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嘉言讜論


    如前所說,王充的思想特色是反對迷信,實事求是,用他自己的語言即是"疾虛妄","務實誠".不破不立,疾虛妄,反對迷信,正是破的功夫,王充說:


    "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對作》)樹立一個實事求是的良好風尚,"使低務實誠",才是王充的真正目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對古往來今的一切虛妄不實之辭都進行了批判和檢討,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學術、倫理、風俗等各個方麵,內容至為廣博.一部《論衡》,直敵一部漢代學術文化的百科全書.王充一生仕宦不顯,"廢退窮居",但卻"淫讀古書,甘聞異言"(《自紀》),精心罩思,以成就其高言讜論.他的許多見解發前人所未發,道世人所不能道,自謂既"不類古人",又"違詭於俗".(《自紀》)範曄也說"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都是指其苦心孤詣,見解獨到而言的.


    下麵僅就他對儒學有關命題所作的新貢獻介紹一二:


    首先,王充發展了儒學的天道自然觀.關於天和天人關係的問題,一直是中國思想界爭議的重要哲學課題,也是儒學內部長期糾纏不清的難題.孔子的"天"基本上是自然性的,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天有規律可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並認為天以"天命"的形式作用於人,人應當"知天命","畏(敬)天命",遵循天命行事.天和人是一種親和關係.但是他又說過:"天喪予","天厭之",似乎天又是有意誌有情感的人格神.此後,出於對孔子言論的理解分歧,因而在儒家內部,出現人格之天和自然之天的分野.荀子堅持天是人以外的純自然之物,提出"明於天人之分"的重要理論.認為天體運行自有規律,與人事無關,人可製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從天而頌之,不如製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這是一種徹底的天道自然觀.但是漢代流行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


    董仲舒認為:人是天的產兒,"天亦人之曾祖父",故"人符天數","天人合一";天創造了人("天故生人"),還生長萬物以長養之("天故生萬物"),此即神學目的論.天人相似,人有情感,天亦有知覺,"同類相動","同類相感",此之謂"天人感應".將這套天人感應學運用於政治領域便是盛囂一時的"譴告說".


    以為人間政治上可感天,國有善政,天乃出祥瑞以獎勵之;國有惡政,天乃出災異以譴告之;尚不知改,乃生禍亂以喪敗之.這一思想發展到西漢末年便形成了虛誕無稽的讖緯神學,神聖的學術領域充滿了天人感應的巫風鬼氣.王充直接繼承了荀子的"天人相分"的學說,同時補充說明了天人相分的原因,於此他吸取了道家"自然無為"的理論,認為"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譴告》),於是形成了天道自然的哲學體係.


    王充認為天是物質的天,沒有情感,也沒有知覺:"夫天者,體也,與地同."(《祀義》)天與地一樣沒有感覺器官,不會有知覺嗜欲:"地體無口目,亦知天無口目也"(《自然》),因無口目,故"恬淡無欲,無為無事"(同前).天是自然之天,無為之天,天地合氣產生萬物,誕生人類,一例皆出於自然:"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談天》)"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夫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矣."(《自然》)又說"天地合氣,人倡自生."(《物勢》)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鳥生於林,魚生於淵,蟣虱生於人一樣,都不是任何造物者的有意創作.由此可見,"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自然》)"自然無為,天之道也."(《物勢》)這那裏有天地創造人類,又為人類創造萬物的影子?針對"天故生人,故生萬物"的謬說,王充批評說:"儒者論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又說,"如天故生萬物,當令其相親善,不當令之相賊害也."可現實卻是血雨腥風,弱肉強食,不僅物類之間互相吞食,而且同類之中也自相殘殺.上天既有意地創造了人類和萬物,何不令相親愛?


    反令其相殘殺,是天何其殘忍也!


    天既無意生人,天既沒有知覺,人事不能感動天,天也無從幹預人事,所謂"天譴"、"天怒"、"天罰"等等謬說,自然就是無稽之談了.他說:"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明雩》)認為"寒溫之氣,繫於天地,而統於陰陽,人事國政,安能動之?"(《變動》)一切災異天象,都與人事無關,他反駁"雷為天怒""雨為天喜",認為"雷者,太陽之激氣也."當盛夏之時,"太陽用事,陰氣乘之,陰陽分爭","激射為毒,中人輒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壞"(《雷虛》);所謂兩者,也不是上天的甘霖:"雨從地上,不從天下","初出為雲,雲繁為而."這些由地而升的雲氣,"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皆由地發,非從天降."更不是天神的什麽喜怒(《說日》).


    如果天真能譴告人君,當亦能命如堯舜那樣的聖君賢主治理社會,那就用不著譴告了.可是"今則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隨譴告之,何不憚勞"也如此(《自然》)!看來所謂譴告說是靠不往的,王充認為那不過是衰亂之世的虛妄之語罷了:"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災異時至,則造譴告之言矣."人世到了衰亂的末世,人心怨怒,上下離德,如果災害適至,於是,製造上天譴告之說.然則"譴告之言,衰亂之語也"(同前).天既不能因人君之敗政而譴告,自然也不能因人主之善政而降瑞,因而對文王有赤雀之瑞,武王有白魚之祥等瑞應說進行了否定: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