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63-----------------------
當然,在 《懺悔錄》的第一部中,盧梭用筆最多的還是他與華倫夫人的 愛情。盧梭用全部的感情描寫出了一個溫柔多情的英俊少年和一個風韻蕩漾 的迷人少婦之間的全部秘密。少年的敏感與迷狂,少婦的優雅與端莊那麽和 諧地統一在了一種纏綿繾綣又晶瑩透明的氛圍裏。在盧梭的筆下,他與華倫 夫人的故事成了一個美麗的神話。 《懺悔錄》就是在這樣一種流動著的美的意緒中進行的。所有的故事都 完美得無可挑剔,所有的戀情都純真得無可指責,以至於許多讀者隨著 《懺 悔錄》激動了一遍之後不免產生這樣的懷疑:這是真的嗎?這是盧梭的真實 生活還是一個小說家的虛構杜撰?如果這不是盧梭真實生活的一部分的話, 我們又有什麽理由相信他的 《懺悔錄》中說的全是真話?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盧梭在寫作 《懺悔錄》的時候似乎也意 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書中他當時就表明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 很可能漏掉一些事實,某些事張冠李戴,某些日期錯前倒後;但是,凡是我 曾感受到的,我都不會記錯,主要也就是這些。”後來,在 《一個孤獨的散 步者的遐想》中,盧梭又進一步談到了這個問題: “我寫《懺悔錄》時,人 已經老了。那些無謂的人生樂趣,我都經曆過了,而心靈感到空空如也,對 它們我已經厭倦了。我憑記憶去寫,但這種記憶又常常不足,或者隻給我提 供一些不完整的迴憶。我便用我想像的、但又不與事實相違的細節去彌補迴 憶的不足。我愛在一生的那些幸福時辰上留連忘返,深情的眷戀常常叫我用 華麗的辭藻去美化它們。對我忘卻了的事情,我就把它們說成我覺得應該是 或者實際上可能是的那樣,但絕不走失我記憶中的樣子。我有時給事實賦予 各種奇特魅力,但從未用謊言取代事實以掩蓋罪過或欺世盜名。” 盧梭在這兩段話中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他沒有說他的記憶是絕對精確 的,但張冠李戴的往往是一些細微末節的部分,真正在他心中引起劇烈情感 激動的,他不但忘不掉,反而會在以後的不斷迴憶中加深它們的印象;而盧 梭也沒有說他的故事就是記憶中的原樣,在可以允許的範圍內,他使用了一 個小說家經營小說時的慣用手法——想像。 “過去了的總是美好的”,這是人人皆知的一條心理原則。人們傾向於 把遙遠的過去理想化、審美化,尤其是一個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留 在他記憶中的總是那麽純潔透明。當一個人步人老年的時候,時間這個巨大 的過濾器又過濾掉了他記憶中的所有雜質,留下的更是那些精純而動人的迴 憶。於是,當我們看到盧梭筆下的那個世界是那樣神奇、美麗時,我們是不 值得驚訝的。他在啟動了迴憶這架機器時,首先選中的那些充盈他心、揮之 不去的情緒記憶。而隻要迴憶到那種情緒,與這些情緒有關的場景、氣氛、 感覺、人物、心理狀態等等就一一複活了。這些人和事在當時就被濃濃的情 緒灌注過了,而當盧梭迴憶的時候,又用多情的眼睛細緻無微地注視了它們 一遍。彼時彼地的情緒灌注,此時此地的情緒化搜索和掃描,使那些記憶露 出了迷人的微笑。記憶就在作者筆下如此神奇地複活了。 另一方麵,這些迴憶又是被盧梭的想像照耀下的迴憶。想像其實就是對 生活的幻化、審美化,它以一種假定的真實製造出了一種比生活更逼真的真 實。在想像的世界裏,人非真人而是神化的人,物非真物而是淨化的物。當 迴憶插上想像的翅膀後,迴憶變得更加浪漫、富有詩意了;當想像站在記憶 的土地上之後,想像又有了堅實的依託,它避免了胡思亂想也避免了胡編亂 造。
----------------------- page 64-----------------------
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正確地看待盧梭在 《懺悔錄》了。《悔悔錄》 是一本自傳,但更是一部文學美文。它是一本講真話的書,同時也講了一些 可以允許的 “假話”。這些假話不是虛偽與撒謊的同義語,而是文學彩排過 程中的必然產物。或者,我們還可以這樣說,當盧梭在懺悔自己的 “罪過” 時,他採取的是一種比生活真實更嚴酷的真實,他解剖起自己來從不心慈手 軟,他想讓人看到人的真正異化過程;當盧梭在抒發自己的性靈時,他動用 了一些文學手段,他讓美的更美,善的更善,他想由此喚醒人們禁錮的心靈, 為人的生命的真正覺醒和舒展提供一個完滿的樣本。 不過,話說迴來,也許我們討論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次要的問題。因為 對於盧梭的讀者們來說,有什麽能比認識一個高貴的魂靈,獲得一次真正的 審美激動更重要的呢?
