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守節不仕與隱居授徒
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東漢王朝為了平息地主階級內部的紛爭,以一致鎮壓農民起義,乃大赦黨人,這時鄭玄已58歲了,才獲得自由.
鄭玄曾先後遊學十幾年,走遍了各地,連大經師馬融都自嘆不如,成了全國著名的經學大師.他著述豐贍,又弟子眾多,在當時是有相當大聲望的.解除黨禁後,朝廷當政者對鄭玄的大名已早有所聞,於是爭相聘請他人朝擔任要職.但鄭玄求名而不求官,羞與外戚閉寺為伍,絕不願涉足仕途,乃屢拒徵辟,一心一意從事著書講學的學術工作.
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執掌朝廷權柄的外戚大將軍何進為了籠絡人心,首先徵辟鄭玄人朝為官.州郡官吏脅迫起行,鄭玄不得已,隻好入朝去見何進.何進為表示禮賢下士,對鄭玄禮敬有加,設幾、杖之禮以待之.鄭玄為保其名士節操,拒不穿朝眼,隻穿普通儒者的便服與何進相見.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職就逃走了.
靈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後兩次徵辟鄭玄,但他都藉故婉言謝絕了.
第二年,鄭玄與荀爽、申屠蟠、襄楷、韓融、陳紀等14人並被征為博士,他因父喪而未去.後將軍袁隗表舉鄭玄為侍中,他仍以居喪為理由而拒絕出仕.中平六年(189年),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不久董卓廢少帝而立獻帝,遷都於長安.這時,公卿們又舉鄭玄為趙王幹之相,但因戰亂道路不通,仍沒有受召.
鄭玄屢拒徵辟,其間除避亂於徐州外,大抵是在家鄉隱居,聚徒講學,專心經術,著書立說.他的弟子遍於天下,多有人自遠方而投至門下,如河內趙商、崔琰、公孫方、王基、國淵、郗慮等即為其間著名者.他的學生常常超過千人,為一時之盛.
獻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紹為大將軍,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為北中國最大的割據勢力.一次他大宴賓客,鄭玄應邀出席,在席上對一些所謂"豪俊"的提問進行了一一的答對,語驚四座,使賓客無不折服.袁紹乃舉鄭玄為茂才,並表請鄭玄為左中郎將,但鄭玄卻毫不為之所動,一一予以婉拒.
獻帝建安三年(198年),獻帝征鄭玄為大司農,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給安車一乘,所過郡縣長吏送迎.鄭玄在家拜受後,便乘安車至許昌,但馬上又藉口有病,請求告老還鄉.他雖然並未到任就職,但已經拜受此命,故世人稱他為鄭司農.
總的看,鄭玄解禁後被州辟、舉賢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車征左中郎、博士、趙相、侍中、大司農,也都沒有就職.有漢末黑暗的社會情況下,鄭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節,不肯與他所鄙視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圖的假名士們為伍,而一心在學術上發揮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視世人,不愧為真名士.
六、顛沛流離的晚年生活
鄭玄不受徵召,最初是領著學生們隱居在不其城南山裏,進行注經和講學活動.
由於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後來終至糧食斷絕,無法維持下去了,隻好與學生們痛哭一場,分手各奔前程了.
獻帝初平二年(191年),黃巾軍攻占青州,鄭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便逃到徐州避亂.徐州牧陶謙曾大破黃巾軍,境內比較安定,他聽得鄭玄到來,極為歡迎,以師友之禮相接待.鄭玄把自己安頓在南城之山棲遲岩下的一所石屋裏,很少出頭露麵,仍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經典,注釋《孝經》.
鄭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當時孔融為北海相,對鄭玄特別尊崇,他一麵為鄭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麵再三派人敦請鄭玄迴郡.建安元年(196年),鄭玄便從徐州返迴高密.據《後漢書》本傳記載,鄭玄在迴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黃巾軍,但他們卻對鄭玄十分尊重:"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黃巾軍尊重士人,這在曆史上是有記載的,而鄭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顛沛流離中非禮不動,也是他能夠獲得黃巾軍尊重的原因.據《後漢紀·獻紀》,高密一縣,竟未受黃巾抄掠,鄭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護了鄉梓.
迴到高密後,孔融待之甚厚,告訴手下僚屬稱之為鄭君,不得直唿其名.這樣,鄭玄在70歲時算是結束了背井離鄉的流亡生恬,他老當益壯,仍終日精研經典,博稽六藝,並時常睹覽秘書緯術.可就在這一年,他竟又慘遭人倫大變,經受了老年喪子之痛.他隻有一個兒子,名叫益恩,23歲時被北海相孔融舉為孝廉.這一年春夏之間,袁紹之子袁譚率黃巾降兵攻北海,圍孔融於都昌(今山東昌邑),情勢萬分緊急.益忍受父命率家兵前去營救,結果反被圍殺,時年僅27歲.益恩死後,生有遺腹子,鄭玄因其手文與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鄭玄已經74歲了,飽經滄桑,身體常覺不適.這年春天,他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巴."(《後漢書》本傳)這一年是農曆庚辰年,即龍年,而來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舊說龍、蛇之年對聖賢不利.所以他醒來後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當不久於人世了.這一年,袁紹與曹操的大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會戰.袁紹為壯聲勢,爭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譚逼迫鄭玄隨軍,鄭玄無奈,隻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病勢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於該縣.病重和臨危之時,他還在注釋《周易》.
鄭玄死時正處於大戰亂之際,所以葬禮從簡,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員和受業弟子也有一千多人糹衰糹至(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於劇東(今山東益都境內),後又歸葬於高密縣西北50裏劉宗山下的厲阜.現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鄭玄祠廟,距此不遠,則是孔融當年給他立的"鄭公鄉".
