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讖言以複漢為號召,以劉秀為天子,極有號召力.於是兩個劉秀就成了人們注視的目標.衛將軍王涉和大司馬董忠,都深信其讖,幾次向劉歆講天文星宿情況,劉歆沒有表態.後來王涉哭著對劉歆說:"我實在是為了和你一起設法保全王氏之族,你為什麽就不相信我王涉呢!"劉歆看王涉是真心誠意,於是將他引為知己,向他講述天文人事,東方必成.劉歆、王涉、董忠於是共謀劫持王莽,投奔新市、平林起義軍所立漢宗室更始皇帝劉玄.當時,董忠統領中軍精兵,王涉負責宮廷守衛,劉歆之子伊休侯劉疊為侍中五官中郎將擔任殿中警衛,如果三人同心協力,大事可成.可惜,劉歆過於迷信天意,非要等到太白星出現才肯動手.結果在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七月,被孫極、陳邯告發,董忠被中黃門格殺,劉歆、王涉皆自殺.劉歆等人精心策劃的兵變竟毀於一旦,自己也終於喪失生命.劉歆、王涉等人的反叛對王莽的精神打擊很大.王涉為王莽叔父王根之子,劉歆為其有幾十年情誼的舊臣,這真是所謂"軍師外破,大臣內叛,左右無所信",從此王莽"憂懣不能食,亶飲酒,啖鰒魚,讀軍書倦,因憑幾寢,不複就枕矣."[注]行動也更為乖辟.


    到十月,更始兵入長安,王莽就被分裂身體,支節肌骨臠分,其新朝政權也就在農民起義的凱歌聲中宣告滅亡.


    四、博學淹通 倡立古學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貢獻首先是發現了一批晚出先秦經書,使之免於佚失.秦始皇焚書,使許多先秦古籍被禁毀.漢初,才陸續從民間傳出.漢武帝獨尊儒術,把一批用通行隸書寫成的經(今文經)頒為官書,立博士.加上以前文帝、景帝和以後宣帝所立,《易》有施、孟、梁丘,《書》有歐陽、大小夏侯,《詩》有齊、魯、韓,《禮》有大小戴、慶氏,《春秋》有公羊、穀梁,以至"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注]與今文經傳授的興盛相比,用先秦篆文寫成的經書——古文經的流傳卻極為冷落,隻在民間由經師傳授,或者由發現者獻上以後,一直藏於中秘府而無人問津.是劉向和劉歆父子在校理中秘藏書時發現了這些經書,使之得以為世人所知,從而為經學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這些經書中,有的文字與今文經有增有異,如《古文易經》


    比施、孟、梁丘之經增"無咎""悔亡"等.有的篇章比今文經增多,如《古文尚書》為魯恭王壞孔子宅於壁中得之,孔安國所獻,共58篇46卷,比今文經多16篇,即使與今文同者,亦有比其全者,歐陽、大小夏侯之經文的《酒誥》有脫簡一,《召誥》有脫簡二,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再如《逸禮》,亦為魯恭王壞孔子宅時發現,總計56卷,其中與今文經同者17篇,其它39篇皆為逸篇,是關於儀禮的古文篇章.還有的全經為今文博士所未見,如《周官經》(即《周禮》),此書在文帝、武帝時陸續發現,仍缺《冬官》一篇,河間獻王用千金求購,仍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上.因為是講周代官製的,故稱《周官》,劉歆改稱之為《周禮》.《春秋左氏傳》,漢初為張蒼所獻,司馬遷曾據之寫《史記》中的有關篇章,河間獻王曾在其封國立《左氏春秋》博士,但因為當時該書經、傳別行,又由於武帝崇《公羊》之學,故《左傳》不僅不能立於學官,且不為博士官所知.又有的雖與今文經無多異,但因傳授師說不同而與今文經有別,如《毛詩》.


    《毛詩》出自趙人毛亨,其釋詩兼詁、訓、傳三體,自謂係子夏所傳,河間獻王頗好之,以毛公傳人毛萇為博士,但卻不得立於學官.


    這些經書的價值是很高的,但因不立學官,又無人表彰,故傳授者極少,據《讓太常博士書》所說,當時調查,民間隻"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況且古文經都是用先秦篆文寫成,一般學者閱讀存在困難,即使讀通了也無利祿可言,長期以往,將會日漸失傳,"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閡,士君子之所嗟痛也".隻是由於劉歆的倡導宣揚,才使這批古文經書為社會和士人廣泛得知,遂轉相傳習不輟.尤其是《周禮》、《左傳》、《毛詩》等終於傳流至今,成為經學的重要文獻,劉歆當初的發現和提倡之功是不可低估的.


    這裏有必要敘述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的真偽問題.唐代中期以前,對這三部書尚毫無懷疑,漢代今文家隻說劉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並沒有說這三部書不是真書,隻是反對將其立於學官.唐初修《五經正義》,仍用以上三書.唐人啖助、趙匡始以為《左傳》非左丘明所作[注].宋人蘇轍則認為《周禮》


    中"秦漢諸儒以意損益之者眾矣."[注]到了明代,梅囗則則揭發《古文尚書》及孔傳為偽品[注].清代學者在對古籍進行全麵考辨的時候,更把注意力頗多集中於經書上.閻著璩的《古文尚書疏證》最終揭發出《古文尚書》為偽書.其後,丁晏作《尚書餘論》,認為偽古文和偽孔傳為三國王肅所偽造.這些意見,大體為學界所認同.但是必須指出,這裏所謂的偽《古文尚書》並非劉歆所表彰者,而是魏末晉初才出現的,由王肅偽造的.劉歆所立的《古文尚書》並不偽,其中與今文相同的33篇,至今學者認定為先秦古籍,至於不同的那些篇章,也是真書,魏三體石經殘石尚存《古文尚書》殘字110多字可證.隻是東晉南朝時因士人尚玄學而不重視經書,尤其不重視樸素的《尚書》,以至該書逐漸亡佚了.至於《周禮》,毛奇齡說: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