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曆時十年,成《春秋集傳集注》.·之後,他又"撮其綱目,撰成《統例》
3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注]
陸淳跟隨啖助學習,是在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據陸淳說,他拜啖助為師,"秉筆持簡,侍於啖先生十有一年."按:啖助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去世,時年47歲.上推11年,即上元元年.據陸淳說,他在啖助"述釋之間,每承善誘,微言奧指,頗得而聞"[注],可知,陸淳師從啖助,對啖助的學術方法、學術思想,特別是對啖助的《春秋》學有深入的了解,並深受其影響.
兩《唐書》說陸淳自幼師從趙匡,而沒有提到他師承啖助.事實上,陸淳師從啖助,證據已很充分了.而說陸淳師從趙匡,卻沒有多少證據.趙匡,宇伯循,天水(今甘肅天水)人,從師著名學者蕭穎士,大曆元年(公元766年)開始在宣、歙、池都團練觀察使陳少遊處任幕僚.做過殿中侍禦史、淮南節度判官、洋州刺史.他也是一位《春秋》學者,與啖助的學術觀點非常相近.從文獻記載看,陸淳與趙匡並非師生關係.那麽,趙匡與啖助之間是不是師生關係呢?據陸淳《修傳始終記》,大曆五年,即啖助完成《春秋集傳集注》那一年,趙匡正在陳少遊幕府供職,前往浙中,途經丹陽,曾到啖助居住處去拜訪,討論《春秋》經學,"深話經意,事多響合",二人談得很投機.趙匡打算迴來時再到丹陽拜訪啖助,"當更討論",但不幸的是,啖助在這年去世.從這段記載看,趙匡與啖助在大曆五年以前並未謀麵,因此,二人之間也不存在師生關係.
啖助去世後,留下了《春秋集傳集注》及《統例》的遺稿.陸淳認為應該將它整理出來,使喚氏《春秋》學發揚光大.於是,他與啖助之子啖異將遺稿抄錄出來.
陸淳又想到了與啖助學術觀點相似的趙匡.這時,陳少遊改越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浙東觀察史,趙匡已隨節度使府遷鎮於浙東.於是,陸淳與喚異一起,帶著啖助的遺稿去造訪,請趙匡幫助整理.趙匡對啖助的遺稿進行了加工、補充,然後由陸淳進行最後編纂,統一體例,到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完成了這項工作.關於這個過程,陸淳在《修傳始終記》中有過記述:
是冬也(按:指大曆五年冬),趙子隨使府遷鎮於浙東.淳痛師學之不彰,乃與先生之子異躬自繕寫,共載以詣趙子.趙子因損益焉,淳隨而纂會之,至大曆乙卯歲(即大曆十年,公元775年)而書成.
可知對啖助遺稿的整理曆時五年之久,趙匡、陸淳都傾注了心血.
陸淳的任宦生涯,是從任淮南節度使府從事開始的.據《舊唐書》本傳說:
"陳少遊鎮揚州,愛其才,闢為從事."據《舊唐書》卷126《陳少遊傳》,陳少遊鎮揚州在大曆八年.又據《修傳始終記》說,他受陳少遊推薦,詔授太常寺奉禮郎,這是大曆十年左右的事.此時他的《纂例》已成.陳少遊生前又曾向朝廷推薦陸淳,拜為左拾遺.陳少遊死於興元元年.呂溫《祭陸給事文》中也說:"德宗旁求,始賓明庭."說明陸淳是在德宗即位後入朝的.由上可知,陸淳入朝任左拾遺,不晚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陳少遊死時,而不早於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即位.
《舊唐書·柳登傳》載,貞元六年十一月,德宗親行郊享之禮,"上重慎祀典,每事依禮.時冕(柳冕)為吏部郎中,攝太常博士,與司封郎中徐岱、倉部郎中陸質(即陸淳)、工部郎中張薦皆攝禮官,同修郊祀儀注,以備顧問."由此可知,在德宗貞元六年十一月以前,陸淳已任倉部郎中,併兼禮官(太常博士),與柳冕等人一起製訂郊享禮儀,備皇帝顧問.這時陸淳很受德宗的信任,他身為禮官,對朝廷禮儀非常熟悉,曾著《類禮》20卷,惜已不存.貞元十一年七月,陸淳參加了關於礻帝拾禮的討論,這時他官左司郎中.
