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隻會挺而走險."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孔子家語·入官》)統治者的胡作非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這時,如果對老百姓又濫施刑罰,其結果必定是"罰行而善不反,刑張而罪不省."(《孔叢子·刑論》)隻會弄得社會更加動蕩不安.所以,從當時的社會實際來看,尤需"無為"而治.要愛惜民力,才能求得社會安定,進而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維護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這恰恰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成為正始年間玄學以道家思想為本的重要過渡,也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


    五、崇德重才 安邦治國


    王肅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學說之中,又遍注眾家經典,目的是借儒家學說的傳統影響力,宣揚他自己的安邦治國的思想.麵對三國鼎立,亟待統一,安定天下的局勢,也需要一個統一的認識,一整套具體的措施.所以,在他的奏議和偽造的《孔子家語》《孔叢子》中,煞費苦心地進行設計.在他的設計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禮義道德的問題,其次才是人君的作為和人才的選拔與任用.


    對於禮義道德,他發展了儒家的觀點.孔子的禮,主要指禮儀、禮製、禮法等方麵.王肅則把它提高到哲學的高度,用老子思想去解釋它.提出禮有五至、三無、三無私的性質.五至是什麽呢?他說:"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誌氣塞於天地,行之充於四海:此之謂五至矣."(《孔子家語·論禮》)即指誌、詩、禮、樂、哀五至.什麽是三無呢?他說:"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同上)把"無"作為樂、禮、喪等的根本,明顯地利用了老子的思想.什麽是三無私呢?他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同上)這就是說,禮是無私、無為、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的.這個"禮",已不是禮製、禮法的禮了.它與老子的"道"和"無"很相似.目不可見、耳不可聞,卻無處不在,似乎是產生一切的根本,是宇宙的本源.


    解決了根本的問題,作為人君,自然要循禮、崇德、尊道、重才.國家才能得到治理."當今所急,在修仁尚義,崇德敦禮."(《孔叢子·陳士義》)禮既是無所不在的根本,人君治國自然必須遵禮、敦禮.要講究道與德.他的道,重在思想上的精神境界,德,重在行為方麵的倫理觀念.從為人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做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與滿足.他強調:"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明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語·王言解》)道與德二者相為表裏,不可或缺.他又說:"唯能不憂世之亂,而患身之不治者,可與言道矣."(《孔叢子·抗誌》)不為塵世所擾,加強修身,才能談到道的問題.這就表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如何修身呢?他強調:"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孔子家語.困誓》)在逆境中可以激發人們的意誌,使人得到鍛鍊.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道"."與屈己以富貴,不若抗誌以貧賤,屈己則製於人,抗誌則不愧於道."(《孔叢子·抗誌》)突出一個人要追求?不愧於道"的精神境界,而不必"屈己"以求富貴,求利喪誌,終將失去人本身的自由和價值.一個完善的人,應該是:


    "夫清高之節,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意,擇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同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們生存最重要的支柱.普通人如此,國君尤應首先做到."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矣."(《孔子家語·入官》)"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孔子家語·大昏解》)對人民寬容、慈愛、尊敬,是治國的根本."古人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有其身."(同上)"夫損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孔子家語·正論》)不能愛民,自己也將不複存在.所以,國君尤應嚴格要求自己,因為他是一國人的表率.


    "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孔子家語·大昏解》)君正臣隨,上行下效.然而仍不可能無誤,所以他又強調人君聽諫的重要.他認為國君必須聽取不同意見,尤其是相反的意見,他以衛國為例說:"君出言皆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亦皆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孔叢子·抗誌》)君臣都自以為是,聽不到、也聽不進糾正自己錯誤的好意見,最終將導致國家的衰敗.這就從正反兩方麵來提醒國君,治理國家,完善自身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要求,看似有為,實際與他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國家的人員、機構也就應精簡.他上書皇帝說:"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浮食之費,並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當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祿厚,則公家之費鮮,進仕之誌勸.各展其力,莫相倚仗."(《三國誌·魏誌·壬肅傳》)去掉那些有位無事,或因人設官、隻享受薪棒的官員,讓每一個有事的官員都有豐厚的薪俸而各盡其責.結果不隻會減少國家的財政開支,還可避免無事扯皮、互相爭鬥,或互相倚仗,朋比為奸的現象發生.隻用少量的官員治國,效果會更好.這又自然涉及如何選拔人才的問題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