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是東漢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宦官、外戚兩派長期鬥爭的產物.外戚當權,即殺戮和罷免一大批宦官,而提拔重用他們的同黨;反之,宦官掌權,則大殺外戚集團,罷免和壓製外黨.桓帝時,一批比較正直的士家豪族和"名士"出身的封建官僚,聯合3萬多大學生,一起反對宦官集團.宦官則控製了桓帝,捏造罪狀進行反擊,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陳實、杜密等200餘人,並對逃亡者懸賞追捕.這就是發生於延熹九年(166年)的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來,由於外戚集團的支持,桓帝下令開赦李膺等200人.不久,外戚與黨人聯合起來計議誅殺宦官,泄秘後反被宦官先發製人,陰謀陷害,將李膺、杜密等200餘人一併下獄處死.之後,又在全國各地陸續逮捕"黨人".靈帝建寧元年(168年),下詔各州郡查究黨人,凡"黨人"及其門生、故吏、父子、兄弟現居官位者,一概免職禁錮,這就是所謂第二次黨錮之禍.所謂"黨錮",也就是視為黨人而予以禁錮,絕其仕進之路,永遠不許為官.
鄭玄曾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賞識與提攜,所以也被視為黨人,於建寧四年(171年)和同郡孫嵩等40餘人俱被禁錮.這一年,鄭玄才45歲.
鄭玄被禁錮後,絕了仕進之路,使杜門不出,隱修經業,集中全部精力來進行遍注群經的工作.鄭學的主要成就,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分.秦始皇焚書後,漢代有一些老儒生憑記憶背誦出來一些經文,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即今文)記錄並整理出來,叫做"今文經".
西漢成、哀之世,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發現了一部用古籀文字書寫的《春秋左氏傳》,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禮》、《古文尚書》,和當時尚未立於學官的《毛詩》,便成了古文經的主要經典.研習今文經的,叫今文學派,修讀古文經的,叫古文學派.今古文經不僅經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說和觀點差異甚大.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說和收徒講學,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發展到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後來,古文經也被立於學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兩派的鬥爭更加經常和激烈了.到東漢時,今古文經並行,古文學派的影響迅速擴大.鄭玄進入經學界,正是處於今古文學派激烈鬥爭的形勢之下.
今古文經學派的相互攻擊,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麽進步意義,雖然兩派都各自有一些長處.經學講究"師法"和"家法":嚴守經師之說毫不走樣,叫做師法;同一經師的不同學生又各自為家,故師法之下又講家法,在遵從師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師法是追溯淵源的,家法是對師說的引伸與發展.如此"疏不破注",疊床架屋,致使一經就有數家,一家又有若幹說,各講各的一套,謬誤百出,使後學者不知所從.繁瑣、支離、教條,成了經學的突出弊病.
鄭玄起初從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屬於今文經學派的.
後來他又跟張恭祖學習《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這是屬於古文經學派的.可見他並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學多師,兼收並蓄.他在馬融門下受業多年,而馬融乃是古文經學大師,總的看,他是傾向於古文經學一邊的.但是,鄭玄並不遵守當時經學中師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同時也採用了許多個文經學家的解釋.
即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擇善而從.
在受禁錮的14年中,鄭玄遍注群經.鄭注出現以後,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便逐漸不再為人們所信了.他在當時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人們轉而崇尚鄭學,使之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例如,鄭玄所注的古文經學費氏《易》流行,而今文經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廢止了;鄭注《古文尚書》流傳,而今文經的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尚書》便散失了;鄭玄箋注了古文經的《毛詩》,而今文經的齊、魯、韓三家的《詩》也就不顯了.鄭學的出現,使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變化,它使經學進入了一個"統一時代"(皮錫瑞語,見《經學曆史》).
本期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當時有位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名叫何體,他用17年的時間寫成了《公羊春秋解詁》一書,對《公羊》一書的內容多所發明.從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三文中可見,他認為《春秋》三傳中隻有《公羊》義理深遠,象墨子的城防一樣無懈可擊.而《左氏》與《穀梁》二傳則存在嚴重的缺點,根本不值得研究.鄭玄乃針對他的觀點,著《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以駁斥之.他認為三傳各有其優缺點,《公羊》並非十全十美.
