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弱冠通儒經 雄辯善名理
陸德明字元朗,蘇州吳(今蘇州吳縣)人.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南朝的陳代,陳朝雖偏居江南,但文化比較發達.陸德明少年就很聰穎,拜當時的名儒周弘正為老師,學習儒學.周弘正是梁、陳兩朝的名儒,也是名臣.史書說他10歲就通《老子》、《周易》,梁武帝時被任命為博壬.他不但通儒經,而且"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滯"(《陳書·周弘正傳》).在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亂中,由於周堅守名節,不附侯景,受到梁元帝的重用,官至侍中、國子祭酒.
入陳以後,再任國子祭酒、太子詹事.長期處在國子祭酒這一主管文教的職位上,理所當然地成為一代儒宗.陸德明的學術,在多方麵受到他的薰陶與影響.周弘正既通儒學又通釋老,既注《周易》、《論語》,又疏《老子》、《莊子》.陸德明在總的治學方向上繼承了這種風格,他撰的《經典釋文》,就把儒家經典和老莊著作排在一起進行注釋,同時他又兼通佛教釋典,並且擅長於析名辯理的玄學.《新唐書》本傳說他"善名理",們日唐書》本傳說他"善言玄理".講儒學而又兼講玄學的名理,這是南朝儒學的風氣時尚.
當南北朝分立的時代,儒學或者說經學在北方和南方各有不同的特色.北方經學,保存了東漢以來的漢代古文經學的家法:《尚書》、《周易》及禮學都遵守鄭玄的註解,《左傳》則宗服虔,《詩經》則宗毛公.而南方的《周易》卻遵循玄學家王弼注釋,《尚書》則是孔安國傳,《左傳》則是杜預注,隻有飛詩經》和北方相同,禮學也相同.清代注重漢學的經學家,對南朝這種夾雜玄學的經學很不以為然.今文經學家皮錫瑞說:"南學則尚王輔嗣(粥)之玄虛、孔安國之偽撰、杜元凱(預)之臆解,此數家與鄭學枘鑿,亦與漢儒背馳.及使徑渭混流、薰蕕同器,以至後世不得見鄭學之完全、並不得存漢學之什一,豈非談空空,核玄玄者階之厲乎"!(皮著《經學曆史》六:經學分立時代).薰是香草、蕕是臭草,皮氏認為漢學的衰落,是玄學家的罪過.
隋、唐時代人對於南北儒學卻不是這種看法.李延壽撰寫的《北史·儒林傳》
說:"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很明顯對南方儒學的評價高於北學.皮錫瑞總結經學曆史,也不能不承認:"天下統一,南並於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同上,七:經學統一時代).隋文帝楊堅以外戚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北方的隋滅掉南方的陳,統一了中國.為什麽儒學反而是南學盛行而統一全國呢?這說明學術文化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機製.北方經學遵守漢學的家法,在保存古代文獻本來麵目方麵有成就,但在發展文化上卻無貢獻.自東晉南渡以後,南方在文化上逐漸高於北方,衣冠禮樂、文採風流,北方常常羨慕南方人.
而玄學的析名辯理,發展了哲學的抽象思維,其形成和發展,構成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因而左右了統一之後的文化發展方向.
陸德明是在南學儒、釋、道並行的學術空氣中成長起來的,很年青時就表現出他在這三個方麵的學識和辯論的口才.陳朝大建年間,陳太子召集四方名儒在承光殿講論學術,由當時的國子祭酒徐孝克(《舊唐書》稱徐克)主持講學.徐孝克為當時名儒,《陳書》本傳說他"通五經,兼釋老".孝克的哥哥徐陵官為安右將軍、太子少傅,是陳朝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同時也兼文儒,《陳書》稱他為"一代文宗".由於徐氏家族的官聲和學術名望,徐克在承光殿講學,議論縱橫,無人能抵擋他的談辯之鋒.其時陸德明隻是一個青年,國子監生員,在下坐聽講學.他初生牛犢不畏虎,起來與徐克討論學術上的問題.在儒、釋、道各種學問上進行了廣泛的辯論.通過這次辯論,他的學識和辯才得到官員和學者們的讚賞,陸德明被擢升為國子助教,國左常侍.這是陸德明進入仕途的開始,也是他的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起點.