----------------------- page 65-----------------------
歸真返樸 在盧梭的晚年,有兩件工作構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那就是抄樂譜和 散步。 為了生存,他必須抄樂譜。當然,他可以找到比抄樂譜更來錢更隆重的 工作,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第一,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工匠之子, 本人也是一個工匠;第二,他覺得抄寫樂譜充滿了樂趣。在這兩個原因中, 我們一方麵又看到了盧梭的平民精神,一方麵也看到了盧梭一生孜孜以求的 東西——即使是勞動,也是以自己的心靈愉悅為前提的。 然後,就是那無休無止的散步了。很多時候,這位老人漫步於巴黎近郊 的自然風光中,留連忘返——這是肉體上的散步;還是許多時候,這位老人 追懷、冥想,讓思緒走得又飄又遠——這是心靈上的散步。而在更多的情況 下,心靈與肉體的散步又是和諧地融為一體的。 散步,這種許多人看來極為簡單的活動,在晚年的盧梭那裏卻成了他的 一種生存方式,成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因此,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自然是盧梭的散步所得,但更是對 那種境界的瀟瀟灑灑的描繪。
----------------------- page 66-----------------------
享受自我:審美的人生姿態 有許多理由使我們見不到這本 《遐想錄》。因為當盧梭被當局赦免迴到 巴黎過起了隱居生活後,長期的流亡生涯,已使他感到相當疲倦。而寫作, 對他來說又必須是一種燃燒,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多病的身體,長期的緊 張狀態,退化的激情和弱化的想像力已使他不能勝任寫作這項艱巨的工作 了。另一方麵,經常在自然與文明的對立狀態中思考,甚至使他對作家這一 角色的真實涵義也發生了懷疑:作家以寫作為自自己贏得了名聲和榮譽,然 而當他沉浸在這樣一種虛榮中時,不是更加遠離了人的本然狀態嗎?於是, 他又對寫作產生了一種深深的厭倦。在疲倦與厭倦中,盧梭好長時間沒有動 筆。所以,在 《懺悔錄》與《遐想錄》之間,在長達八年左右的時間裏,盧 梭隻寫出了一本 《對話錄》,在其餘的時間裏,他總是在散步、總是在遐想, 思考得太多,而寫的卻又委實太少了。 倒是在1776年秋天,他終於又戰勝了疲倦和厭倦,開始了《一個孤獨的 散步者的遐想》的寫作。不過,這時的盧梭已不把寫作當成一件緊迫的工作 了;跟散步一樣,他把它看作是一種消遣,一種休息。所以在整個寫作過程 中,他時斷時續,時寫時停。更為遺憾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寫完他就匆匆擱 筆了。 而且,即使他在進行這項最後的文學工作時,他也沒有想到要出版,他 是為自己而寫的。有了 《懺悔錄》(他已委託別人在他死後出版該書),他 仿佛已經完成了一項神聖的使命,再說一些別的,似乎都顯得多餘了。 然而,我們終於還是見到了這本書。