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67-----------------------
看待的這一願望已在我心頭泯滅了,它隻給我留下對命運的深深的冷漠。” 在前一個境界裏,他激烈地、激動地為自己辯護,其目的是為了呈現自己; 在後一個境界裏,他甚至以自己的一種漠然態度否定了他的前一個境界,其 目的是為更好地欣賞自己。這是一種更加莊嚴、寧靜、坦然自得似的大徹大 悟,這種境界甚至能使我們聯想到中國式的禪悟體驗。因此,盡管盧梭在《懺 悔錄》與 《遐想錄》開頭的篇章裏都提到了蒙田,但是其中的寓意卻是不盡 相同的。 在 《懺悔錄》的訥沙泰爾手稿的序言中,盧梭說:“我讓蒙田在這些假 裝誠實的人裏麵高居首位,他們是在說真話時騙人。蒙田讓人看到自己的缺 點,但他隻暴露一些可愛的缺點。……蒙田把自己描繪得很像自己,但僅僅 是個側麵。誰知道他臉上的刀傷,或者他向我們擋起來那一邊的那隻受傷的 眼睛會不會完全改變了他的容貌?”在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中,盧 梭則說: “我做的事情和蒙田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我的目的迥然不同。他 的 《隨筆集》純粹是為他人而作的;而我寫這部《遐想集》則完全是為了自 己。” 第一段文字言辭激烈,語氣尖刻,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態度,蒙田完 全成了盧梭的嘲笑對象。而第二段文字中盡管盧梭說的還是同一個意思,但 口氣卻平和了許多,這其中也明顯地反映出了盧梭當時的那種平靜的心態。 既然盧梭已經完成了從呈現自己到欣賞自己的轉變,所以他的所思所 想、所作所為在他的筆下全都顯得那麽詩意盎然,盡管他仍然會不時地產生 一些憤怒,但這憤怒已不是單純的情緒外現、單純的怒火中燒了,憤怒甚至 也成了他可以玩味的一種情緒。 在 “散步之二”中,作者為我們敘述了一個他自己被狗撞倒的故事,然 而,這個故事卻使人聯想不到一丁點的肉體痛楚: 夜已深,我依稀看見天穹、幾顆星星和點點翠綠。這最初的感覺真令人 愉快。我藉著這些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我漸漸甦醒過來,仿佛覺得我那輕 飄飄的生命充滿於我所見的全部事物。由於過於集中在眼前這一時刻,我什 麽別的東西也記不起來了。我對自己本身沒有任何明晰的概念,也壓根意識 不到適才發生的事情;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全然不知。我沒有痛楚,既無 驚懼,也不憂慮。看著我的鮮血流淌、就好似看著溪水流淌一般,根本沒想 到是我身上的血。我感到周身有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靜謐感,每迴想及此, 總找不出我的平生樂事中有哪一宗能夠與之媲美。 關鍵並不在於作者客觀地敘述出了一次因失血過多而引起某種幻覺的生 理現象,關鍵在於作者在對待這件事情上的那種從容的、坦然的心態。在這 樣的一種心態驅使之下,甚至連事故本身和自己的傷痛也成了他本人的欣賞 對象。而更為關鍵的是,當那些盧梭的敵人因此製造出了“盧梭已經摔死了” 的謠言而傳得滿城風雨時,盡管盧梭也憤怒了,卻沒有過於激動,他想得很 開,又想得很遠。 “這種想法非但沒有使我覺得殘忍和痛心,反而使找得到 安慰和平靜,並有助於我樂天知命。” 在 《遐想錄》中,備受後人稱讚的是他的 “散步之五”。因為在這篇詩 情畫意的文字中,既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又有一種神秘的情感體驗,而所 有這一切又都融匯到了他與大自然的物我交融中。 盧梭在 “散步之五”中敘述的是他當年流亡到聖皮埃爾島上的情形。當 時,他已經迷上了植物學,他的房間裏擺滿了花花草草,他如癡如醉地沉浸
----------------------- page 68-----------------------