在陳朝時期,陸德明已經開始撰寫他的學術著作《經典釋文》.他在《經典釋文》的自序中說:"癸卯之歲,承之上庠,因撰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古今並錄,經注畢詳,訓義兼辨,示傳一家之學."癸卯年是陳後主至德元年.《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時的陸德明隻是一個弱冠青年,懷疑他在學術上是否已能如此淹博,可以撰寫這樣宏深的巨著.也許那時隻是草創該書的開端,經過多年以後方能成書.《經典釋文》包括儒家所有經典和道家老、莊的音義釋訓,共有30卷,當然不能在一個短時期內完成.但少年才高的陸德明,一進入學界就確定了自己學術上的目標並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工作,這是合情合理的.隋滅陳以後,"陸德明迴到家鄉,一段時間他隱居鄉裏,潛心學術著作,遠離聲華,荒野素心,正是他學術上取得成就的好時機.
二、淹通為學士 三朝尊大儒
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開始很注意籠絡人才,宏揚文教,"於是四海九洲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裏,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北史、儒林傳》)隨著國家的統一、新皇朝的建立,"儒學也出現了一個時期的興盛.但是到了楊堅晚年,他又不喜歡儒術了."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同上)封建時代文化學術和教育的興衰,與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好惡有密切的關係.到隋煬帝楊廣即位,為了表現出他文治武力的新氣象,又重新開放了各個郡縣的學校,同時徵召各地的大儒到京師,宏揚儒學.陸德明就在這個時候被徵召到了京師洛陽,被任命為秘書學士.同時被徵召的前朝大儒,有劉焯、劉炫、徐文遠等人.
</br>
陸德明字元朗,蘇州吳(今蘇州吳縣)人.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南朝的陳代,陳朝雖偏居江南,但文化比較發達.陸德明少年就很聰穎,拜當時的名儒周弘正為老師,學習儒學.周弘正是梁、陳兩朝的名儒,也是名臣.史書說他10歲就通《老子》、《周易》,梁武帝時被任命為博壬.他不但通儒經,而且"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滯"(《陳書·周弘正傳》).在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亂中,由於周堅守名節,不附侯景,受到梁元帝的重用,官至侍中、國子祭酒.
入陳以後,再任國子祭酒、太子詹事.長期處在國子祭酒這一主管文教的職位上,理所當然地成為一代儒宗.陸德明的學術,在多方麵受到他的薰陶與影響.周弘正既通儒學又通釋老,既注《周易》、《論語》,又疏《老子》、《莊子》.陸德明在總的治學方向上繼承了這種風格,他撰的《經典釋文》,就把儒家經典和老莊著作排在一起進行注釋,同時他又兼通佛教釋典,並且擅長於析名辯理的玄學.《新唐書》本傳說他"善名理",們日唐書》本傳說他"善言玄理".講儒學而又兼講玄學的名理,這是南朝儒學的風氣時尚.
當南北朝分立的時代,儒學或者說經學在北方和南方各有不同的特色.北方經學,保存了東漢以來的漢代古文經學的家法:《尚書》、《周易》及禮學都遵守鄭玄的註解,《左傳》則宗服虔,《詩經》則宗毛公.而南方的《周易》卻遵循玄學家王弼注釋,《尚書》則是孔安國傳,《左傳》則是杜預注,隻有飛詩經》和北方相同,禮學也相同.清代注重漢學的經學家,對南朝這種夾雜玄學的經學很不以為然.今文經學家皮錫瑞說:"南學則尚王輔嗣(粥)之玄虛、孔安國之偽撰、杜元凱(預)之臆解,此數家與鄭學枘鑿,亦與漢儒背馳.及使徑渭混流、薰蕕同器,以至後世不得見鄭學之完全、並不得存漢學之什一,豈非談空空,核玄玄者階之厲乎"!(皮著《經學曆史》六:經學分立時代).薰是香草、蕕是臭草,皮氏認為漢學的衰落,是玄學家的罪過.
