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對豪門世族不學無術的清談表示反感.在《莊子·天下篇》注中他發揮說:"郭生前嘆豪梁之塗說,餘亦晚睹貴遊之妄談,斯所謂異代同風,何可複言也.""貴遊之妄談",指那些豪門貴族的附庸風雅的清談,既無學術,又無思想,不能不"妄".然而,他對《莊子》書中的"談無貴辯",卻採取肯定的態度.認為在他的貌似玄虛的言辯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莊生振徽音於七篇,列斯文於後世.重言盡涉玄之路,從事展有辭之敘,雖談無貴辯,而教無虛唱.然其文易覽,其趣難窺,造懷而未達者有過理之嫌,祛斯之弊,故大舉惠子之玄辯也".(同上)"雖談無貴辯而教無虛唱",這裏的"教"應該是魏晉玄學常指的名教.也就是說,莊子的虛無和儒家的政治倫理——名教,並不矛盾.實際上,莊子的哲學講的是人生哲學,探討人生的終極價值和意義.他之所以能"齊物"、"逍遙",是因為"自道觀之,物無貴賤"(《齊物論》).指出了孜孜於名位利祿的世俗之人的愚妄.如果說他也可以和儒家思想配合,那隻是當儒士"窮則獨善其身"時精神上有一個寄託.陸德明在人生哲學上依違於儒道之間,因為他是沒有進入政治的淳儒,不能不有這樣的兩種心理準備.


    他在《莊子·驕拇》"而侈於性"一句的注釋時說:"王雲:性者受生之質,德者全生之本.驕枝受生而有,不可多於德;贅疣形後而生,不可多於性,此四者以況才智德行".《莊子·驕拇》的原文說:"驕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附贅懸疣,當乎形哉?而侈於性."意思是說:並生的足趾和歧生的手指是出於本性嗎?卻超過了應得.附生的肉瘤是出於形體嗎?卻超過了本性.莊子以此批評儒家的標榜仁義,墨家講兼愛,名家講堅白同異,是在道德方麵或才智方麵超越了人的本性和自然,就象驕指、贅疣一樣.陸德明認為這裏是用以比喻人的才智德行,如果不是出乎自然,發自真誠,就會走向虛矯與做作,也就成了驕指贅疣.在這一點上,他與莊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陸德明是儒學家,但他不排斥異端,沒有"獨尊儒術"的偏見.他是經學家,但不講漢代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所謂家法,也不拘守當時的南學或北學.這正是唐代文化兼容並包的博大氣象.


    (趙載光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盛世鴻儒 孔穎達


    (574——684)


    儒學經過漢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家法各異,流派眾多.在漢代有今文古文之爭,家法師法之別.東漢末,鄭玄企圖統一今古,建立兼包並采的"鄭學"體係.


    三國兩晉,王肅創立"王學",起而與鄭學為敵.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的分離,而有南學與北學的紛爭.至於儒學內部群經異說,諸師異論,更不下數十百千.紛紛攘攘,至有互為水火之勢.五經越解越暗,聖學越講越糊塗,十分不利於儒學的經世致用和發揚光大.在中國曆史上,繼承漢學風格,完成解決儒學內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之爭,鞏固儒學壁壘這一統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穎達.


    是他編訂《五經正義》,排除經學內部的家法師說等門戶之見,於眾學中擇優而定一尊,廣采以備博覽,從而結束了自西漢以來的各種紛爭;是他摒棄南學與北學的地域偏見,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盡行保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後代學者有所鑽仰;也由於他的《五經正義》被唐王朝頒為經學的標準解釋,從而完成了中國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孔穎這就是這樣一個對中國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一、彬彬士投師劉焯 翩翩郎舌戰群儒


    孔穎達,字沖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新舊《唐書》俱有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仕宦之家.曾祖名靈龜,官拜北魏國子博士;祖父名碩,為北魏南台治書侍禦史.他為官正直,頭戴飾懈豸(神羊)的法官帽子,威重嚴明,"權豪為之屏蹤","風俗以之肅清".父名安,北齊青州法曹參軍,執法也公公平平,誌在寬簡.這確實是一個有地位、有名聲的富貴之家.但與南北朝的膏粱世胄不學無術異趣,孔穎達並無半點紈絝子弟的習氣,也不希冀憑藉父輩的門前步入官場.


    孔穎達的幼年時代正是南北朝對峙時期.他出生於北周時期,政教清明,局勢穩定.一些較開明和有遠見的士大夫,在魏晉以來門資恩蔭的驚夢之餘,開始重視教育.如當時自南朝進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顏之推,即告誡子孫:"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仕宦之族,縉紳之家,相率督課子孫,教以儒業.於是,在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裏,居然儒雅重文之風,不讓衣冠文物薈萃的江南王朝.孔穎達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又趕上這樣一個重教育興文化的時代,可謂兼得天時與地利.他聰明穎悟,自幼便耳儒目染以禮樂為特徵的儒家文化.公元581年,孔穎達8歲,北周外戚、權臣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為文帝.隋文帝初年頗重儒術,"超抉奇雋,厚賞諸儒",自京師達於四方,大興學校,廣置生徒."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裏,講誦之聲,道路不絕",被史書稱為:"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孔穎達也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正規學習的軌道.史稱他"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悟性特佳.還在少年時代,孔穎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傳》,鄭玄所注《尚書》、《禮記》、所箋《毛詩》,王弼注《周易》;於儒經之外,還旁及諸子,兼善曆算之學;更長於屬文,彬彬焉儼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