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於《養性》之書,《自紀篇》明明敘在充晚年窮居老病時所作,更在諸書之後,不可與《論衡》之書相混同.由此可見,《譏俗》、《政務》、《論衡》、《養性》各自為書,不相雜廁.即或諸書有的內容經王充晚年改定,收入了《論衡》


    定本之中,其改動也是非常之大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同書的改隸.如世以為《備之》、《禁酒》是《政務》中的兩篇,《節義》是《譏俗》中的一篇,《養氣》是《養性》


    中的一篇,都不見於今本《論衡》之中,即是明證.


    今本《論衡》中有不少譏時俗、言政事的內容(盡管沒有說節義,講治道),如果說是《譏俗》、《政務》之書的改隸還差可成立的話,那麽《養性》之書的內容卻是在《論衡》中難尋蹤影的.相反,我們從中找到的隻有他對道術方技的批判:


    如前所說,王充在《道虛篇》中否定了"老子之術,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王子喬之輩"辟穀不食,遂為仙人";道家相誇的"真人食氣,壽而不死";"導氣養性,度世而不死";"服食藥物,延年度世"等等長生不老之術的可行性.還在《無形篇》中重申這一批評,堅信"用氣為性,性成命定.形不可變化,命不可減加".大概說來,《論衡》主要作於壯年,其時意氣風發,頗具指點江山,糞土當年的豪情,因此其中注意的是疾虛妄,求實誠的學術問題.晚年著《養性》,年漸70,"誌力衰耗","誌窮無如",常有"曆數冉冉",日薄西山,壯誌不酬,晚景索莫之態.難免不有"終祖"之懼,於是將養生益年提上日程.此亦少壯重事業,老來迷養生之常情.養生的內容既不見於今本《論衡》,其已失傳當無疑問了.


    就是今傳的《論衡》一書,在寫成之後,因其議論"違詭於俗","不類前人",因而遭到種種非難,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她得以流傳,還要感謝蔡邕、王朗二人的賞識與看重.謝承《後漢書》記載:


    王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恆秘玩以為談助.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得《論衡》之差.由是遂見傳焉.


    以上這段文字見於李賢《後漢書注》所引.蔡邕,東漢末人;王朗,三國魏人.


    可見在王充卒後100餘年,《論衡》一書方始流傳於世.


    在流傳過程中,《論衡》在篇章上也有脫落,今傳85篇,其《招致》一篇,即有錄無書,至於散見於各種類書和古注的王充佚文殘句則更多,北京大學曆史係《論衡注釋》第四冊附有較全的輯補.《論衡》原書篇章的多少,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四庫提要·子部·雜家》《論衡提要》說:"然則原書實百餘篇,此本85篇,已非其舊矣."其依據是王充《自紀》"吾書才出百"一句話.近人劉盼遂從之,特作《王充論衡篇數殘佚考》刊載於《古史辯》第四冊.今人也有懷疑此說者,蔣祖怡《王充卷》(143頁)認為《論衡》原本85篇,所謂百篇者,係指王充的所有著作,包括《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在內.我們認為,85卷說較為可靠,不過"百篇"之數既不是《論篇》的篇數,也不是王充所有著作的總和.王充在《扶文篇》中直接言及《論衡》篇數時隻說"《論衡》篇以十數",不言以百數(劉盼遂先生說"十"為"百"字之誤,缺乏版本依據),足見《論衡》本身不出百.其次,後世史家作傳,著錄《論衡》,都一致作85篇,並無百篇之說,自謝承《後漢書》(《藝文類聚》卷58,《初學記》卷24),範曄《後漢書》,葛噗《抱樸子》(《喻蔽篇》)及《事文類聚》別集二所引佚文)和《隋書·經籍誌》以下,莫不皆然.其中謝承是三國魏人,距王充之卒僅百餘年,所記具有較強的可靠性.其次,王充《自紀篇》所稱"吾書亦才出百",是就世人指責充"所作新書"篇繁文重而作的答辯,顯然隻指其晚年所著《論衡》、《養性》


    二書而言,範曄《後漢書》一則日"充閉門潛思……著《論衡》85篇,20餘萬言."一則說:"年漸70,誌力衰耗,乃造《養性書》16篇."85加16,為101篇,正合"出百"之數.既然王充晚著新書總共才"出百",那麽《論衡》一部就不可能獨有百篇之多了.《論衡》、"《養性》為充晚近定本,可能最初即合訂行世,後來《養性》之書佚,而《論衡》獨傳.《北堂書鈔》卷98引《抱樸子》遺文曾有這樣一則記載:


    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邕)嚐到江東得之,嘆其文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中原),諸儒覺其談論更遠,嫌(懷疑)得異書.或搜其隱處,果得《論衡》.提取數卷持去.伯喈曰:"惟吾與汝共之,弗廣也."其人所"捉取"之數卷,可能就是《養性》之書16篇,後漸散佚,因而《論衡》


    得傳(僅缺一篇),《養性書》卻不可得而見了.


    八、崇儒尊孔


    如前所說,世人頗以王充問孔,刺孟、譏諷俗儒,而懷疑王充的儒者身份.其實,就王充的整個思想特色和感情特徵看來,他仍然是一位儒者,隻不過不是經師罷了.從王充《論衡》中,隨處可見他崇儒尊孔的思想.


    王充出身於孤門細族,苦學成才,對與他有相似經曆的孔子推崇有加.《本性篇》:"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也!"認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中最優秀的.《辨崇德》又說:"孔子,聖人,知(智)府也."與孟子以來的儒家學派一樣,王充也認為孔子是知識淵博,大智大慧的"智府".在《知實篇》中王充盛讚:"孔子見竅睹微,思慮洞達,才智兼倍,強力不倦,超逾倫等."說孔子見識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慮,思維深邃;材智加倍於常人,努力不已,至老不倦,是人類的超才奇士!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