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刑製使物,而以觀感化物者也……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周易·觀卦》注).所以,國君所為,影響一國風氣,上行下效,"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老子》第五十七章注).倘若"我之所欲為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同上).統治者無為,不多欲興事,百姓自然純樸而安樂,社會自然安定.一民之所以僻(邪),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老子》第七十五章注).因此,社會的混亂是由統治者們引起的."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老子》第六十章注).僅靠威權來治國的,正是虛弱的表現,是一個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當然,必要的製度和刑罰還是不可少的.但必須賞罰分明,輔之以仁德,才能更好地引導人民和治理好國家."囗者,明法斷嚴,不可以慢,故居德以明禁也.施而能嚴,嚴而能施,健而能說,美之道也"(《周易·夫卦》注).


    德與刑並不是對立的,都是治國中必需的手段,隻是要處置恰當."剛柔正而位當,則邪不可以行矣"(《周易·既濟卦》注).一切邪惡的現象都不會再出現.


    漢以來的名教(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之治,隨著社會的變革,經學的衰微,已經暴露出嚴重的缺陷,曹操的刑名之治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此時,必須要有新的理論來糾正名教的弊端,才能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王弼認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出於自然.本,即是"無",所以要無為而治.名教對維護國家的等級製度、封建秩序,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名教是要講的,但它畢竟是具體表象,是"有",它出自於自然這個本,所以更要注重自然."萬物以自然為性.""聖人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老子》第二十九章注).國君如果抓住了這個根本,人們友好相處,六親和睦,尊卑有序.不強調名教這個"有",也能理順名分等級秩序.他說:"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則下莫不化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六親和睦,交相愛樂,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注).這裏,透露出一點消息,就是要尊重每一個人,履行在封建製度規定下的基本權利.人,以及他們的行為,都從自然之本產生,忽略這個"本"的事實,是違背自然的.他在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中加上了道家的"無",把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內部關係首先理順,家治則國治."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老子》第十八章注).家和國治,沒有件送、暴虐,沒有奸邪,國家迴歸自然之本,也就無所謂孝慈、忠臣,名教也不必過分注重了.


    六親和睦,上下相安.人生來是無善無惡的.它是"無"在人身上的體現.聖人也是人,隻是聖人與幾人對"無"稟受的深淺不同而產生了差異.聖人與凡人一樣,也有"五情".他認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而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三國誌·魏誌·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聖人不是無情的木石,他們也一往情深,有喜怒哀樂怨.這是人生來不學就會的自然之性.隻是他們的智慧高於常人,能夠深刻地領悟"無",又不至於沉溺於情慾而不能自拔,不為"情"和"物"所累,·這才是他們與凡人的不同之處.這就把神化了的聖人變成了真正的人,填平了聖人與凡人之間的鴻溝.這就使人們對人類社會、以及人本身的認識,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


    用義理來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用注經的方法來闡述自己的哲學觀點、政治謀略.


    這是王弼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利用儒家經學傳統的影響,把自己的思想體係巧妙地貫串在注文之中,他打破了漢以來僵化的思維模式,可說是追求思想解放的先鋒.


    他以儒道兼采、以道為主,創立了魏晉玄學的思想體係,對儒學研究的轉變起了功不可滅的積極作用.王弼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而深刻,從哲學的"無"與"有"的關係,深入到各種現象與本質的關係,諸如言、意與象的關係、動與靜的關係、一與多的關係等,無不細緻地加以探討.還包容了創作、欣賞、倫理、美學等眾多的領域.他不僅在魏晉時期的哲學、經學、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影響到文學創作、以及佛道兩教在內的宗教界.其後文學上的玄言詩、山水詩及田園詩,不能說與王弼的玄學思想和崇尚自然無關.而宋明理學則是在王弼重義理、善思辯的基礎上發展的結果.少年奇才為時人和後人所重,是與他所做出的貢獻分不開的.


    (楊超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三朝通儒 陸德明


    (550?—630)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個文化上的繁榮時期.文化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儒、釋、道兼容並包,而以儒學作為政治的基礎.兼容並包,是在魏晉南北朝玄學和佛學大流行以後,文化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唐初統治者不拘一曲、講求實在的氣魄.


    陸德明是唐初儒學家而兼通釋、老的代表人物.他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則注重音義訓詁,保持漢代古文經學派的方法.他所撰的《經典釋文》一書,是官修的《五經正義》的先導;是研究中國文字、音韻及經籍版本等方麵的重要參考書.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