</br>
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東漢王朝為了平息地主階級內部的紛爭,以一致鎮壓農民起義,乃大赦黨人,這時鄭玄已58歲了,才獲得自由.
鄭玄曾先後遊學十幾年,走遍了各地,連大經師馬融都自嘆不如,成了全國著名的經學大師.他著述豐贍,又弟子眾多,在當時是有相當大聲望的.解除黨禁後,朝廷當政者對鄭玄的大名已早有所聞,於是爭相聘請他人朝擔任要職.但鄭玄求名而不求官,羞與外戚閉寺為伍,絕不願涉足仕途,乃屢拒徵辟,一心一意從事著書講學的學術工作.
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執掌朝廷權柄的外戚大將軍何進為了籠絡人心,首先徵辟鄭玄人朝為官.州郡官吏脅迫起行,鄭玄不得已,隻好入朝去見何進.何進為表示禮賢下士,對鄭玄禮敬有加,設幾、杖之禮以待之.鄭玄為保其名士節操,拒不穿朝眼,隻穿普通儒者的便服與何進相見.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職就逃走了.
靈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後兩次徵辟鄭玄,但他都藉故婉言謝絕了.
第二年,鄭玄與荀爽、申屠蟠、襄楷、韓融、陳紀等14人並被征為博士,他因父喪而未去.後將軍袁隗表舉鄭玄為侍中,他仍以居喪為理由而拒絕出仕.中平六年(189年),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不久董卓廢少帝而立獻帝,遷都於長安.這時,公卿們又舉鄭玄為趙王幹之相,但因戰亂道路不通,仍沒有受召.
鄭玄屢拒徵辟,其間除避亂於徐州外,大抵是在家鄉隱居,聚徒講學,專心經術,著書立說.他的弟子遍於天下,多有人自遠方而投至門下,如河內趙商、崔琰、公孫方、王基、國淵、郗慮等即為其間著名者.他的學生常常超過千人,為一時之盛.
獻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紹為大將軍,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為北中國最大的割據勢力.一次他大宴賓客,鄭玄應邀出席,在席上對一些所謂"豪俊"的提問進行了一一的答對,語驚四座,使賓客無不折服.袁紹乃舉鄭玄為茂才,並表請鄭玄為左中郎將,但鄭玄卻毫不為之所動,一一予以婉拒.
獻帝建安三年(198年),獻帝征鄭玄為大司農,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給安車一乘,所過郡縣長吏送迎.鄭玄在家拜受後,便乘安車至許昌,但馬上又藉口有病,請求告老還鄉.他雖然並未到任就職,但已經拜受此命,故世人稱他為鄭司農.
總的看,鄭玄解禁後被州辟、舉賢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車征左中郎、博士、趙相、侍中、大司農,也都沒有就職.有漢末黑暗的社會情況下,鄭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節,不肯與他所鄙視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圖的假名士們為伍,而一心在學術上發揮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視世人,不愧為真名士.
六、顛沛流離的晚年生活
鄭玄不受徵召,最初是領著學生們隱居在不其城南山裏,進行注經和講學活動.
由於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後來終至糧食斷絕,無法維持下去了,隻好與學生們痛哭一場,分手各奔前程了.
獻帝初平二年(191年),黃巾軍攻占青州,鄭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便逃到徐州避亂.徐州牧陶謙曾大破黃巾軍,境內比較安定,他聽得鄭玄到來,極為歡迎,以師友之禮相接待.鄭玄把自己安頓在南城之山棲遲岩下的一所石屋裏,很少出頭露麵,仍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經典,注釋《孝經》.
鄭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當時孔融為北海相,對鄭玄特別尊崇,他一麵為鄭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麵再三派人敦請鄭玄迴郡.建安元年(196年),鄭玄便從徐州返迴高密.據《後漢書》本傳記載,鄭玄在迴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黃巾軍,但他們卻對鄭玄十分尊重:"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黃巾軍尊重士人,這在曆史上是有記載的,而鄭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顛沛流離中非禮不動,也是他能夠獲得黃巾軍尊重的原因.據《後漢紀·獻紀》,高密一縣,竟未受黃巾抄掠,鄭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護了鄉梓.
迴到高密後,孔融待之甚厚,告訴手下僚屬稱之為鄭君,不得直唿其名.這樣,鄭玄在70歲時算是結束了背井離鄉的流亡生恬,他老當益壯,仍終日精研經典,博稽六藝,並時常睹覽秘書緯術.可就在這一年,他竟又慘遭人倫大變,經受了老年喪子之痛.他隻有一個兒子,名叫益恩,23歲時被北海相孔融舉為孝廉.這一年春夏之間,袁紹之子袁譚率黃巾降兵攻北海,圍孔融於都昌(今山東昌邑),情勢萬分緊急.益忍受父命率家兵前去營救,結果反被圍殺,時年僅27歲.益恩死後,生有遺腹子,鄭玄因其手文與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鄭玄已經74歲了,飽經滄桑,身體常覺不適.這年春天,他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巴."(《後漢書》本傳)這一年是農曆庚辰年,即龍年,而來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舊說龍、蛇之年對聖賢不利.所以他醒來後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當不久於人世了.這一年,袁紹與曹操的大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會戰.袁紹為壯聲勢,爭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譚逼迫鄭玄隨軍,鄭玄無奈,隻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病勢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於該縣.病重和臨危之時,他還在注釋《周易》.
鄭玄死時正處於大戰亂之際,所以葬禮從簡,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員和受業弟子也有一千多人糹衰糹至(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於劇東(今山東益都境內),後又歸葬於高密縣西北50裏劉宗山下的厲阜.現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鄭玄祠廟,距此不遠,則是孔融當年給他立的"鄭公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