在了那個被人遺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注視著植物開花與結果的微妙過程。 下雨天後的時候,他就在房間裏擺弄那些他採集迴來的東西。常常剛用完午 餐,他已抵擋不住湖水的誘惑,悄悄地一個人溜出去,跳上船,把小船搖到 湖心,然後 “直挺挺地躺在船上,眼睛仰望著天空,任湖水緩緩地搖,有時 長達幾個鍾頭”。在這樣一種舒心愜意的狀態中,他可以想得很多很遠。這 是一種 “既模糊又甜美的遐想,沒有任何明確或固定的對象”。而當湖水激 蕩、無法泛舟時,整個下午他 “有時坐在最招人喜愛而又最僻靜的角落縱情 幻想,有時坐在土台或山丘上,騁目全湖和沿岸旖旎迷人的風光”。黃昏將 近時,他就走到湖邊,聽濤聲陣陣,看湖水翻騰,或陷入深思,或遁入馳想。 晚飯後,在夜空晴朗的日子裏,他還要到土台上散步,然後是涼亭裏的歇腳、 嘻笑和聊天,間或還要哼一支古老的歌謠。帶著這種心滿意足,他迴去就寢 了,並且 “一心巴望明天還要這麽度過”。 這就是盧梭在聖皮埃爾島上的生活全景。他覺得他可以在那兒住上兩 年、兩個世紀、甚至來生來世他都不會厭倦,可惜這樣的愉快生活隻持續了 兩個月就結束了。 當我們今天讀到這段文字時,我們隻是感到了一種美——這是一種純淨 的、輕盈的、柔滑的,甚至一種無法言傳的美。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整個 流亡期間,盧梭的情緒不是以緊張、憂鬱、不安、憤懣等等為基調嗎?為什 麽在聖皮埃爾島上出現了如此的寧靜、愉快與超脫?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盧梭在那個小島上可能出現過那樣一種詩意盎然的 心情,但更能讓人接受的一個事實是盧梭在寫作 《遐想錄》時,主要把現在 的那種心情移植到了當時的盧梭身上。他更為欣賞現在的他的那種超然物 外,於是,過去的他便成了這種超然物外的必然投影。 還有 “散步之十”。在恰好是盧梭與華倫夫人相識五十年之後的那個聖 枝柱節,盧梭開始了這段迴憶文字的寫作。那本來又該是一篇極美的文章的, 然而卻隻寫了一半便嘎然而止了。由於華倫夫人與盧梭那樣一種舉世罕見、 完美無缺的愛情,人們都願意想像正當盧梭動情地迴憶著這位傑出的女性 時,由於激動,便趴倒在書桌上與世長辭了。當然,這隻是想像,實際情況 並非如此。因為這篇唯一標有日期的“散步之十”是寫於1778年4月12日, 他的辭世卻是三個月之後的事情。是什麽原因中斷了盧梭的寫作呢?不得而 知。在這裏,盧梭為他的讀者們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謎。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就是這樣一部文學美文,而充溢於整個作 品中的那種獨特的美又是在其它作品中看不到的。自然,我們可以把這種美 的產生歸結到散文的形式、詩歌的語言交融起來的表達方式,或者是那種音 樂般的節奏上,但更主要的還是作者那種坦然、超脫的心態使自己進入到了 一個完全擺脫開功利關係的層麵上,隻在這種情況下,他才能對他以前和現 在的一切取一種審美觀照的態度,他才能更好地欣賞自己,享受人生。
----------------------- page 69-----------------------
二、體驗孤獨:走向澄明之境 在 “散步之五”中,緊接著那段迷人的描寫,盧梭發表了如下議論: 我在漫長歲月中曆盡滄桑,我發現具有最甜密享受和最強烈的快感的時 期,並非那些常引起迴憶或最使我感動的時期。那些一時的狂熱和心血來潮 的時刻,無論多麽熱烈,卻恰恰因為本身的熱烈程度而僅僅成了生命線上一 些稀稀落落的點。這些點為數太少、稍縱即逝,不能形成一種狀態。可我心 所懷念的幸福,斷乎不是由一些瞬息即逝的時刻,而是由一些平凡而持久的 狀態構成的。 由此看來,對一種“狀態”的尋找與癡迷,構成了盧梭一生的主要風景。 那麽孤獨呢?孤獨是不是一種狀態呢?是不是他所尋找和癡迷的那種狀 態呢? 孤獨肯定不是盧梭本人的一種選擇,然而孤獨卻又是他的一位忠實朋 友,它陪伴了盧梭一生。尤其是在晚年,盧梭幾乎被無邊無際的孤獨淹沒了。 那麽又是什麽造成了盧梭的孤獨呢?歸結起來大概主要是這樣兩個原 因:其一是他的性格,其二是他的離群索居。由於他那種性格和那種性格支 配下的行動,他不能見容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於是,離群索居成了他不得不 採取的一種選擇。