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識卓出、善談玄理之人,而對做官的具體事務既不關心,也不是他的長處,所以他在官場上並不得意.王弼剛補職位很低的台郎時,曾經拜見曹爽,在這次難得的單獨會談中,他隻是大談了一通抽象的玄理,一點兒也未涉及其它方麵的事.結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晉升的機會.曹爽在思想上顯然與王弼不屬同一層次的人,王弼那些高深的理論,曹爽哪裏懂得它的價值?此時的曹爽,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在與司馬氏爭權的鬥爭中占上風.


    而王弼卻不能察顏觀色,對手握大權的曹爽見機行事,反而口若懸河地去談一些在曹爽看來一錢不值的廢話,他遭到曹爽的冷落當然是很自然的了.王弼在世俗的為人處世事方麵確實存在很多毛病,他"為人淺而不識物情",缺乏在官場應變的能力.又"頗以所長笑人",清高自負而瞧不起別人.他善於論辯,論辯時不留餘地,不留情麵.淮南人劉陶善談縱橫,為大家公認,他卻常常弄得劉陶下不了台.所以,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當初與他都很友好,後來都把關係搞僵了.


    正因為他不善做具體事務,而把全副精力放在哲學的研究中,所以,在魏正始十年,他那小小的台郎的位置也弄丟了.當年秋天,年僅24歲的王弼,被時疫奪去了生命.一代奇才、一顆智慧之星從此消失了.


    王弼人雖死,但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寫了很多著作.據史載,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還有早已佚失的《王弼集》5卷.他創建了自成一家的哲學體係,在經學、哲學領域內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在當時,以至後來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注經解義 暢述哲理


    王弼處在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時代.他不關心那些爭權奪利的具體事務,卻能通過社會現象,去設計完美的政治理想.他從曆史的、哲學的高度探尋現象與本體、名教與自然、人性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在極短的時間內構築起超越前人的哲學體係,創建了不朽的偉業.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經典就已經成了統治者的工具.但隨著曆史的變革、時代的發展,儒學實際也已走到了非要變革不可的地步.漢儒煩瑣注經的舊習,隻能引起人們的厭惡.如何結合現實的社會政治,找出一個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政治理想,是時代的要求.曹操以刑名之學治國,造成了上下離心,政局不穩的局麵.王肅以今古文經學,再引進道家思想進行設計的努力,也隻是在學術界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決心獻身於哲學事業的王弼,一掃漢儒煩瑣、迂腐、無用的弊端,融合儒道兩家有用的學說,從漢儒的注重傳注訓詁,轉向於義理的詮釋;從漢儒的注重《春秋》,轉向重視《周易》,摒棄漢儒治《易》中的象數傳統和迷信色彩,而用義理解釋《易》經;把傳統的重天思想,轉變到注重人事.借鑑《老子》的"無為"思想,提出了"以無為本"的哲學命題.這就給病危的儒學注進了新鮮的血液,建立了以道為主、儒道結合的新時代的新思想.王弼成了魏晉玄學理論體係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也代表了魏晉時期哲學領域的最高水平.


    人類在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漸深入、了解世界.通過萬事萬物的現象去了解事物的本質,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曆代哲學家的努力,已開闢了道路.到了魏晉時期,哲學研究產生了一次可貴的飛躍.天才王弼對哲學的主要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一)"以無為本"的本體論


    王弼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無",世界的現象,即各種具體事物都是"有","無"是"本","有"是"末"."無"是"萬物之宗"."無"能生"有".


    他的"無",有時又稱為"道".他認為:"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老子》第四十章注)盧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周易·複卦》注)他把"無"看成是萬事萬物的本原,"所以一"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晉書·王行傳》引王弼語)他把老子所說的"道"也用"無"來解釋.他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論語·述而》邢囗疏引王弼《論語釋疑》)這就是說,"道"就是"無",所以"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老子》第三十四章注)


    "無",或者說"道",是生成宇宙萬物的本體,是萬物之宗.他說:"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嚐."(《老子指略》)叫不出名稱,看不見形體的某種東西,是世界萬物的宗主,它不是人們的眼耳口體等感官所能感知的.它"無狀元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可得而知."(《老子》第十四章注)它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東西,"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老子》第十六章注)人們感知的隻是現象,而"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故隱而無名也."(《老子》


    第四十一章注)大象、大音這種本原的東西,是看不見、聽不到的,而各種事物、現象卻是由它形成.正因為它"無形"所以就隻好稱它作"無".也可以叫"道","道,無形不係,常不可名."(《老子》第三十二章注)"寂然無體,不可為象.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