這以後,陸淳又因"細故"改任國子博士.改官的原因已不得而知,可能與朝廷內部鬥爭有關.日溫《代國子博士進集注春秋表》中說:"輒集注《春秋》經文,勒成十卷,上下千年,研覃三紀,元首雖白,濁河已清."[注]按一紀12年計算,三紀為36年,陸淳跟啖助學習《春秋》是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開始的.由此推算,36年以後,正是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這一年,他正在國子博士任上,向德宗進獻《集注春秋》.由於書中新穎的研究方法,切合現實政治的學術主張,給當時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因此,它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特別是受到政治革新派人士的熱烈歡迎,如柳宗元、淩準、韓泰、呂溫等人.在後來的政治實踐中,他們將陸淳的《春秋》學思想作為實行政治革新的理論武器.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把陸淳引為政治上的同道.後來,陸淳又外出,任過信州(今江西上饒)、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23日,德宗病死.正月26日,順宗李誦即位,王叔文一派從而執掌朝政.他們迅速安排本派人物占據了朝廷中的顯要職位,並招集一些素負重望的人迴京.陸淳從台州迴到京城,任給事中.陸淳迴京,與王叔文集團在朝廷中得勢有直接關係.與陸淳拜給事中的同一天,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注].
《舊唐書·王叔文傳》稱陸與王叔文、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永貞黨人結為"死交".同年三四月間,唐順宗立廣陵王李純為皇太子,陸淳被征為太子侍讀.他為避太子名諱,改名陸質.這一年,他獻上《古君臣圖》,即《舊唐書》
本傳所載的《君臣圖翼》25卷,已佚,無法考證它的具體內容,當即有關君臣之道的.這時,柳宗元與陸淳居處很近,柳宗元對陸淳執弟子禮,向他問學[注]
</br>
3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注]
陸淳跟隨啖助學習,是在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據陸淳說,他拜啖助為師,"秉筆持簡,侍於啖先生十有一年."按:啖助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去世,時年47歲.上推11年,即上元元年.據陸淳說,他在啖助"述釋之間,每承善誘,微言奧指,頗得而聞"[注],可知,陸淳師從啖助,對啖助的學術方法、學術思想,特別是對啖助的《春秋》學有深入的了解,並深受其影響.
兩《唐書》說陸淳自幼師從趙匡,而沒有提到他師承啖助.事實上,陸淳師從啖助,證據已很充分了.而說陸淳師從趙匡,卻沒有多少證據.趙匡,宇伯循,天水(今甘肅天水)人,從師著名學者蕭穎士,大曆元年(公元766年)開始在宣、歙、池都團練觀察使陳少遊處任幕僚.做過殿中侍禦史、淮南節度判官、洋州刺史.他也是一位《春秋》學者,與啖助的學術觀點非常相近.從文獻記載看,陸淳與趙匡並非師生關係.那麽,趙匡與啖助之間是不是師生關係呢?據陸淳《修傳始終記》,大曆五年,即啖助完成《春秋集傳集注》那一年,趙匡正在陳少遊幕府供職,前往浙中,途經丹陽,曾到啖助居住處去拜訪,討論《春秋》經學,"深話經意,事多響合",二人談得很投機.趙匡打算迴來時再到丹陽拜訪啖助,"當更討論",但不幸的是,啖助在這年去世.從這段記載看,趙匡與啖助在大曆五年以前並未謀麵,因此,二人之間也不存在師生關係.
啖助去世後,留下了《春秋集傳集注》及《統例》的遺稿.陸淳認為應該將它整理出來,使喚氏《春秋》學發揚光大.於是,他與啖助之子啖異將遺稿抄錄出來.