然而,當他在這種生活中呆久了之後,他又對這種生活產 生了一種濃厚的興趣,他覺得這種狀態是十分令人愜意的,以至於後來人們 又逼得他不得不離群索居時,他們不但沒有將盧梭隔離起來從而使他變得可 憐兮兮,卻反而成全了盧梭的要求。——這是在 “散步之三”中盧梭透露給 我們的秘密。 離群索居,盧梭經曆了一個由被迫到喜歡的過程;顯而易見,作為離群 索居的產物——孤獨,盧梭也是從被迫到喜歡的。孤獨因而成了盧棱一開始 揮之不去到後來又求之不得的一種狀態。 那麽,盧梭為什麽會喜歡這樣一種狀態呢?我們常常喜歡用 “偉大的心 靈都是孤獨的心靈”這一固定句式來闡釋偉人之所以偉大的成因,卻並沒有 仔細尋找這二者結合到一起的連接點。對於眾多的人來說,孤獨是痛苦的, 是心靈所不能忍受的殘酷折磨,因為孤獨給他們帶來的是強烈的不自由;然 而,對於偉大的人物來說,孤獨卻是一種幸福的感覺,是心靈的狂歡節,因 為孤獨給他們帶來的是一種強烈的自由狀態。為什麽同樣的孤獨會在不同的 人那裏獲得一種截然相反的效果呢?關鍵就在於人們對自由的理解不同。更 多的人趨向於把自由理解為一種形骸的自由,而隻有很少的人才把自由理解 為一種心靈的自由。 盧梭就是屬於這少數人之列的。他不是一直想避開社交界的喧擾嗎?他 不是在上流社會中總有一種梭捆綁的感覺嗎?他的所有學說的核心不就是解 放心靈嗎?既然如此,他又有什麽理由拒絕一種別人強加於他卻又是他本人 努力尋找的生存方式呢?於是,就在孤獨向他頻頻招手的時候,他終於發現 了孤獨的妙處、孤獨的美感,他義無反顧地走向孤獨。 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裏,像盧梭這樣的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 離群索居與由此而誕生的孤獨是他唯一的選擇。而盧梭的難能可貴就在於他 不僅承受了孤獨,而且還充分地體驗和享受了這份孤獨。因此,孤獨狀態在 盧梭那裏又變成了一種寧靜的思考,變成了一種玲瓏剔透的結晶體。他的思 想在這種結晶體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br>
看待的這一願望已在我心頭泯滅了,它隻給我留下對命運的深深的冷漠。” 在前一個境界裏,他激烈地、激動地為自己辯護,其目的是為了呈現自己; 在後一個境界裏,他甚至以自己的一種漠然態度否定了他的前一個境界,其 目的是為更好地欣賞自己。這是一種更加莊嚴、寧靜、坦然自得似的大徹大 悟,這種境界甚至能使我們聯想到中國式的禪悟體驗。因此,盡管盧梭在《懺 悔錄》與 《遐想錄》開頭的篇章裏都提到了蒙田,但是其中的寓意卻是不盡 相同的。 在 《懺悔錄》的訥沙泰爾手稿的序言中,盧梭說:“我讓蒙田在這些假 裝誠實的人裏麵高居首位,他們是在說真話時騙人。蒙田讓人看到自己的缺 點,但他隻暴露一些可愛的缺點。……蒙田把自己描繪得很像自己,但僅僅 是個側麵。誰知道他臉上的刀傷,或者他向我們擋起來那一邊的那隻受傷的 眼睛會不會完全改變了他的容貌?”在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中,盧 梭則說: “我做的事情和蒙田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我的目的迥然不同。他 的 《隨筆集》純粹是為他人而作的;而我寫這部《遐想集》則完全是為了自 己。” 第一段文字言辭激烈,語氣尖刻,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態度,蒙田完 全成了盧梭的嘲笑對象。而第二段文字中盡管盧梭說的還是同一個意思,但 口氣卻平和了許多,這其中也明顯地反映出了盧梭當時的那種平靜的心態。 既然盧梭已經完成了從呈現自己到欣賞自己的轉變,所以他的所思所 想、所作所為在他的筆下全都顯得那麽詩意盎然,盡管他仍然會不時地產生 一些憤怒,但這憤怒已不是單純的情緒外現、單純的怒火中燒了,憤怒甚至 也成了他可以玩味的一種情緒。 在 “散步之二”中,作者為我們敘述了一個他自己被狗撞倒的故事,然 而,這個故事卻使人聯想不到一丁點的肉體痛楚: 夜已深,我依稀看見天穹、幾顆星星和點點翠綠。這最初的感覺真令人 愉快。