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崇高品格.
柳州比永州更加荒僻、遙遠.柳宗元這次去柳州,還是沿著一個月前進京時的舊路而行,也就是11年前被貶南下時的路線.但他這次的心情異常黯淡.這一年他已43歲,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他與劉禹錫同行到衡陽,然後依依惜別,寫了一首《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
十年憔悴到泰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他深感自己性不諧俗,徒有文名,不為世用.經過十年的艱難困苦,盼來的卻是投身嶺外,心中的痛苦無法平息,隻能對友垂淚.此後他又寫了兩首贈別劉禹錫的詩,流露出無限的傷感,隻希望將來能平安歸田,度過餘生.
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懷著淒楚悲傷的心情,拖著衰病之身,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了柳州.
柳宗元到柳州雖然是遭受打擊,但此時他作為一州之長,與永州時的境況大不相同了.他畢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百姓做點實事,實現自己"利安元元"的願望,做一個好的地方官.他採取措施,解放奴婢,鼓勵發展生產.韓愈後來表揚他在柳州的政績時說:"凡令之期,民勸趨之,無有後先,必以其時.於是民業有經,公無負租,流逋迴歸,樂生興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國修潔,豬牛鴨雞,肥大蕃息.子嚴父詔,婦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出相弟長,入相慈孝.
步時民貧,以男女相質,久不得贖,盡沒為隸.我侯之至,按國之故,以傭除本,悉奪歸之.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柳民既昏說喜."[注]
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地方官,能夠做到這些,是符合儒家"愛民"的要求的.
在政事之餘,柳宗元還耐心接受青年學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誘.此外,他還與僧、道、隱士交結,思想上進一步發揮了"三教調和"的理論.
在柳州,柳宗元還是密切關注著國家的政局.他一貫反對藩鎮跋扈.元和十二年十月,裴度蕩平叛亂30年之久的第一強藩淮西鎮,柳宗元獲此消息,非常激動,為了歌頌這次勝利,他寫了有名的《平淮夷雅》兩篇,一為《皇武》,讚頌裴度,一為《方城》,讚頌李囗,實際上是歌頌唐室"中興".《平淮夷雅》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四言詩中的精品.
但是,悽苦與失意始終與柳宗元相伴.他來到柳州時,已鬚發斑白,而此時他才43歲.在永州時留下的疾病也日漸沉重.他料到自己已不會久於人世了.此時他似乎已不再有什麽遺憾,隻是嚮往著能在有生之年迴到生他養他的故鄉.在公務之餘,他放情於山水,以排遣心中的寂寞.一山一峰,常常勾起他對故鄉、對友人的思念.
當年柳宗元37歲時,曾寫信給蕭亻免說:"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
長來覺日月益促,’歲歲更甚,大都不過數十寒暑,則無此身矣."[注]他的設想已夠淒涼的了,但是事實上他的生命比他預期的要短促得多.寫這些話後僅過十年,柳宗元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根據劉禹錫《祭柳員外文》說:"自君失意,沈伏遠群.近遇國士,方伸眉頭.亦見遺草,恭辭舊府."[注]說明柳宗元在死前似受到某人的薦舉,已準備離開柳州.但由於長期的流謫毀壞了他的身體,柳宗元終於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甚至沒能實現有生之年返迴故鄉的願望,滿懷無限的愁緒死於柳州.死時年僅47歲,時間是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他從青年時代就立下了"輔時及物"、"興功濟世"的理想,並滿懷熱情地去見諸實踐.但時代沒有提供給他更多的機會,使他的才不得施,貶斥終生,齎誌以歿,這不僅是柳宗元一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柳宗元臨死時,曾寫信給好友劉禹錫說:"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注]把自己的全部著作託付給他.劉禹錫將他的遺著編纂為《柳河東集》30卷,並親自作序.宋代世采堂刻本則分為45卷,外集2卷.柳宗元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一位有獨到見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天說》、《答劉禹錫天論書》、《天對》、《貞符》、《非國語》、《封建論》、《時令論》、《天爵論》、《斷刑論》、《與韓愈論史官書》、《與呂道州論非國語書》等.侯外廬編的《柳宗元哲學選集》(中華書局,1964年版)輯錄他的哲學著作較為全麵.
三、出入百家 歸於孔子
儒學發展到了唐代中後期,麵臨著一係列問題.首先是傳統儒學方法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一些儒家學者開始擺脫兩漢以來的章句訓詁解經模式,尋找對儒家經典的新的解釋方法,並重新思考儒學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探索儒學發展的新途徑.
早期古文運動關於文與道的關係的討論,以及啖助、趙匡、陸淳等人的《春秋》學研究,都反映了儒學革新的時代要求.從思想史角度說,早期古文運動至少為儒學創新做了兩方麵的貢獻:一個是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張,要求文學應以儒學為根本,為宣傳儒學服務.一個是離開章句訓詁之學,直接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而以啖、趙、陸為代表的《春秋》學派,否定《春秋》三傳的權威性,以經駁傳,按自己的理解重新解釋儒家經典,直接從孔子對春秋時代的認識中獲得對現實的啟迪,為現實服務.
