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又名《尚書》.是古代檔案資料選編,《漢書·藝文誌》:"《書》者,古 之號令."即指此.相傳古者《書》三千餘篇,孔子刪焉,上斷自堯,下迄於秦, 幾百篇.又作《書序》揭示作者之意,排安先後次序,這就是《尚書》.《書》有 六體:典、漠、訓、誥、誓、命,皆遠古帝王不同場合、不同時期使用的文獻名稱. 漢以來盛行"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 秋》"的說法,實為謬說,《堯典》、《禹貢》、《洪範》等即是記事之篇,實無 "記言"之科.《書經》選自曆代檔案文獻,記言記事俱有,故孔子、莊子都說 "《書》以道事",並無《書》以記言之說.儒家以為《書》記先王前言往行,可 以從中吸取曆史經驗教訓,獲得仁行義方的啟示.《尚書大傳》說:六篇誓辭可以 觀義,五篇諸文可以觀仁,《甫(呂)刑》可以觀刑,《洪範》可以觀法,《禹貢》 可以觀九州之事,《皋陶漠》可以觀政治之術,《堯典》可以觀堯舜美德.儒家主 張從尋常處看到不尋常,從一般中看到不一般.以今天的眼光看,《尚書》的文章, 自《盤庚》以下多出實錄,以前則多是故老相傳的口碑資料.佚《家語》載:漆雕 開"習《尚書》,不樂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索隱》引),知孔子在世 時《書》學已有專門人才.至秦焚書,儒者藏書壁中.漢興,濟南伏生發取其書, 亡數十篇,得29篇,以漢隸寫錄,是為"今文《尚書》".漢代立於學官的歐陽、 大小夏侯之學皆是今文.景武之際,又得孔子壁中古文《尚書》,孔子的後人孔安 國以今文校之,多得16篇,是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藏之秘府,後來 民間稍有傳授,但終不甚顯、至東晉時期,梅頤獻58篇本的《古文尚書》,並有傳 注,說是孔安國所作.風行於南北朝,唐修《正義》,亦用該《書》.後來,南宋 吳(木或)、朱熹對後出古文《尚書》以文字淺顯提出懷疑;明人梅囗作了進一步論 證,至清閻著璩、惠棟而成定說.


    《十三經註疏》本,即沿用梅頤所獻《古文尚書》,其中包括與今文29篇相同 的33篇:即《堯典》、《舜典》(今文合於《堯典》)、《皋陶謨》、《益稷》 (今文合於《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上、中、 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滕》、 《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諸》、《多士》、 《無逸》、《君爽》、《多方》、《立政》、《顧命》、《康王之誥》(今文合於 《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今文所無25篇:即《大禹漠》、《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詰》、 《湯誥》、《伊訓》、《大甲》(上、中、下)、《鹹有一德》、《說命》(上、 中、下)、《泰誓》(上、中、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 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囗命》.


    宋、明、清代學者一般認為,梅氏所獻多出的25篇,是梅氏偽造(也有人說是 王肅偽造),58篇傳注亦是梅氏所撰.不過清人還承認,偽《書》文字多係綴拾古 書所引佚《書》的零篇斷簡而成,還具有一定史料價值.隻要知其來源,校以原文, 仍可引據.清人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惠棟《古文尚書考》和孫星衍《尚書今 古文註疏》發覆偽《古文尚書》根抵甚詳,是清代辯偽的代表作.不過,孔穎達 《尚書正義·堯典篇》引十八家《晉書》,列舉了古文《尚書》自西晉鄭沖、蘇愉、 梁柳、臧曹,到梅賾(即梅頤)的傳授世次,還指出皇甫謐從"姑子外弟梁柳邊 (處)得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往往載孔傳五十八篇之書."前儒錯誤 地否定了古文《尚書》這一傳授記載,已經陳夢家、蔣善國、李學勤等先生考定證 實.根據《帝王世紀》輯本,皇甫謐當時已引及《五子(之)歌》、《伊訓》、 《湯誥》、《仲扈之誥》、《君牙》、《伯囗》(即《囗命》).還徵引孔安國傳 兩處.此外,仲長統還引述過《周官》,應劭引《泰誓》,徐幹引《蔡仲之命》, 鄭玄引《伊訓》、《周官》,郭噗亦引孔傳等等.前賢已多有指出.可見58篇古文 《尚書》,在梅頤之前(甚至早在東漢中後期)即已流行,廣為學人徵引,師傳有 自.還有學者研究指出,清儒指責是偽書的古文《尚書》孔傳,與王肅《書》學不 合,古文《尚書》及孔傳也不可能是王肅所撰.因此,盡管古文《尚書》問題已曆 經宋明清以及近代學人研究,定為偽書,但是麵對這樣多難已解釋的現象,仍有學 者主張古文《尚書》的真偽問題,還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甚至是一個需要 重新思考的問題.


    禮 禮是政治倫理、行為規範的總稱.從曆史的角度看,禮起於俗.二者的區別 在於:俗本於自然,禮出於製作;俗是禮建立的基礎,禮是經典化了的俗.儒家對 禮的起源補充了許多哲學的論證,一則以為"禮本於太一"(《禮記·禮運》). 在陰陽未剖,天地未形之時,禮的根據即已具備.天地既分,禮就形成了,如自然 界的天尊地卑,動物界的長幼之序,即是禮的最初形式.一則曰:禮本於性情.此 說以荀子為代表,認為人生性惡,性惡必有爭,有爭必生亂,故聖人製禮,節之以 度,文之以禮,以絕亂源.儒家還說,早期的禮十分繁雜,有"經禮三百,曲禮三 千",這當是包括禮與俗而言.今流傳下來的所謂"禮"有三種,即《儀禮》、 《周禮》、《禮記》.《儀禮》又稱"士禮",是關於士人婚喪嫁娶、祭祀社交的 禮儀規定.《禮記》則是關於《儀禮》意義的文字說明.《周禮》原名"周官", 是先秦所傳周人設官分職的記錄,西漢末年劉歆表彰之,視為周公治國平天下的大 經大法,題稱"《周禮》".禮經三書,各有專主,《儀禮》主儀節,《周禮》主 製度,《禮記》主義理,相需而行,是有關先秦時期政治、倫理、社會製度禮儀的 具體規定和理論闡述.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