而一見到這本書,我們就會同時想 到,如果晚年的盧梭那麽多的思考沒有用這點語言固定,如果他在偶然的灰 暗情緒中把眷清的和未謄清的手稿付之一炬,那麽,我們將會失去多麽寶貴 的一筆文學財富。因此,當有人認為這本書是“以散文的調子、詩歌的節奏、 悲劇的情緒、哲學的精神、雜文的尖刻、音樂的和聲,一個孩子的天真、老 人的深沉、慈父的溫柔、敵人的憤懣、朋友的坦率,隨著他的交融著這一切 的散步,而步步印上人類精神曆史之路”時,我們覺得這種讚譽是一點不過 分的。 這是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又都是美文的典範。但是,如果要把這 本書的內容簡明扼要地複述出來,那又幾乎是不能的。我們隻能籠統地說, 盧梭在這裏一遍又一遍地咀嚼著自己的生命——它的痛苦、它的歡樂、它的 靈魂的悸動和心靈的震顫。其中有對逝去的歲月的迴憶,有對現在的生存狀 態的描繪,而遍布於全書的更多的還是一種哲理化的思考。 全書是在一種低緩的、壓抑的調子上展開的。 “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 零零一個人了。除了我自己,再沒有兄弟、鄰人、朋友、社會。一個最好交 誼、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協力地驅除出人類。”與 《懺悔錄》開頭那種 怒不可遏、撕心裂肺的吶喊不同, 《遐想錄》像一首憂傷、暗啞的迴旋曲, 一開始是一種傾訴的語調,而這種傾訴又是一次沒有對象的傾訴——或者如 果說有對象的話,這個對象就是他自己。於是,自言自語、自說自聽就構成 了全書的總體風格。 如果說盧梭在寫作 《懺悔錄》時是想把一個真實的他自己亮到世人的麵 前,那其中還分明地包含著盧梭想讓世人理解自己的渴望的話,那麽到了《遐 想錄》的寫作階段,他已經進人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受到人們較為公正地
</br>
當然,在 《懺悔錄》的第一部中,盧梭用筆最多的還是他與華倫夫人的 愛情。盧梭用全部的感情描寫出了一個溫柔多情的英俊少年和一個風韻蕩漾 的迷人少婦之間的全部秘密。少年的敏感與迷狂,少婦的優雅與端莊那麽和 諧地統一在了一種纏綿繾綣又晶瑩透明的氛圍裏。在盧梭的筆下,他與華倫 夫人的故事成了一個美麗的神話。 《懺悔錄》就是在這樣一種流動著的美的意緒中進行的。所有的故事都 完美得無可挑剔,所有的戀情都純真得無可指責,以至於許多讀者隨著 《懺 悔錄》激動了一遍之後不免產生這樣的懷疑:這是真的嗎?這是盧梭的真實 生活還是一個小說家的虛構杜撰?如果這不是盧梭真實生活的一部分的話, 我們又有什麽理由相信他的 《懺悔錄》中說的全是真話?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盧梭在寫作 《懺悔錄》的時候似乎也意 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書中他當時就表明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 很可能漏掉一些事實,某些事張冠李戴,某些日期錯前倒後;但是,凡是我 曾感受到的,我都不會記錯,主要也就是這些。”後來,在 《一個孤獨的散 步者的遐想》中,盧梭又進一步談到了這個問題: “我寫《懺悔錄》時,人 已經老了。