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57-----------------------
懺悔的背後是論辯和抗爭 對於眾多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知道盧梭這個名字和了解盧梭這個人,是 因為他的 《懺悔錄》。 《懺悔錄》是一部奇書,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不得不這麽說:《懺悔錄》 又是一部集真善美為一體的讓人思真、勸人向善、叫人愛美的真正的聖經, 這又是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會得出的共同結論。 因為 《懺悔錄》,法國文學開始了一次“自巴斯喀以來最大的革命”; 因為 《懺悔錄》,許多國家的文學作品有了一麵明亮的鏡子;也是因為《懺 悔錄》,後來的許多作家才找到了自己的創作姿態,以至於中國的著名作家 巴金老人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還寫出了一部同樣是講真話的書—— 《隨想 錄》。 《懺悔錄》是迷人的,同時它又是驚人的。我們為盧梭給我們奉獻出了 這樣一部偉大的傑出而感到驕傲,同時我們在這部偉大的傑出麵前又感到了 某種慌恐,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修飾起來的真實,而恰恰不敢麵對的是 這種赤裸裸的真實。 讓我們走進這片迷人而又驚人的風景中去吧。
----------------------- page 58-----------------------
一、把靈魂端出來 《懺悔錄》是一本自傳。一般來說,自傳往往寫於一個人的晚年,因為 隻有到那時他才能迴來過頭來完整地梳理和記載他自己的整個生活曆程和心 路曆程;一般來說,偉大的人物、傑出的人物才適合於寫自傳,因為這樣的 自傳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在盧梭五十歲的時候,就有人勸說盧梭寫一本自傳,勸說者是阿姆斯特 丹的出版商馬爾克·米謝爾·雷依,盧梭的許多著作都是由他負責出版的。 毫無疑問,盧梭已具備了寫自傳的上述兩個條件:第一,他已開始步入晚年; 第二,他通過自學和個人奮鬥成了法國的文化界的巨子,聲名赫赫、碩果累 累。而且,由於他出身平民,他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他的生活經曆充滿了 傳奇性和戲劇性,所以,他這樣的人物應該是寫自傳的最合宜的人選了。然 而,思來想去,盧梭還是拒絕了。他擔心他的自傳會牽涉到當時的許多人和 事,給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後來, 《愛彌兒》出版了,盧梭因此而遭到了 他一生中空前的大災難;而就在他流亡期間,一本題為 《公民們的感情》的 小冊子麵世了。在這本書中,盧梭被罵得一無是處,其中還特別提到了盧梭 遺棄了他的孩子們,因而盧梭是“一個夠不上盡自己最起碼的義務的壞蛋”。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本小冊子並非來自敵人的營壘,而是出自於他曾經崇拜 過、後來又與他產生了隔閡的伏爾泰之手。 盧梭就要被他的敵人和友人塗抹得漆黑一團了,就要成為一個十惡不赦 的千古罪人了。於是,盧梭迫切地感到了為自己的人品和學說辯護的必要; 於是,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噙著辛酸的淚水開始了 《懺悔錄》的寫作。 整個自傳都是他在逃亡的生活中斷斷續續地寫成的。在莫蒂亞和聖皮埃 爾島時,他僅僅寫了第一章,逃到英國的烏敦後,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 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則是完成於迴到法國之後的特利堡,時間是 1767年。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懺悔錄》的第一部。經過兩年的中斷之後, 他又開始了第七章第第十二章、也就是 《懺悔錄》第二部的寫作,最後峻工 日期是1770年11月。盧梭辭世後,他的 《懺悔錄》才開始問世了。第一部 發表於1781年,第二部發表於 1788年。 既然這部書是產生於一個那樣的背景之上,所以,這部書名曰“懺悔”, 實際上卻是論辯與抗爭。隻要我們一讀了這本書一開頭的那幾段話,我們也 就明白了盧梭當時的心情和他所做的工作的意義所在了。 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的工作。我要把 一個人的真實麵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麵前。這個人就是我。 隻有我是這樣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了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 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於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 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 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隻有讀了我這本書以後才能評定。