何體讀了鄭玄的文章,也帶著嘆服的口氣說:"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說鄭玄能從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說法來駁倒他的立論.由於鄭玄對何體的批駁十分有力,使經師和學者們十分驚服.據說當時京師之人稱何休為"學海",而稱鄭玄為"經神",鄭的聲望遠超過何.當時求學者不遠千裏投到鄭玄門下者甚眾,他的徒黨通於天下.
總之,鄭玄從45歲被禁錮,到了58歲(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蒙赦令,前後長達14年.在此期間,他打破了經學的家法,注釋與著書"幾百餘萬言",創立了鄭學,在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突出貢獻.
</br>
鄭玄曾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賞識與提攜,所以也被視為黨人,於建寧四年(171年)和同郡孫嵩等40餘人俱被禁錮.這一年,鄭玄才45歲.
鄭玄被禁錮後,絕了仕進之路,使杜門不出,隱修經業,集中全部精力來進行遍注群經的工作.鄭學的主要成就,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分.秦始皇焚書後,漢代有一些老儒生憑記憶背誦出來一些經文,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即今文)記錄並整理出來,叫做"今文經".
西漢成、哀之世,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發現了一部用古籀文字書寫的《春秋左氏傳》,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禮》、《古文尚書》,和當時尚未立於學官的《毛詩》,便成了古文經的主要經典.研習今文經的,叫今文學派,修讀古文經的,叫古文學派.今古文經不僅經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說和觀點差異甚大.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說和收徒講學,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發展到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後來,古文經也被立於學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兩派的鬥爭更加經常和激烈了.到東漢時,今古文經並行,古文學派的影響迅速擴大.鄭玄進入經學界,正是處於今古文學派激烈鬥爭的形勢之下.
今古文經學派的相互攻擊,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麽進步意義,雖然兩派都各自有一些長處.經學講究"師法"和"家法":嚴守經師之說毫不走樣,叫做師法;同一經師的不同學生又各自為家,故師法之下又講家法,在遵從師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師法是追溯淵源的,家法是對師說的引伸與發展.如此"疏不破注",疊床架屋,致使一經就有數家,一家又有若幹說,各講各的一套,謬誤百出,使後學者不知所從.繁瑣、支離、教條,成了經學的突出弊病.
鄭玄起初從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屬於今文經學派的.
後來他又跟張恭祖學習《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這是屬於古文經學派的.可見他並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學多師,兼收並蓄.他在馬融門下受業多年,而馬融乃是古文經學大師,總的看,他是傾向於古文經學一邊的.但是,鄭玄並不遵守當時經學中師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同時也採用了許多個文經學家的解釋.
即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擇善而從.
在受禁錮的14年中,鄭玄遍注群經.鄭注出現以後,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便逐漸不再為人們所信了.他在當時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人們轉而崇尚鄭學,使之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例如,鄭玄所注的古文經學費氏《易》流行,而今文經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廢止了;鄭注《古文尚書》流傳,而今文經的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尚書》便散失了;鄭玄箋注了古文經的《毛詩》,而今文經的齊、魯、韓三家的《詩》也就不顯了.鄭學的出現,使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變化,它使經學進入了一個"統一時代"(皮錫瑞語,見《經學曆史》).
本期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當時有位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名叫何體,他用17年的時間寫成了《公羊春秋解詁》一書,對《公羊》一書的內容多所發明.從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三文中可見,他認為《春秋》三傳中隻有《公羊》義理深遠,象墨子的城防一樣無懈可擊.而《左氏》與《穀梁》二傳則存在嚴重的缺點,根本不值得研究.鄭玄乃針對他的觀點,著《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以駁斥之.他認為三傳各有其優缺點,《公羊》並非十全十美.
何體讀了鄭玄的文章,也帶著嘆服的口氣說:"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說鄭玄能從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說法來駁倒他的立論.由於鄭玄對何體的批駁十分有力,使經師和學者們十分驚服.據說當時京師之人稱何休為"學海",而稱鄭玄為"經神",鄭的聲望遠超過何.當時求學者不遠千裏投到鄭玄門下者甚眾,他的徒黨通於天下.
總之,鄭玄從45歲被禁錮,到了58歲(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蒙赦令,前後長達14年.在此期間,他打破了經學的家法,注釋與著書"幾百餘萬言",創立了鄭學,在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突出貢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