那些無謂的人生樂趣,我都經曆過了,而心靈感到空空如也,對 它們我已經厭倦了。我憑記憶去寫,但這種記憶又常常不足,或者隻給我提 供一些不完整的迴憶。我便用我想像的、但又不與事實相違的細節去彌補迴 憶的不足。我愛在一生的那些幸福時辰上留連忘返,深情的眷戀常常叫我用 華麗的辭藻去美化它們。對我忘卻了的事情,我就把它們說成我覺得應該是 或者實際上可能是的那樣,但絕不走失我記憶中的樣子。我有時給事實賦予 各種奇特魅力,但從未用謊言取代事實以掩蓋罪過或欺世盜名。” 盧梭在這兩段話中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他沒有說他的記憶是絕對精確 的,但張冠李戴的往往是一些細微末節的部分,真正在他心中引起劇烈情感 激動的,他不但忘不掉,反而會在以後的不斷迴憶中加深它們的印象;而盧 梭也沒有說他的故事就是記憶中的原樣,在可以允許的範圍內,他使用了一 個小說家經營小說時的慣用手法——想像。 “過去了的總是美好的”,這是人人皆知的一條心理原則。人們傾向於 把遙遠的過去理想化、審美化,尤其是一個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留 在他記憶中的總是那麽純潔透明。當一個人步人老年的時候,時間這個巨大 的過濾器又過濾掉了他記憶中的所有雜質,留下的更是那些精純而動人的迴 憶。於是,當我們看到盧梭筆下的那個世界是那樣神奇、美麗時,我們是不 值得驚訝的。他在啟動了迴憶這架機器時,首先選中的那些充盈他心、揮之 不去的情緒記憶。而隻要迴憶到那種情緒,與這些情緒有關的場景、氣氛、 感覺、人物、心理狀態等等就一一複活了。這些人和事在當時就被濃濃的情 緒灌注過了,而當盧梭迴憶的時候,又用多情的眼睛細緻無微地注視了它們 一遍。彼時彼地的情緒灌注,此時此地的情緒化搜索和掃描,使那些記憶露 出了迷人的微笑。記憶就在作者筆下如此神奇地複活了。 另一方麵,這些迴憶又是被盧梭的想像照耀下的迴憶。想像其實就是對 生活的幻化、審美化,它以一種假定的真實製造出了一種比生活更逼真的真 實。在想像的世界裏,人非真人而是神化的人,物非真物而是淨化的物。當 迴憶插上想像的翅膀後,迴憶變得更加浪漫、富有詩意了;當想像站在記憶 的土地上之後,想像又有了堅實的依託,它避免了胡思亂想也避免了胡編亂 造。
----------------------- page 64-----------------------
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正確地看待盧梭在 《懺悔錄》了。《悔悔錄》 是一本自傳,但更是一部文學美文。它是一本講真話的書,同時也講了一些 可以允許的 “假話”。這些假話不是虛偽與撒謊的同義語,而是文學彩排過 程中的必然產物。或者,我們還可以這樣說,當盧梭在懺悔自己的 “罪過” 時,他採取的是一種比生活真實更嚴酷的真實,他解剖起自己來從不心慈手 軟,他想讓人看到人的真正異化過程;當盧梭在抒發自己的性靈時,他動用 了一些文學手段,他讓美的更美,善的更善,他想由此喚醒人們禁錮的心靈, 為人的生命的真正覺醒和舒展提供一個完滿的樣本。 不過,話說迴來,也許我們討論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次要的問題。因為 對於盧梭的讀者們來說,有什麽能比認識一個高貴的魂靈,獲得一次真正的 審美激動更重要的呢?