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麽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 審判者麵前,果敢地大聲說: “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 的,我那時就是那樣的人。不論善和惡,我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我既沒 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什麽好事;……當時我是什麽樣的人,我就寫 成什麽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 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
----------------------- page 59-----------------------
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 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 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麵,同樣真誠地披露 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 ‘我比這個人好!’” 從這幾段咄咄逼人的開場白中,我們起碼可以發現這麽幾方麵的問題, 這是我們開啟這本奇書的鑰匙:第一,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極端悲憤又極端壓 抑的。這是一個絕望者的吶喊,唯其如此,才能一泄心中之憤;第二,這本 書的基調就是論辯與抗爭;為自己的人品和學說辯護,與不公正的世道和命 運抗爭;第三,正如巴金老人所言,這是一本講真話的書,全書將因此充滿 一種赤裸裸的坦誠。在這種驚天動地的行為麵前,盧梭的同類們將感到汗顏 和無地自容;第四,盧梭宣稱自己是自然之子,全書將要展現的是一個純潔 的自然人在進入文明的社會之後心靈所受到的汙染和它的不甘沉淪。 所以,全書一開始,盧梭就以一個平民的自信敘述了自己的家庭、雙親、 親戚、鄰居、友人以及他那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那是 一個怎樣的時代啊,到處是親情、友情、戀情,到處是溫暖、慈祥、關懷, 到處是善良、美德、純真。生活是貧寒的,然而生活的顏色卻是濃濃的暖色 調;生命是翠綠的,世界的萬物奏響是歡快美妙的青春節拍。在這樣一個世 界裏,人是健康的、完美的,他簡直就是自然的精氣、上帝的靈光共同鑄造 出來的一件藝術品。 然而,就是這樣一件藝術品卻被拋擲進了社會。世俗的濁流雖然沒有摧 毀它,卻畢竟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斑汙跡。於是,在 《懺悔錄》中,盧梭絲 毫沒有隱瞞自己的種種不良行為,他坦誠地交待了他偷過別人的東西、撒過 謊、行為騙、調戲過婦女、有過暴露癖,他懶惰,他有時像一個卑鄙小人, 有時又像一個市井無賴。然而,這與其說是懺悔,倒不如說是控訴。為什麽 一個天性善良的人後來在某些時候,某種情況下會變得那麽下作、下流,會 幹出那樣一些缺德的事呢?盧梭現身說法,想起了自己當學徒的一些往事。 盧梭染上偷竊的毛病並不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而是受到了別人的引誘。 當這種行為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之後,偷竊者原來的恐懼之心、羞恥之心也 就披一種心安理得取代了,甚至他還能總結出一套 “偷竊理論”。盧梭偷竊 失手之後,常常遭人毒打,後來,他覺提挨打正是抵銷他偷竊罪行的一種方 式,而他則有了繼續偷竊的權利了: “我心裏想,既然按小偷來治我,我就 等於認可我作小偷。我發現,偷東西與挨揍是相輔而行的事情,因而構成了 一種交易,作為交易的一方,我隻要履行我承擔的義務就行了,至於對方的 義務,那就讓我師傅費心去履行吧。”——自然,這並不是盧梭為自己的偷 竊行為所進行的辯解;他要說的主要意思是, “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 是由於他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以後,當他的誤入歧途已經變 成了一種習慣時,他的人性之善的火花也就熄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惡的 滋生和泛濫。而人在惡中不以為惡,就是對善的麻木和對惡的認可;惡橫行 霸道,善便羞於見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不 正常的正常了,正常的反而又不正常了。 盧梭的這段經曆就是自然的人被文明的社會蹂躪之後扭曲變形的一個有 力的證據。因此,盧梭反覆說:“我生來就和別人不同,隻是年紀越來越大, 我才漸漸成了一個普通人。”又說: “為什麽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 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侯,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
