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又稱《易經》、《周易》.關於易的內容,前人每曰:"易本卜籃之書", 莊子則曰:"易以道陰陽".前說得易之"用",後說得易之"體".在易學的早 期曆史上,《易經》正是以陰陽為內容來占筮吉兇的書籍.《易大傳》說:"易有 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正好揭 示了《易經》作者的宇宙生成觀和《易經》創作的哲這基礎.兩儀即陰陽,天地為 其代表;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時為其代表.在作《易》者看來,天地萬 物、宇宙洪荒,無不根基於"太極",肇始於陰陽.自太極而剖分為陰陽,由陰陽 形成天地;又自陰陽而演化為四象,流為四時.自天地運行、陰陽合氣、四時化生, 然後萬事萬物得以化成.為了表現這一宇宙生成圖式,《易》作者用"一"代表陽, 用"一一"代表陰;兩畫相重以為四象,三畫重之以為八卦;八卦相配(相摩相蕩) 即為六十四封,代表萬物.既然天地萬物皆是陰陽運行摩蕩的產物,那麽陰陽的流 行、消長,自然也會影響事物的窮通利鈍.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便運用卦象變化、 交位升降的原理,來判斷吉兇、預知禍福.其原理不能說毫無根據,但是何以能將 實在的事物與抽象的卦形、交象必然地聯繫在一起,抽象的符號之變何以能預示事 實之變?卻無人作出滿意的、可信的解釋.因此用《易》來卜筮,表麵上看起來有 理有據,但是一旦與實踐相驗證,則多歸於荒唐.《易經》結構,分經分傳,由幹、 坤至既濟、未濟共六十四卦,其卦畫、卦辭、爻辭即經.其附於卦下的《彖辭》、 《象辭》和幹、坤之《文言》,及《序卦》、《繫辭》、《說卦》、《雜卦》為解 經之傳,其中象分上下,象有大小,繫辭二篇,共十篇,號稱"十翼".關於《易》 的作者,自古以來糾葛最多,傳統看法是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 子作"十翼".其說雖然不必堅確不易,但就各篇成書時代論之,則大致不差.


    春秋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王道大 行,有詩可以觀、可以諷;王道板蕩,風雅掃地,上篡下替,名份蕩然,於是孔子 起而作《春秋》.《春秋》正是孔子為了重整社會秩序、重訂等級名份而創作的一 部政治教科書.《春秋》原係魯史,孔子據之,上斷自魯隱公元年,下迄於魯哀公 十四年,共242年,相當於魯國的近代史和現代史.孔子之所以選擇這段曆史來垂教, 是由於這段時期形勢最亂,欲通過褒譏貶絕於亂世之間,讓人們知道什麽是正義, 什麽是邪惡,明乎是非去取.孟子曾述孔子作《春秋》之意曰:"晉之《乘》,楚 之《(木壽)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義則丘竊取之也." 孔子所修《春秋》,就其曆史事實看,與晉《乘》、楚《禱機》沒有兩樣,但若問 其中的"義",則是孔子的獨家創造,與二史有本質不同.所謂"義",即精神實 質,經學上稱之為"微言大義".孔子的《春秋》與一般史書不同,她是一部孔氏 思想史,是一部政治教科書.孔子修《春秋》,以"仁義"為指導,以周禮為準繩, 對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取其可奉為榜樣或可吸取教訓者,筆則筆,削則削,嚴格去 取,一絲不苟.行文措辭,或褒或貶,或譏或刺,用語十分微妙,這就是"一字褒 貶".故董仲舒曰:"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 侯,討大夫,以達王事(仁義)而已矣."司馬遷曰:"《春秋》,禮義之大宗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作《春秋》,係用魯國近、現代史寓教,涉及許多當世尊者、賢者、親者, 其間褒貶之意不便明確見之於文字,隻口授心傳,給弟子.孔子卒後,弟子人人異 言,一部《春秋》,被解釋得五花八門,彼此異義.迄至漢代已形成五大係統:公 羊氏、穀梁氏、左氏、鄒氏、夾氏.《公羊傳》、《穀梁傳》皆在漢代著於竹帛, 《左氏傳》亦發現於秘府,鄒氏無傳人,夾氏未有書,具有流傳價值者,隻《公羊》、 《穀梁》、《左氏》三傳而已.三傳之中,公、穀傳《春秋》之義理,注重微言大 義;左氏傳《春秋》之事實,注重曆史依據.《春秋》本是極其簡單的綱目,宋人 曾譏之為"斷爛朝報";後人能知其微言大義者,以有《公羊》、《穀梁》二傳; 能知其義例之依據者,則端賴《左傳》的史實記載.三傳相需而行,互濟不足,前 人因門戶家法的籬藩而是此非彼、抑此揚彼於其間,皆淺學曲士之見,不足為法.


    綜而言之,就內容觀之,《詩經》是詩歌,屬於文學;《書經》言政事,屬於 政論;《禮經》言行為規範,是士大夫行為守則(《周禮》講設官分職,是官製; 《禮記》講禮意,是倫理哲學.);《易經》講陰陽變化,是哲學著作;《春秋》 講名分,是政治學和曆史學教材.就其功能言之,《詩》可以發抒性情,陶冶情操; 《書》可知曆史得失,開發智力;《禮》可知行為準則,循規蹈矩;《易》可知吉 兇,見微知著,提高預見能力;《春秋》可知禮義,正確地進退去取.另外還有佚 失的《樂經》,可以抒發情感,加強和樂氣氛.如果用今天的分類法來歸類,《詩》 學、《樂》學屬於美育,《禮》學屬於倫理學,《書》學、《易》學屬於智育, 《春秋》學屬於政治學和曆史學,六經分別由美育、智育、德育和政治指導諸方麵, 完成對士人的培育和塑造工作.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董仲舒曰:"六學皆 大而各有長."正是就六經各有所長、相輔而行這一功能說的.六經的唯一缺陷是 缺少數理方麵的內容.但是在知識還不太廣博的古代社會,儒家能夠選擇出這樣係 統的教材來教育和造就人材,已經是舉世無雙的了.六經教育基本適應和滿足了古 代社會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倫理生活的需要,因此它才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數 千年相傳而不息;也正由於它內容基本包括了古代社會知識的各個方麵,故數千年 中國士子文人,無不以五經啟蒙,又以五經立命,終其生遊心於此而不疲.五經既 是中國人的啟蒙益智的教科書,也是中國人立言立命取之不盡、演繹不窮的聖經寶 典.始於五經,終於五經,形成了一個世界少有的、有趣的文化學術怪圈.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