我藉著這些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我漸漸甦醒過來,仿佛覺得我那輕 飄飄的生命充滿於我所見的全部事物。由於過於集中在眼前這一時刻,我什 麽別的東西也記不起來了。我對自己本身沒有任何明晰的概念,也壓根意識 不到適才發生的事情;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全然不知。我沒有痛楚,既無 驚懼,也不憂慮。看著我的鮮血流淌、就好似看著溪水流淌一般,根本沒想 到是我身上的血。我感到周身有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靜謐感,每迴想及此, 總找不出我的平生樂事中有哪一宗能夠與之媲美。 關鍵並不在於作者客觀地敘述出了一次因失血過多而引起某種幻覺的生 理現象,關鍵在於作者在對待這件事情上的那種從容的、坦然的心態。在這 樣的一種心態驅使之下,甚至連事故本身和自己的傷痛也成了他本人的欣賞 對象。而更為關鍵的是,當那些盧梭的敵人因此製造出了“盧梭已經摔死了” 的謠言而傳得滿城風雨時,盡管盧梭也憤怒了,卻沒有過於激動,他想得很 開,又想得很遠。 “這種想法非但沒有使我覺得殘忍和痛心,反而使找得到 安慰和平靜,並有助於我樂天知命。” 在 《遐想錄》中,備受後人稱讚的是他的 “散步之五”。因為在這篇詩 情畫意的文字中,既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又有一種神秘的情感體驗,而所 有這一切又都融匯到了他與大自然的物我交融中。 盧梭在 “散步之五”中敘述的是他當年流亡到聖皮埃爾島上的情形。當 時,他已經迷上了植物學,他的房間裏擺滿了花花草草,他如癡如醉地沉浸
----------------------- page 68-----------------------
在了那個被人遺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注視著植物開花與結果的微妙過程。 下雨天後的時候,他就在房間裏擺弄那些他採集迴來的東西。常常剛用完午 餐,他已抵擋不住湖水的誘惑,悄悄地一個人溜出去,跳上船,把小船搖到 湖心,然後 “直挺挺地躺在船上,眼睛仰望著天空,任湖水緩緩地搖,有時 長達幾個鍾頭”。在這樣一種舒心愜意的狀態中,他可以想得很多很遠。這 是一種 “既模糊又甜美的遐想,沒有任何明確或固定的對象”。而當湖水激 蕩、無法泛舟時,整個下午他 “有時坐在最招人喜愛而又最僻靜的角落縱情 幻想,有時坐在土台或山丘上,騁目全湖和沿岸旖旎迷人的風光”。黃昏將 近時,他就走到湖邊,聽濤聲陣陣,看湖水翻騰,或陷入深思,或遁入馳想。 晚飯後,在夜空晴朗的日子裏,他還要到土台上散步,然後是涼亭裏的歇腳、 嘻笑和聊天,間或還要哼一支古老的歌謠。帶著這種心滿意足,他迴去就寢 了,並且 “一心巴望明天還要這麽度過”。 這就是盧梭在聖皮埃爾島上的生活全景。他覺得他可以在那兒住上兩 年、兩個世紀、甚至來生來世他都不會厭倦,可惜這樣的愉快生活隻持續了 兩個月就結束了。 當我們今天讀到這段文字時,我們隻是感到了一種美——這是一種純淨 的、輕盈的、柔滑的,甚至一種無法言傳的美。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整個 流亡期間,盧梭的情緒不是以緊張、憂鬱、不安、憤懣等等為基調嗎?為什 麽在聖皮埃爾島上出現了如此的寧靜、愉快與超脫?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盧梭在那個小島上可能出現過那樣一種詩意盎然的 心情,但更能讓人接受的一個事實是盧梭在寫作 《遐想錄》時,主要把現在 的那種心情移植到了當時的盧梭身上。他更為欣賞現在的他的那種超然物 外,於是,過去的他便成了這種超然物外的必然投影。 還有 “散步之十”。在恰好是盧梭與華倫夫人相識五十年之後的那個聖 枝柱節,盧梭開始了這段迴憶文字的寫作。那本來又該是一篇極美的文章的, 然而卻隻寫了一半便嘎然而止了。由於華倫夫人與盧梭那樣一種舉世罕見、 完美無缺的愛情,人們都願意想像正當盧梭動情地迴憶著這位傑出的女性 時,由於激動,便趴倒在書桌上與世長辭了。當然,這隻是想像,實際情況 並非如此。