隋、唐時代人對於南北儒學卻不是這種看法.李延壽撰寫的《北史·儒林傳》
說:"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很明顯對南方儒學的評價高於北學.皮錫瑞總結經學曆史,也不能不承認:"天下統一,南並於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並於南"(同上,七:經學統一時代).隋文帝楊堅以外戚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北方的隋滅掉南方的陳,統一了中國.為什麽儒學反而是南學盛行而統一全國呢?這說明學術文化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機製.北方經學遵守漢學的家法,在保存古代文獻本來麵目方麵有成就,但在發展文化上卻無貢獻.自東晉南渡以後,南方在文化上逐漸高於北方,衣冠禮樂、文採風流,北方常常羨慕南方人.
而玄學的析名辯理,發展了哲學的抽象思維,其形成和發展,構成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因而左右了統一之後的文化發展方向.
陸德明是在南學儒、釋、道並行的學術空氣中成長起來的,很年青時就表現出他在這三個方麵的學識和辯論的口才.陳朝大建年間,陳太子召集四方名儒在承光殿講論學術,由當時的國子祭酒徐孝克(《舊唐書》稱徐克)主持講學.徐孝克為當時名儒,《陳書》本傳說他"通五經,兼釋老".孝克的哥哥徐陵官為安右將軍、太子少傅,是陳朝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同時也兼文儒,《陳書》稱他為"一代文宗".由於徐氏家族的官聲和學術名望,徐克在承光殿講學,議論縱橫,無人能抵擋他的談辯之鋒.其時陸德明隻是一個青年,國子監生員,在下坐聽講學.他初生牛犢不畏虎,起來與徐克討論學術上的問題.在儒、釋、道各種學問上進行了廣泛的辯論.通過這次辯論,他的學識和辯才得到官員和學者們的讚賞,陸德明被擢升為國子助教,國左常侍.這是陸德明進入仕途的開始,也是他的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起點.
在陳朝時期,陸德明已經開始撰寫他的學術著作《經典釋文》.他在《經典釋文》的自序中說:"癸卯之歲,承之上庠,因撰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古今並錄,經注畢詳,訓義兼辨,示傳一家之學."癸卯年是陳後主至德元年.《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時的陸德明隻是一個弱冠青年,懷疑他在學術上是否已能如此淹博,可以撰寫這樣宏深的巨著.也許那時隻是草創該書的開端,經過多年以後方能成書.《經典釋文》包括儒家所有經典和道家老、莊的音義釋訓,共有30卷,當然不能在一個短時期內完成.但少年才高的陸德明,一進入學界就確定了自己學術上的目標並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工作,這是合情合理的.隋滅陳以後,"陸德明迴到家鄉,一段時間他隱居鄉裏,潛心學術著作,遠離聲華,荒野素心,正是他學術上取得成就的好時機.
二、淹通為學士 三朝尊大儒
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開始很注意籠絡人才,宏揚文教,"於是四海九洲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裏,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北史、儒林傳》)隨著國家的統一、新皇朝的建立,"儒學也出現了一個時期的興盛.但是到了楊堅晚年,他又不喜歡儒術了."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同上)封建時代文化學術和教育的興衰,與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好惡有密切的關係.到隋煬帝楊廣即位,為了表現出他文治武力的新氣象,又重新開放了各個郡縣的學校,同時徵召各地的大儒到京師,宏揚儒學.陸德明就在這個時候被徵召到了京師洛陽,被任命為秘書學士.同時被徵召的前朝大儒,有劉焯、劉炫、徐文遠等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