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孔子的倫理觀主要體現在對"君子"人格的推崇上.孔子的倫理觀是建立在他"仁義禮"統一的哲學思想之上的,在他看來,人是具有人性的,社會應該是和諧的,故需要仁;社會分成階級、階層,各階級、階層應該是有等級的,故需要義;要充分地貫徹仁和義,社會應該是文明的社會,故需要禮.凡是順應曆史的潮流、滿足社會的需要、符合現實的價值尺度的人格,就是合理的,就被他譽為君子,否則就是小人.仁、義、禮成了劃分君子、小人的分水嶺.他說:一君子去仁,烏乎成名?"(《裏仁》)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衛靈公》)君子既是仁者,又是義士,還是"說詩書、敦禮樂"的文質彬彬之士.君子有很多高尚的道德修養和優雅的為人處世原則:"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同前)君子是人間美德的實踐者,小人是世間卑汙的集中表現:"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裏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裏仁》)"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衛靈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等等.這些刻畫和論斷,無不閃耀著智慧的靈光和正義的火花,成為中國人民千古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座右銘!


    孔子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出生平民,長而執教,雖曾步入仕途,位至卿相,但與世卿們相比,他的政治生涯,真若流星閃現,轉瞬即逝.孔子的一生又是偉大的一生,他苦學成才,見識卓越,為救世救民輾轉奔波.他百折不撓,以天下為己任的忘我精神,被當世賢者贊為替天行道之"木鐸"(《八佾》).他高風亮節,知識淵博,道德人格,更是令人折服不已!他一生從教,弟子三千,形成了我國曆史上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儒家學派.他修訂六經,托古見意,成為後世研之不窮的聖經寶典.特別是他那宏大的思想體係,實際的人生哲理,更成了後儒演繹不盡、汲溉千古的精神源泉…….


    顏迴曰:一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焉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


    (《子罕》)


    這齣自孔子心愛的弟子、被後人奉為"複聖"的顏迴之口,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共同感受.孔子的人格高如南山,孔子的智慧博大無邊,凡是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的人,無不如沐春風,身心快暢,也無不被其感召而心說誠服!


    (舒大剛 撰)


    主要參考書


    1.《史記·孔子世家》.


    2.《論語》.


    3.金景芳、呂紹剛、呂文鬱《孔子新傳》.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儒林亞聖 孟子


    (前390—前305)


    孟子,是先秦儒學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長期以來,他被人們尊為"亞聖",奉為孔子思想的正宗嫡傳.無論是宋明理學,還是現代的新儒家,無一不歸宗於孟子.除孔子外,孟子可以說是曆代大儒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人物了.


    一、生平和時代


    孟子名軻,[注]據說字子車,[注]是魯國有名的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同叔


    孫、季孫均出身於魯國公室,是魯桓公的庶子,史稱"三桓".孟孫氏的嫡係稱孟孫氏,其餘支子就改稱孟氏.先秦時期,姓、氏為二.如按先秦的標準嚴格區分姓和氏的話,孟子當為姬姓、孟氏.


    孟子雖係周公旦的後代,祖上曾有過顯赫的聲勢,但孔子在世時就已發現,由於"陪臣執國命","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到戰國中期,曆近一個半世紀,孟孫氏罕見史書提及,這種衰微之勢就更加明顯了.可能正是由這一原因,孟子的祖上就從魯國遷到鄒國,故司馬遷和趙歧都說"孟子,鄒人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題辭》).


    孟子大概生於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於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終年85歲.[注]他的父母,可信的記載很少.據《春秋演孔圖》以及《闕裏誌》等說,其父名激,宇公宜;母姓仉(音掌).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無聞,對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親.


    因此,後代廣為流傳"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注]孟子幼年時甚得母教,這對他後來一生影響至大.


    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是孔子之嫡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後來人們以"思孟"並稱,除了他們思想上的一致外,與這種師承也是有關的.


    孟子學成之後,就開始"周遊列國",以學於諸侯.他遊說諸侯的第一站是齊國,其時約40多歲.他本想通過正在"一鳴驚人"的齊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但不受齊威王的重用,隻是被任為客卿.他聽說宋王偃將要推行"王政",就約在公元前323年之時離齊赴宋.但宋王偃並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張,孟子隻得"遠行",迴到他的家鄉鄒國.在鄒國,鄒穆公曾向他請教為政,屋廬子、曹交、然友或向他問禮,或向他問學.而滕文公斷然實行"三年之葬",就是聽從了孟子的指教.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