陸淳又想到了與啖助學術觀點相似的趙匡.這時,陳少遊改越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浙東觀察史,趙匡已隨節度使府遷鎮於浙東.於是,陸淳與喚異一起,帶著啖助的遺稿去造訪,請趙匡幫助整理.趙匡對啖助的遺稿進行了加工、補充,然後由陸淳進行最後編纂,統一體例,到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完成了這項工作.關於這個過程,陸淳在《修傳始終記》中有過記述:
是冬也(按:指大曆五年冬),趙子隨使府遷鎮於浙東.淳痛師學之不彰,乃與先生之子異躬自繕寫,共載以詣趙子.趙子因損益焉,淳隨而纂會之,至大曆乙卯歲(即大曆十年,公元775年)而書成.
可知對啖助遺稿的整理曆時五年之久,趙匡、陸淳都傾注了心血.
陸淳的任宦生涯,是從任淮南節度使府從事開始的.據《舊唐書》本傳說:
"陳少遊鎮揚州,愛其才,闢為從事."據《舊唐書》卷126《陳少遊傳》,陳少遊鎮揚州在大曆八年.又據《修傳始終記》說,他受陳少遊推薦,詔授太常寺奉禮郎,這是大曆十年左右的事.此時他的《纂例》已成.陳少遊生前又曾向朝廷推薦陸淳,拜為左拾遺.陳少遊死於興元元年.呂溫《祭陸給事文》中也說:"德宗旁求,始賓明庭."說明陸淳是在德宗即位後入朝的.由上可知,陸淳入朝任左拾遺,不晚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陳少遊死時,而不早於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即位.
《舊唐書·柳登傳》載,貞元六年十一月,德宗親行郊享之禮,"上重慎祀典,每事依禮.時冕(柳冕)為吏部郎中,攝太常博士,與司封郎中徐岱、倉部郎中陸質(即陸淳)、工部郎中張薦皆攝禮官,同修郊祀儀注,以備顧問."由此可知,在德宗貞元六年十一月以前,陸淳已任倉部郎中,併兼禮官(太常博士),與柳冕等人一起製訂郊享禮儀,備皇帝顧問.這時陸淳很受德宗的信任,他身為禮官,對朝廷禮儀非常熟悉,曾著《類禮》20卷,惜已不存.貞元十一年七月,陸淳參加了關於礻帝拾禮的討論,這時他官左司郎中.
這以後,陸淳又因"細故"改任國子博士.改官的原因已不得而知,可能與朝廷內部鬥爭有關.日溫《代國子博士進集注春秋表》中說:"輒集注《春秋》經文,勒成十卷,上下千年,研覃三紀,元首雖白,濁河已清."[注]按一紀12年計算,三紀為36年,陸淳跟啖助學習《春秋》是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開始的.由此推算,36年以後,正是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這一年,他正在國子博士任上,向德宗進獻《集注春秋》.由於書中新穎的研究方法,切合現實政治的學術主張,給當時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因此,它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特別是受到政治革新派人士的熱烈歡迎,如柳宗元、淩準、韓泰、呂溫等人.在後來的政治實踐中,他們將陸淳的《春秋》學思想作為實行政治革新的理論武器.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把陸淳引為政治上的同道.後來,陸淳又外出,任過信州(今江西上饒)、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23日,德宗病死.正月26日,順宗李誦即位,王叔文一派從而執掌朝政.他們迅速安排本派人物占據了朝廷中的顯要職位,並招集一些素負重望的人迴京.陸淳從台州迴到京城,任給事中.陸淳迴京,與王叔文集團在朝廷中得勢有直接關係.與陸淳拜給事中的同一天,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注].
《舊唐書·王叔文傳》稱陸與王叔文、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永貞黨人結為"死交".同年三四月間,唐順宗立廣陵王李純為皇太子,陸淳被征為太子侍讀.他為避太子名諱,改名陸質.這一年,他獻上《古君臣圖》,即《舊唐書》
本傳所載的《君臣圖翼》25卷,已佚,無法考證它的具體內容,當即有關君臣之道的.這時,柳宗元與陸淳居處很近,柳宗元對陸淳執弟子禮,向他問學[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