因為這篇唯一標有日期的“散步之十”是寫於1778年4月12日, 他的辭世卻是三個月之後的事情。是什麽原因中斷了盧梭的寫作呢?不得而 知。在這裏,盧梭為他的讀者們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謎。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就是這樣一部文學美文,而充溢於整個作 品中的那種獨特的美又是在其它作品中看不到的。自然,我們可以把這種美 的產生歸結到散文的形式、詩歌的語言交融起來的表達方式,或者是那種音 樂般的節奏上,但更主要的還是作者那種坦然、超脫的心態使自己進入到了 一個完全擺脫開功利關係的層麵上,隻在這種情況下,他才能對他以前和現 在的一切取一種審美觀照的態度,他才能更好地欣賞自己,享受人生。
----------------------- page 69-----------------------
二、體驗孤獨:走向澄明之境 在 “散步之五”中,緊接著那段迷人的描寫,盧梭發表了如下議論: 我在漫長歲月中曆盡滄桑,我發現具有最甜密享受和最強烈的快感的時 期,並非那些常引起迴憶或最使我感動的時期。那些一時的狂熱和心血來潮 的時刻,無論多麽熱烈,卻恰恰因為本身的熱烈程度而僅僅成了生命線上一 些稀稀落落的點。這些點為數太少、稍縱即逝,不能形成一種狀態。可我心 所懷念的幸福,斷乎不是由一些瞬息即逝的時刻,而是由一些平凡而持久的 狀態構成的。 由此看來,對一種“狀態”的尋找與癡迷,構成了盧梭一生的主要風景。 那麽孤獨呢?孤獨是不是一種狀態呢?是不是他所尋找和癡迷的那種狀 態呢? 孤獨肯定不是盧梭本人的一種選擇,然而孤獨卻又是他的一位忠實朋 友,它陪伴了盧梭一生。尤其是在晚年,盧梭幾乎被無邊無際的孤獨淹沒了。 那麽又是什麽造成了盧梭的孤獨呢?歸結起來大概主要是這樣兩個原 因:其一是他的性格,其二是他的離群索居。由於他那種性格和那種性格支 配下的行動,他不能見容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於是,離群索居成了他不得不 採取的一種選擇。然而,當他在這種生活中呆久了之後,他又對這種生活產 生了一種濃厚的興趣,他覺得這種狀態是十分令人愜意的,以至於後來人們 又逼得他不得不離群索居時,他們不但沒有將盧梭隔離起來從而使他變得可 憐兮兮,卻反而成全了盧梭的要求。——這是在 “散步之三”中盧梭透露給 我們的秘密。 離群索居,盧梭經曆了一個由被迫到喜歡的過程;顯而易見,作為離群 索居的產物——孤獨,盧梭也是從被迫到喜歡的。孤獨因而成了盧棱一開始 揮之不去到後來又求之不得的一種狀態。 那麽,盧梭為什麽會喜歡這樣一種狀態呢?我們常常喜歡用 “偉大的心 靈都是孤獨的心靈”這一固定句式來闡釋偉人之所以偉大的成因,卻並沒有 仔細尋找這二者結合到一起的連接點。對於眾多的人來說,孤獨是痛苦的, 是心靈所不能忍受的殘酷折磨,因為孤獨給他們帶來的是強烈的不自由;然 而,對於偉大的人物來說,孤獨卻是一種幸福的感覺,是心靈的狂歡節,因 為孤獨給他們帶來的是一種強烈的自由狀態。為什麽同樣的孤獨會在不同的 人那裏獲得一種截然相反的效果呢?關鍵就在於人們對自由的理解不同。更 多的人趨向於把自由理解為一種形骸的自由,而隻有很少的人才把自由理解 為一種心靈的自由。 盧梭就是屬於這少數人之列的。他不是一直想避開社交界的喧擾嗎?他 不是在上流社會中總有一種梭捆綁的感覺嗎?他的所有學說的核心不就是解 放心靈嗎?既然如此,他又有什麽理由拒絕一種別人強加於他卻又是他本人 努力尋找的生存方式呢?於是,就在孤獨向他頻頻招手的時候,他終於發現 了孤獨的妙處、孤獨的美感,他義無反顧地走向孤獨。 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裏,像盧梭這樣的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 離群索居與由此而誕生的孤獨是他唯一的選擇。而盧梭的難能可貴就在於他 不僅承受了孤獨,而且還充分地體驗和享受了這份孤獨。因此,孤獨狀態在 盧梭那裏又變成了一種寧靜的思考,變成了一種玲瓏剔透的結晶體。他的思 想在這種結晶體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