偏滯","學兼經史,達於政體"[注],在學術上兼收並蓄,開闊視野.柳宗元受他們的啟發,認為"儒墨名法"各家都具有"有益於世"的內容[注].他又說:"楊、墨、申、商、刑名、縱橫之說……皆有以佐世"[注].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在柳宗元身上較少酸腐之氣、文化心理上不那麽狹隘,對待異質文化不像韓愈那樣簡單排斥.他從古代各種文化、各家學說中汲取了優秀的營養,對他政治上主張變革,思想上融合儒佛,文學上勇於借鑑、大膽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批判天人感應 恢複儒學原旨
傳統儒學緊扣社會、人生的現實問題,以仁義禮樂為價值體係,幹預社會政治生活,努力於社會風俗的改善,重人道、輕天道,所以孔子"罕言性與天道","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聯合在一起,提出"盡心"、"知性"以"知天",以此達到天人相通的目的.但孟子所說的"天"還不是有目的、有意誌的人格神.荀子更強調"唯聖人為不求知天",提出"明於天人之分","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天論》)的光輝思想.因此,先秦儒學始終洋溢著理性的精神.但到了秦漢以後,特別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先秦儒學的理性主義精神被泯沒不彰.天被描繪為一個有意誌的人格神,在冥冥之中主宰著人間的禍福與國家的治亂興衰.這種"天人感應"思想雖經王充等唯物論者的批判,但一直在漢唐意識形態領域居於統治地位,儒學被披上了神學的外衣.連韓愈也信守這種天命論,將人的貧富貴賤歸之於天命.認為"賢不肖存乎己,貴與賤、祝與福存乎天"[注].在柳宗元時代,"務言天而不言人",推天引神的風氣泛濫,柳宗元繼承荀子以來的人本主義傳統,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剝落籠罩在儒學頭上的神學外衣,還"聖人之道"以本來麵目,恢複儒學的"人學"特徵.
柳宗元在他的著作中,闡明傳統儒學的根本精神,對天人感應、鬼神迷信進行了全麵的批判,發揚了葡派儒學的理性精神.在宇宙論問題上,柳宗元認為,關於悠遠而渺茫的宇宙起源問題,雖然有過許多荒誕的傳說,但都不足以信.事實上,晝夜交替、萬物生成,都是"元氣"運動的結果,並沒有什麽外在力量使其如此.
</br>
成墨守章句、死背教條以矜世取譽.他特別強調通經以致用.在永州時,他曾在文章中說:"得位而以《詩》《禮》《春秋》之道施於事,及於物,思不負孔子之筆舌.能如是,然後可以為儒.儒可以說讀為哉!"[注]他認為,得到了官位,就應該把平生所學的"聖人之道"付諸實踐,這樣才不辜負孔子的教誨.單單靠講說誦讀,難以稱之為儒.他又說:"仲尼之說豈易也?仲尼可學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耶?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注]他鄙視僅得皮毛的學習方法,更看不起章句之徒.他提出要把握"孔氏大趣"[注],即要擺脫聖經賢傳表麵文字的束縛,直接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這種基本精神就是所謂的"聖人之道."
在《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中,他又指出:
近世之言道理者眾矣,率由大中而出者鹹無焉.其言本儒術,則迂迴茫洋而不知其適;其或切於事,則苛峭刻核,不能從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在引神,以為靈奇,恍惚若化而終不可逐,故道不明於天下,而學者之至少也.
他批評言儒術者迷失了儒學的精神實質,使"道不明於天下",儒學失去了人心.他要為恢複儒學的本來麵目而吶喊.