柳宗元自幼博覽群書,不重章句,思想上堅信儒家學說,在理論與行動的基本方麵,以實踐聖人之"道"自任,"惟以中正信義為誌,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注],"其道自堯、舜、禹、湯、高宗(武丁)、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皆由之"[注],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道統",與韓愈之說相唿應.他認為,孔子集先聖之大成,"夫子之道閡肆尊顯,二帝三王其無以侔大也"[注]他聲稱讀書作文"其歸在不出孔子"[注],一生努力為"延孔子之光燭於後來"[注]
</br>
柳州比永州更加荒僻、遙遠.柳宗元這次去柳州,還是沿著一個月前進京時的舊路而行,也就是11年前被貶南下時的路線.但他這次的心情異常黯淡.這一年他已43歲,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他與劉禹錫同行到衡陽,然後依依惜別,寫了一首《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
十年憔悴到泰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他深感自己性不諧俗,徒有文名,不為世用.經過十年的艱難困苦,盼來的卻是投身嶺外,心中的痛苦無法平息,隻能對友垂淚.此後他又寫了兩首贈別劉禹錫的詩,流露出無限的傷感,隻希望將來能平安歸田,度過餘生.
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懷著淒楚悲傷的心情,拖著衰病之身,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了柳州.
柳宗元到柳州雖然是遭受打擊,但此時他作為一州之長,與永州時的境況大不相同了.他畢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百姓做點實事,實現自己"利安元元"的願望,做一個好的地方官.他採取措施,解放奴婢,鼓勵發展生產.韓愈後來表揚他在柳州的政績時說:"凡令之期,民勸趨之,無有後先,必以其時.於是民業有經,公無負租,流逋迴歸,樂生興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國修潔,豬牛鴨雞,肥大蕃息.子嚴父詔,婦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出相弟長,入相慈孝.
步時民貧,以男女相質,久不得贖,盡沒為隸.我侯之至,按國之故,以傭除本,悉奪歸之.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柳民既昏說喜."[注]
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地方官,能夠做到這些,是符合儒家"愛民"的要求的.
在政事之餘,柳宗元還耐心接受青年學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誘.此外,他還與僧、道、隱士交結,思想上進一步發揮了"三教調和"的理論.
在柳州,柳宗元還是密切關注著國家的政局.他一貫反對藩鎮跋扈.元和十二年十月,裴度蕩平叛亂30年之久的第一強藩淮西鎮,柳宗元獲此消息,非常激動,為了歌頌這次勝利,他寫了有名的《平淮夷雅》兩篇,一為《皇武》,讚頌裴度,一為《方城》,讚頌李囗,實際上是歌頌唐室"中興".《平淮夷雅》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四言詩中的精品.
但是,悽苦與失意始終與柳宗元相伴.他來到柳州時,已鬚發斑白,而此時他才43歲.在永州時留下的疾病也日漸沉重.他料到自己已不會久於人世了.此時他似乎已不再有什麽遺憾,隻是嚮往著能在有生之年迴到生他養他的故鄉.在公務之餘,他放情於山水,以排遣心中的寂寞.一山一峰,常常勾起他對故鄉、對友人的思念.
當年柳宗元37歲時,曾寫信給蕭亻免說:"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
長來覺日月益促,’歲歲更甚,大都不過數十寒暑,則無此身矣."[注]他的設想已夠淒涼的了,但是事實上他的生命比他預期的要短促得多.寫這些話後僅過十年,柳宗元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根據劉禹錫《祭柳員外文》說:"自君失意,沈伏遠群.近遇國士,方伸眉頭.亦見遺草,恭辭舊府."[注]說明柳宗元在死前似受到某人的薦舉,已準備離開柳州.但由於長期的流謫毀壞了他的身體,柳宗元終於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甚至沒能實現有生之年返迴故鄉的願望,滿懷無限的愁緒死於柳州.死時年僅47歲,時間是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他從青年時代就立下了"輔時及物"、"興功濟世"的理想,並滿懷熱情地去見諸實踐.但時代沒有提供給他更多的機會,使他的才不得施,貶斥終生,齎誌以歿,這不僅是柳宗元一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柳宗元臨死時,曾寫信給好友劉禹錫說:"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注]把自己的全部著作託付給他.劉禹錫將他的遺著編纂為《柳河東集》30卷,並親自作序.宋代世采堂刻本則分為45卷,外集2卷.柳宗元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一位有獨到見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天說》、《答劉禹錫天論書》、《天對》、《貞符》、《非國語》、《封建論》、《時令論》、《天爵論》、《斷刑論》、《與韓愈論史官書》、《與呂道州論非國語書》等.侯外廬編的《柳宗元哲學選集》(中華書局,1964年版)輯錄他的哲學著作較為全麵.
三、出入百家 歸於孔子
儒學發展到了唐代中後期,麵臨著一係列問題.首先是傳統儒學方法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一些儒家學者開始擺脫兩漢以來的章句訓詁解經模式,尋找對儒家經典的新的解釋方法,並重新思考儒學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探索儒學發展的新途徑.
早期古文運動關於文與道的關係的討論,以及啖助、趙匡、陸淳等人的《春秋》學研究,都反映了儒學革新的時代要求.從思想史角度說,早期古文運動至少為儒學創新做了兩方麵的貢獻:一個是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張,要求文學應以儒學為根本,為宣傳儒學服務.一個是離開章句訓詁之學,直接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而以啖、趙、陸為代表的《春秋》學派,否定《春秋》三傳的權威性,以經駁傳,按自己的理解重新解釋儒家經典,直接從孔子對春秋時代的認識中獲得對現實的啟迪,為現實服務.
柳宗元自幼博覽群書,不重章句,思想上堅信儒家學說,在理論與行動的基本方麵,以實踐聖人之"道"自任,"惟以中正信義為誌,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注],"其道自堯、舜、禹、湯、高宗(武丁)、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皆由之"[注],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道統",與韓愈之說相唿應.他認為,孔子集先聖之大成,"夫子之道閡肆尊顯,二帝三王其無以侔大也"[注]他聲稱讀書作文"其歸在不出孔子"[注],一生努力為"延孔子之光燭於後來"[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