</br>
懺悔的背後是論辯和抗爭 對於眾多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知道盧梭這個名字和了解盧梭這個人,是 因為他的 《懺悔錄》。 《懺悔錄》是一部奇書,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不得不這麽說:《懺悔錄》 又是一部集真善美為一體的讓人思真、勸人向善、叫人愛美的真正的聖經, 這又是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會得出的共同結論。 因為 《懺悔錄》,法國文學開始了一次“自巴斯喀以來最大的革命”; 因為 《懺悔錄》,許多國家的文學作品有了一麵明亮的鏡子;也是因為《懺 悔錄》,後來的許多作家才找到了自己的創作姿態,以至於中國的著名作家 巴金老人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還寫出了一部同樣是講真話的書—— 《隨想 錄》。 《懺悔錄》是迷人的,同時它又是驚人的。我們為盧梭給我們奉獻出了 這樣一部偉大的傑出而感到驕傲,同時我們在這部偉大的傑出麵前又感到了 某種慌恐,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修飾起來的真實,而恰恰不敢麵對的是 這種赤裸裸的真實。 讓我們走進這片迷人而又驚人的風景中去吧。
----------------------- page 58-----------------------
一、把靈魂端出來 《懺悔錄》是一本自傳。一般來說,自傳往往寫於一個人的晚年,因為 隻有到那時他才能迴來過頭來完整地梳理和記載他自己的整個生活曆程和心 路曆程;一般來說,偉大的人物、傑出的人物才適合於寫自傳,因為這樣的 自傳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在盧梭五十歲的時候,就有人勸說盧梭寫一本自傳,勸說者是阿姆斯特 丹的出版商馬爾克·米謝爾·雷依,盧梭的許多著作都是由他負責出版的。 毫無疑問,盧梭已具備了寫自傳的上述兩個條件:第一,他已開始步入晚年; 第二,他通過自學和個人奮鬥成了法國的文化界的巨子,聲名赫赫、碩果累 累。而且,由於他出身平民,他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他的生活經曆充滿了 傳奇性和戲劇性,所以,他這樣的人物應該是寫自傳的最合宜的人選了。然 而,思來想去,盧梭還是拒絕了。他擔心他的自傳會牽涉到當時的許多人和 事,給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後來, 《愛彌兒》出版了,盧梭因此而遭到了 他一生中空前的大災難;而就在他流亡期間,一本題為 《公民們的感情》的 小冊子麵世了。在這本書中,盧梭被罵得一無是處,其中還特別提到了盧梭 遺棄了他的孩子們,因而盧梭是“一個夠不上盡自己最起碼的義務的壞蛋”。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本小冊子並非來自敵人的營壘,而是出自於他曾經崇拜 過、後來又與他產生了隔閡的伏爾泰之手。 盧梭就要被他的敵人和友人塗抹得漆黑一團了,就要成為一個十惡不赦 的千古罪人了。於是,盧梭迫切地感到了為自己的人品和學說辯護的必要; 於是,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噙著辛酸的淚水開始了 《懺悔錄》的寫作。 整個自傳都是他在逃亡的生活中斷斷續續地寫成的。在莫蒂亞和聖皮埃 爾島時,他僅僅寫了第一章,逃到英國的烏敦後,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 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則是完成於迴到法國之後的特利堡,時間是 1767年。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懺悔錄》的第一部。經過兩年的中斷之後, 他又開始了第七章第第十二章、也就是 《懺悔錄》第二部的寫作,最後峻工 日期是1770年11月。盧梭辭世後,他的 《懺悔錄》才開始問世了。第一部 發表於1781年,第二部發表於 1788年。 既然這部書是產生於一個那樣的背景之上,所以,這部書名曰“懺悔”, 實際上卻是論辯與抗爭。隻要我們一讀了這本書一開頭的那幾段話,我們也 就明白了盧梭當時的心情和他所做的工作的意義所在了。 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的工作。我要把 一個人的真實麵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麵前。這個人就是我。 隻有我是這樣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了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 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於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 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 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隻有讀了我這本書以後才能評定。