柳宗元早年形成的積極用世的政治態度和不重章句的學術思想,使他接受了啖助、趙匡、陸淳的《春秋》學.在長安時,他從友人韓泰處得到了《春秋微旨》,又從呂溫處得到《春秋集傳纂例》.他任禮部員外郎後,陸淳做太子侍讀,他們居處近鄰,柳宗元拜陸淳為師.因此,柳宗元受到陸淳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深刻影響.柳宗元極為推崇陸淳的著作,認為它們真正體現了"孔氏大趣."他說:
"《春秋》之道久隱,而近乃出焉."[注]認為陸淳的著作真正發揚了《春秋》的大義.他在《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中概括說,對於《春秋》三傳論註疏說者百千人,著作"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或合而隱,或乖而顯,後之學者窮老盡氣,左視右顧,莫得而本",而陸淳與啖助、趙匡"能知聖人之旨,故《春秋》之言及是而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積學以入聖人之道,傳聖人之教,是其德其不侈大矣哉!"他盛讚陸淳等人的治學方法為普通人學習"聖人之道"提供了簡捷的途徑,使人能真正把握"聖人之道"的真諦.
柳宗元還接受了陸淳學派的懷疑精神,對自己認為不正確的傳統觀念和說法大膽懷疑,敢於否定,即使是經典之言,也往往以非聖人本意為由而加以批駁.他對於自《詩》《書》直到孔、孟、董(仲舒),揚(雄)等人的著作或言論都進行過批判.他還專門寫了一部批判被稱為"《春秋》外傳"的《國語》的專著《非國語》.
後來有人批評柳宗元"是非多謬於聖人"、"悖理害道",主要就是因為他對聖賢的權威多有冒犯,引起一些衛道士的不滿.
陸淳學派重"會通"的治學方法,也對柳宗元產生過重要影響.他反對"黨枯竹,護朽骨",不墨守成說,解釋儒經時除了不主一家外,進而兼取諸子百家.趙匡曾經主張"既通經學,兼有諸子之學,取其所長,舍其偏滯","學兼經史,達於政體"[注],在學術上兼收並蓄,開闊視野.柳宗元受他們的啟發,認為"儒墨名法"各家都具有"有益於世"的內容[注].他又說:"楊、墨、申、商、刑名、縱橫之說……皆有以佐世"[注].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在柳宗元身上較少酸腐之氣、文化心理上不那麽狹隘,對待異質文化不像韓愈那樣簡單排斥.他從古代各種文化、各家學說中汲取了優秀的營養,對他政治上主張變革,思想上融合儒佛,文學上勇於借鑑、大膽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批判天人感應 恢複儒學原旨
傳統儒學緊扣社會、人生的現實問題,以仁義禮樂為價值體係,幹預社會政治生活,努力於社會風俗的改善,重人道、輕天道,所以孔子"罕言性與天道","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聯合在一起,提出"盡心"、"知性"以"知天",以此達到天人相通的目的.但孟子所說的"天"還不是有目的、有意誌的人格神.荀子更強調"唯聖人為不求知天",提出"明於天人之分","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天論》)的光輝思想.因此,先秦儒學始終洋溢著理性的精神.但到了秦漢以後,特別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先秦儒學的理性主義精神被泯沒不彰.天被描繪為一個有意誌的人格神,在冥冥之中主宰著人間的禍福與國家的治亂興衰.這種"天人感應"思想雖經王充等唯物論者的批判,但一直在漢唐意識形態領域居於統治地位,儒學被披上了神學的外衣.連韓愈也信守這種天命論,將人的貧富貴賤歸之於天命.認為"賢不肖存乎己,貴與賤、祝與福存乎天"[注].在柳宗元時代,"務言天而不言人",推天引神的風氣泛濫,柳宗元繼承荀子以來的人本主義傳統,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剝落籠罩在儒學頭上的神學外衣,還"聖人之道"以本來麵目,恢複儒學的"人學"特徵.
柳宗元在他的著作中,闡明傳統儒學的根本精神,對天人感應、鬼神迷信進行了全麵的批判,發揚了葡派儒學的理性精神.在宇宙論問題上,柳宗元認為,關於悠遠而渺茫的宇宙起源問題,雖然有過許多荒誕的傳說,但都不足以信.事實上,晝夜交替、萬物生成,都是"元氣"運動的結果,並沒有什麽外在力量使其如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