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樂為史 折節向學
伴隨著知識和學問的增長,鄭玄步入了青年時代.他雖然立誌於潛心鑽研經學,並已具有了一定的經學造詣,但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已沒有條件繼續專門攻讀了,父母兄弟迫於生計問題,也都不允許他再不事產業而長年讀書了.在18歲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鄉嗇夫之職.漢代地方政府實行郡、縣二級製,縣以下設鄉、亭、裏、什、伍等,一般是五戶為伍,十戶為什,百戶為裏,十裏一亭,十亭一鄉.鄉嗇夫是鄉一級地方小吏,掌管訴訟和稅收等事.對於自己主管的工作,鄭玄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恤孤苦,甚得鄉裏的好評,不久便晉級而成為鄉佐,大約相當於副鄉長的職位.
雖然上司器重,鄉親擁護,但鄭玄卻不安於鄉吏的工作,不願為吏以謀生,而一心嚮往研究學術.因此,他在做鄉吏的同時,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刻苦學習,每逢休假日也不迴家,而到學校中向先生請教各種學術問題.他的父親對此極為反對,並一再督責和訓斥他.但父、兄的反對也改變不了他的誌向,他仍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到21歲時,已經博覽群書,具有了深厚的經學功底,並精於曆數圖緯之學,兼精算術,成了一位滿腹才學的年輕學者了.
當時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膽反對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縣巡視時見到鄭玄,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調到郡裏為吏錄,使他得到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從此,鄭玄便結束了他的鄉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鄭玄又辭去吏職,入太學受業.他的老師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複性),是當時京兆平陵(今陝西長安)的大姓,曾任兗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經學博士.鄭玄從師第五元先,先後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俱達到了通曉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漢京房寫的,《公羊春秋》是戰國公羊高傳述、西漢初成書的,這兩部書都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三統曆》是西漢劉歆寫的曆法,《九章算術》則傳說是西周周公著的,這兩部書都屬曆數之學的重要著述.
此後10年左右,皆為鄭玄折節求學的時代.他師事第五元先後,又從東郡張恭祖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書,其中除《禮記》和《韓詩》外,均為古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鄭玄向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學習了今古文經學兩大學派的重要經籍後,尚不以此為滿足,又從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在此期間,他還以明經學、表節操為目的,遊學於幽、並、兗、豫各地(相當於今山東、河北、河南一帶),遍訪名儒,轉益多師,虛心向他們學習,共同探討學術問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不辭勞苦,孜孜求道,鄭玄的青年時代,就是這樣匆忙而充實地過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後,鄭玄已經成了一名有著較深造詣的經學家.他的學問在山東(指的山以東,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已經可以說首屈一指、無出其右者了.
三、壯年去國 遊學關西
鄭玄雖然已經學富五車,但他自己卻毫不滿足,學無止境,越學反越覺得知識不夠用.當他感到關東(指函穀關以東)學者已經無人再可請教了的時候,便通過友人盧植的關係,離開故國,千裏迢迢西入關中,拜扶風馬融為師,以求進一步深造.這一年,鄭玄是33歲.
馬融是扶風茂陵(今屬陝西興平)人,為當時全國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學問十分淵博.他遍注儒家經典,使古文經學達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餘人,其中優秀者亦達50人以上.其為人比較驕貴和講究,雖然門徒眾多,但他隻親自麵授少數高材生,其餘學生則由這些高材生轉相授業.鄭玄投學門下後,三年不為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沒能見到他的麵,隻能聽其高足弟子們的講授.但鄭玄並未因此而放鬆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
有一次,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渾天(古代一種天文學)問題,遇到了疑難而不能自解.有人說鄭玄精於數學,於是就把他召去相見.鄭它當場很快就圓滿地解決了問題,使馬融與在場的弟子們都驚服不已,馬融對盧植說:"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後,馬融對鄭玄十分看重,鄭玄便把平時學習中發現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向馬融求教,對於篇籍的奧旨尋微探幽,無不精研,終得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鄭玄在馬融門下學習了7年,因父母老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迴山東故裏.
馬融此時已經感到鄭玄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甚至會超過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說,由他承傳的儒家學術思想,一定會由於鄭玄的傳播而在關東發揚光大.
四、黨錮之禍與隱修經業
從馬融那裏學成迴鄉後,鄭玄已經40多歲了,這時他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經學的大師了,於百家之學無所不通.於是遠近有數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門下,拜他為師,聽他講學.當時他家裏還很貧窮,便"客耕東萊",一麵種田維持生計,一麵教授門徒.東萊在今山東即墨縣東南不其城南山下,環境十分優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邊生有一種細而長的草,和薤一樣一尺多長,很有韌性,時人稱之為書帶草,又叫康成書帶.鄭玄與弟子們隱居於此,過著清貧而安謐的生活.
本來,像鄭玄這樣學問好名聲大的經師,是會被推薦或徵召入朝為官的,他本人也未嚐不是這樣打算的.但誰知正在此時,卻發生了"黨錮之禍".