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麽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 審判者麵前,果敢地大聲說: “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 的,我那時就是那樣的人。不論善和惡,我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我既沒 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什麽好事;……當時我是什麽樣的人,我就寫 成什麽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 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
----------------------- page 59-----------------------
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 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 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麵,同樣真誠地披露 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 ‘我比這個人好!’” 從這幾段咄咄逼人的開場白中,我們起碼可以發現這麽幾方麵的問題, 這是我們開啟這本奇書的鑰匙:第一,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極端悲憤又極端壓 抑的。這是一個絕望者的吶喊,唯其如此,才能一泄心中之憤;第二,這本 書的基調就是論辯與抗爭;為自己的人品和學說辯護,與不公正的世道和命 運抗爭;第三,正如巴金老人所言,這是一本講真話的書,全書將因此充滿 一種赤裸裸的坦誠。在這種驚天動地的行為麵前,盧梭的同類們將感到汗顏 和無地自容;第四,盧梭宣稱自己是自然之子,全書將要展現的是一個純潔 的自然人在進入文明的社會之後心靈所受到的汙染和它的不甘沉淪。 所以,全書一開始,盧梭就以一個平民的自信敘述了自己的家庭、雙親、 親戚、鄰居、友人以及他那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那是 一個怎樣的時代啊,到處是親情、友情、戀情,到處是溫暖、慈祥、關懷, 到處是善良、美德、純真。生活是貧寒的,然而生活的顏色卻是濃濃的暖色 調;生命是翠綠的,世界的萬物奏響是歡快美妙的青春節拍。在這樣一個世 界裏,人是健康的、完美的,他簡直就是自然的精氣、上帝的靈光共同鑄造 出來的一件藝術品。 然而,就是這樣一件藝術品卻被拋擲進了社會。世俗的濁流雖然沒有摧 毀它,卻畢竟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斑汙跡。於是,在 《懺悔錄》中,盧梭絲 毫沒有隱瞞自己的種種不良行為,他坦誠地交待了他偷過別人的東西、撒過 謊、行為騙、調戲過婦女、有過暴露癖,他懶惰,他有時像一個卑鄙小人, 有時又像一個市井無賴。然而,這與其說是懺悔,倒不如說是控訴。為什麽 一個天性善良的人後來在某些時候,某種情況下會變得那麽下作、下流,會 幹出那樣一些缺德的事呢?盧梭現身說法,想起了自己當學徒的一些往事。 盧梭染上偷竊的毛病並不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而是受到了別人的引誘。 當這種行為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之後,偷竊者原來的恐懼之心、羞恥之心也 就披一種心安理得取代了,甚至他還能總結出一套 “偷竊理論”。盧梭偷竊 失手之後,常常遭人毒打,後來,他覺提挨打正是抵銷他偷竊罪行的一種方 式,而他則有了繼續偷竊的權利了: “我心裏想,既然按小偷來治我,我就 等於認可我作小偷。我發現,偷東西與挨揍是相輔而行的事情,因而構成了 一種交易,作為交易的一方,我隻要履行我承擔的義務就行了,至於對方的 義務,那就讓我師傅費心去履行吧。”——自然,這並不是盧梭為自己的偷 竊行為所進行的辯解;他要說的主要意思是, “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 是由於他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以後,當他的誤入歧途已經變 成了一種習慣時,他的人性之善的火花也就熄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惡的 滋生和泛濫。而人在惡中不以為惡,就是對善的麻木和對惡的認可;惡橫行 霸道,善便羞於見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不 正常的正常了,正常的反而又不正常了。 盧梭的這段經曆就是自然的人被文明的社會蹂躪之後扭曲變形的一個有 力的證據。因此,盧梭反覆說:“我生來就和別人不同,隻是年紀越來越大, 我才漸漸成了一個普通人。”又說: “為什麽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 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侯,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