----------------------- page 65-----------------------
歸真返樸 在盧梭的晚年,有兩件工作構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那就是抄樂譜和 散步。 為了生存,他必須抄樂譜。當然,他可以找到比抄樂譜更來錢更隆重的 工作,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第一,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工匠之子, 本人也是一個工匠;第二,他覺得抄寫樂譜充滿了樂趣。在這兩個原因中, 我們一方麵又看到了盧梭的平民精神,一方麵也看到了盧梭一生孜孜以求的 東西——即使是勞動,也是以自己的心靈愉悅為前提的。 然後,就是那無休無止的散步了。很多時候,這位老人漫步於巴黎近郊 的自然風光中,留連忘返——這是肉體上的散步;還是許多時候,這位老人 追懷、冥想,讓思緒走得又飄又遠——這是心靈上的散步。而在更多的情況 下,心靈與肉體的散步又是和諧地融為一體的。 散步,這種許多人看來極為簡單的活動,在晚年的盧梭那裏卻成了他的 一種生存方式,成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因此,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自然是盧梭的散步所得,但更是對 那種境界的瀟瀟灑灑的描繪。
----------------------- page 66-----------------------
享受自我:審美的人生姿態 有許多理由使我們見不到這本 《遐想錄》。因為當盧梭被當局赦免迴到 巴黎過起了隱居生活後,長期的流亡生涯,已使他感到相當疲倦。而寫作, 對他來說又必須是一種燃燒,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多病的身體,長期的緊 張狀態,退化的激情和弱化的想像力已使他不能勝任寫作這項艱巨的工作 了。另一方麵,經常在自然與文明的對立狀態中思考,甚至使他對作家這一 角色的真實涵義也發生了懷疑:作家以寫作為自自己贏得了名聲和榮譽,然 而當他沉浸在這樣一種虛榮中時,不是更加遠離了人的本然狀態嗎?於是, 他又對寫作產生了一種深深的厭倦。在疲倦與厭倦中,盧梭好長時間沒有動 筆。所以,在 《懺悔錄》與《遐想錄》之間,在長達八年左右的時間裏,盧 梭隻寫出了一本 《對話錄》,在其餘的時間裏,他總是在散步、總是在遐想, 思考得太多,而寫的卻又委實太少了。 倒是在1776年秋天,他終於又戰勝了疲倦和厭倦,開始了《一個孤獨的 散步者的遐想》的寫作。不過,這時的盧梭已不把寫作當成一件緊迫的工作 了;跟散步一樣,他把它看作是一種消遣,一種休息。所以在整個寫作過程 中,他時斷時續,時寫時停。更為遺憾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寫完他就匆匆擱 筆了。 而且,即使他在進行這項最後的文學工作時,他也沒有想到要出版,他 是為自己而寫的。有了 《懺悔錄》(他已委託別人在他死後出版該書),他 仿佛已經完成了一項神聖的使命,再說一些別的,似乎都顯得多餘了。 然而,我們終於還是見到了這本書。而一見到這本書,我們就會同時想 到,如果晚年的盧梭那麽多的思考沒有用這點語言固定,如果他在偶然的灰 暗情緒中把眷清的和未謄清的手稿付之一炬,那麽,我們將會失去多麽寶貴 的一筆文學財富。因此,當有人認為這本書是“以散文的調子、詩歌的節奏、 悲劇的情緒、哲學的精神、雜文的尖刻、音樂的和聲,一個孩子的天真、老 人的深沉、慈父的溫柔、敵人的憤懣、朋友的坦率,隨著他的交融著這一切 的散步,而步步印上人類精神曆史之路”時,我們覺得這種讚譽是一點不過 分的。 這是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又都是美文的典範。但是,如果要把這 本書的內容簡明扼要地複述出來,那又幾乎是不能的。我們隻能籠統地說, 盧梭在這裏一遍又一遍地咀嚼著自己的生命——它的痛苦、它的歡樂、它的 靈魂的悸動和心靈的震顫。其中有對逝去的歲月的迴憶,有對現在的生存狀 態的描繪,而遍布於全書的更多的還是一種哲理化的思考。 全書是在一種低緩的、壓抑的調子上展開的。 “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 零零一個人了。除了我自己,再沒有兄弟、鄰人、朋友、社會。一個最好交 誼、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協力地驅除出人類。”與 《懺悔錄》開頭那種 怒不可遏、撕心裂肺的吶喊不同, 《遐想錄》像一首憂傷、暗啞的迴旋曲, 一開始是一種傾訴的語調,而這種傾訴又是一次沒有對象的傾訴——或者如 果說有對象的話,這個對象就是他自己。於是,自言自語、自說自聽就構成 了全書的總體風格。 如果說盧梭在寫作 《懺悔錄》時是想把一個真實的他自己亮到世人的麵 前,那其中還分明地包含著盧梭想讓世人理解自己的渴望的話,那麽到了《遐 想錄》的寫作階段,他已經進人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受到人們較為公正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