</br>
伴隨著知識和學問的增長,鄭玄步入了青年時代.他雖然立誌於潛心鑽研經學,並已具有了一定的經學造詣,但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已沒有條件繼續專門攻讀了,父母兄弟迫於生計問題,也都不允許他再不事產業而長年讀書了.在18歲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鄉嗇夫之職.漢代地方政府實行郡、縣二級製,縣以下設鄉、亭、裏、什、伍等,一般是五戶為伍,十戶為什,百戶為裏,十裏一亭,十亭一鄉.鄉嗇夫是鄉一級地方小吏,掌管訴訟和稅收等事.對於自己主管的工作,鄭玄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恤孤苦,甚得鄉裏的好評,不久便晉級而成為鄉佐,大約相當於副鄉長的職位.
雖然上司器重,鄉親擁護,但鄭玄卻不安於鄉吏的工作,不願為吏以謀生,而一心嚮往研究學術.因此,他在做鄉吏的同時,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刻苦學習,每逢休假日也不迴家,而到學校中向先生請教各種學術問題.他的父親對此極為反對,並一再督責和訓斥他.但父、兄的反對也改變不了他的誌向,他仍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到21歲時,已經博覽群書,具有了深厚的經學功底,並精於曆數圖緯之學,兼精算術,成了一位滿腹才學的年輕學者了.
當時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膽反對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縣巡視時見到鄭玄,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調到郡裏為吏錄,使他得到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從此,鄭玄便結束了他的鄉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鄭玄又辭去吏職,入太學受業.他的老師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複性),是當時京兆平陵(今陝西長安)的大姓,曾任兗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經學博士.鄭玄從師第五元先,先後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俱達到了通曉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漢京房寫的,《公羊春秋》是戰國公羊高傳述、西漢初成書的,這兩部書都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三統曆》是西漢劉歆寫的曆法,《九章算術》則傳說是西周周公著的,這兩部書都屬曆數之學的重要著述.
此後10年左右,皆為鄭玄折節求學的時代.他師事第五元先後,又從東郡張恭祖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書,其中除《禮記》和《韓詩》外,均為古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鄭玄向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學習了今古文經學兩大學派的重要經籍後,尚不以此為滿足,又從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在此期間,他還以明經學、表節操為目的,遊學於幽、並、兗、豫各地(相當於今山東、河北、河南一帶),遍訪名儒,轉益多師,虛心向他們學習,共同探討學術問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不辭勞苦,孜孜求道,鄭玄的青年時代,就是這樣匆忙而充實地過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後,鄭玄已經成了一名有著較深造詣的經學家.他的學問在山東(指的山以東,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已經可以說首屈一指、無出其右者了.
三、壯年去國 遊學關西
鄭玄雖然已經學富五車,但他自己卻毫不滿足,學無止境,越學反越覺得知識不夠用.當他感到關東(指函穀關以東)學者已經無人再可請教了的時候,便通過友人盧植的關係,離開故國,千裏迢迢西入關中,拜扶風馬融為師,以求進一步深造.這一年,鄭玄是33歲.
馬融是扶風茂陵(今屬陝西興平)人,為當時全國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學問十分淵博.他遍注儒家經典,使古文經學達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餘人,其中優秀者亦達50人以上.其為人比較驕貴和講究,雖然門徒眾多,但他隻親自麵授少數高材生,其餘學生則由這些高材生轉相授業.鄭玄投學門下後,三年不為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沒能見到他的麵,隻能聽其高足弟子們的講授.但鄭玄並未因此而放鬆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
有一次,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渾天(古代一種天文學)問題,遇到了疑難而不能自解.有人說鄭玄精於數學,於是就把他召去相見.鄭它當場很快就圓滿地解決了問題,使馬融與在場的弟子們都驚服不已,馬融對盧植說:"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後,馬融對鄭玄十分看重,鄭玄便把平時學習中發現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向馬融求教,對於篇籍的奧旨尋微探幽,無不精研,終得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鄭玄在馬融門下學習了7年,因父母老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迴山東故裏.
馬融此時已經感到鄭玄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甚至會超過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說,由他承傳的儒家學術思想,一定會由於鄭玄的傳播而在關東發揚光大.
四、黨錮之禍與隱修經業
從馬融那裏學成迴鄉後,鄭玄已經40多歲了,這時他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經學的大師了,於百家之學無所不通.於是遠近有數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門下,拜他為師,聽他講學.當時他家裏還很貧窮,便"客耕東萊",一麵種田維持生計,一麵教授門徒.東萊在今山東即墨縣東南不其城南山下,環境十分優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邊生有一種細而長的草,和薤一樣一尺多長,很有韌性,時人稱之為書帶草,又叫康成書帶.鄭玄與弟子們隱居於此,過著清貧而安謐的生活.
本來,像鄭玄這樣學問好名聲大的經師,是會被推薦或徵召入朝為官的,他本人也未嚐不是這樣打算的.但誰知正在此時,卻發生了"黨錮之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