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52-----------------------
乏活力的情景交融。 在法國文學中,是盧梭首次使他筆下的男女主人公走出了戶外,走進了 真正的大自然中。為了避免繁瑣,現在,就讓我們看著著名文學史家勃蘭兌 斯是怎樣描繪盧梭筆下的取景地吧。 盧梭的雕像今天聳立在日內瓦湖南端狹長部分的一個小島上。這是世界 上最可愛的地方之一。從這個小島上過去,再過一道橋,就可以看到羅納河 激起白色的泡沫奔騰湍急地從湖裏流出去。再往前走幾步,可以看到它白色 的急流和阿爾夫河灰色的雪水匯合在一起,兩條河並排地流著,各自保持著 自己的顏色。在遠處,在兩座高大的山嶺之間,可以看到頂上覆蓋著白雪的 勃朗峰。傍晚時候,當這兩座山嶺的色彩暗下來時,勃朗峰的積雪皚皚,就 像白色的玫瑰。大自然仿佛把一切形成對比的東西都集中在這裏。即使在最 暖和的季節,當你走近這灰色的泡沫四濺的山間急流時,空氣會變得冰一樣 地涼。隻要再走一小段路,在一個避風的角落,你會感到夏天那樣熱,再往 前幾步,你可能碰到嚴酷的秋天,迎麵吹來刺骨的寒風。人們很難想像這裏 空氣清涼的程度和風的強度。隻有太陽和夜空閃爍的星星使人想到這是南 方。這裏的星星不像北方那樣,亮晶晶地嵌在遙遠的天上,而像是鬆鬆地懸 在空中似的;而空氣吸起來使人感到是一種濃鬱的有份量的東西。 由湖上坐船到維衛,在這個市鎮後麵的阿爾卑斯山麓是一片片樹林和南 國的葡萄園。在湖的那一邊,矗立著藍色的巍峨陡峭的懸岩,陽光照射在山 腰上,形成明暗相間的圖樣。那兒的水也不像日內瓦湖水那樣靛藍。在晴朗 的夏天船行在湖上時,湖水燦燦發光,就象嵌著金錢的藍緞子。這兒簡直是 一個仙境,一個夢境,高大的群山在天藍的湖水上投下暗藍的影子,明艷的 太陽給天空抹上了富麗的色彩。船再往前行就到了蒙特裏厄,這裏西龍石堡 一直伸延到湖裏,這是一所監獄,中世紀暴虐的統治者曾在這裏設置了種種 殘酷的刑具。這個發生了種種野蠻恐怖行為的地方卻位於如此秀麗迷人的景 色之中。這裏湖麵更加寬闊,風景不那麽獨特,氣候比維衛更有南方特點。 天空、阿爾卑斯山和湖水融成一片神秘的藍色。從蒙特裏厄向克拉蘭走去, 可以在栗樹林停一停,這地方現在仍叫作 “朱麗林”。這裏是一塊高地,從 這裏可以看到蒙特裏厄隱蔽在湖灣裏。你隻要向四周望一望,就可以理解為 什麽對自然的熱愛從這裏一直傳遍整個歐洲。這裏是盧梭的家鄉,是他 《新 愛洛綺絲》的取景之處。 我們知道,盧梭一生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他心靈唯一的真正的故鄉。 而在盧梭的眼中,大自然並不是由一堆無知無覺的物件拚湊而成的死的世 界,而是真正洋溢著生機和活力的所在。白雲的遊動、湖水的波瀾、樹林的 低語、蟲鳥的鳴叫,構成了一個豐富、完整、和諧的空間。而由於它們遠離 塵世的喧囂,擺脫了文明的汙染,所以,它們的所有行為都是服從著自己心 靈的意願的,它們是一群鮮活、自然、蓬勃、純潔、善良的生命,它們因此 也就成了盧梭最理想的精神寄託之所。而大自然似乎也就是因為有了盧梭才 呈現出了它的全部魅力。 “別去談論別人,還是談談大自然吧”,這是盧梭晚年經常和他的朋友 說的一句話。在這裏,盧梭仿佛在說,人與自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人已被 文明糟蹋得一無是處了,隻有在自然那裏才能找到一個純淨的空間。而能夠 與這種純淨的空間融為一體的隻能是自然人。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理論的前提,盧梭才在 《新愛洛綺絲》中把他的男女
----------------------- page 53-----------------------
主人公放到那麽大的一個空間裏,讓壯美與柔美與他們作伴,讓高山與湖水 為他們傳情。隻有在這裏,他們才能放飛自己的感情,而這樣的感情也隻有 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有堅實的依託。自然的人,自然的物,自然的感情就這樣 和諧共處,組成了一個完美、純淨的世界。 因此,這是一種真正的情景交融。隻有在盧梭那裏,隻有在一個崇尚自 然、理解自然、委身於自然的自然人那裏,這種真正的情景交融才會出現。 當我們現在愈來愈生活在一個被文明 (當然不是盧梭意義上的文明)所組裝 起來的空間中的時候,當我們愈來愈習慣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生活了的時 候,當我們的感情愈來愈被冰冷的理性打磨得那麽精緻那麽纖細的時候,迴 憶一下盧梭,我們不是也能獲得一些遙遠而溫馨的記憶,領略一下純樸和粗 獷的涵義,修補一下我們那將要枯萎了的生命嗎?
----------------------- page 54-----------------------
三、把兒童當成兒童 1762年,盧梭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哲理小說《愛彌兒》,它的副標題是《論 教育》。此書一出版,立刻遭到焚毀的厄運,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許多 國家;也就是因為這本書,盧梭被罵作是 “無神論者”、“上帝的敵人”而 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那麽,為什麽這本書就那麽讓封建統治者和教會膽戰心驚呢?而且盧梭 本人也是信奉宗教的,他始終承認上帝的存在,為什麽他又被說成是上帝的 敵人呢?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能在 《愛彌兒》中找到答案。啟蒙思想家梅葉曾經 說過:政府和教會是朋比為奸危害人民的匪徒。這種說法是千真萬確的。所 以,當時擺在啟蒙思想家麵前的任務主要隻有兩個,其一是砸爛君權,其二 是搗毀神權。如果說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 的鋒芒是直接指向了君權,那麽《愛彌兒》卻是直接指向了神權——因為《愛 彌兒》中討論是教育問題,而教育從來就是教會的世襲領地。這樣看來,盧 梭的 《愛彌兒》是真正擊中了教會和政府的要害,所以他們恐慌了。 《愛彌兒》第四卷的題目是 《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在這一卷裏,盧 梭通過牧師之口闡述了自己的宗教觀、上帝觀。 在 《懺悔錄》中,盧梭坦白地說他從來沒有離開宗教,但他又是“常常 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宗教”的。從 《愛彌兒》第四卷裏,我們看到了他所理 解的上帝。實際上,盧梭心目中的上帝是不同於基督教的那個上帝的。他反 對把上帝說成是人格化的神靈,但是他認為要迴答上帝究竟是怎樣的,又超 出了人的理智能力:“他是否創造了物質、身體、靈魂和世界,我可不知道。 創造的觀念在我是模糊的,是我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他認為隻能通過認 識自然的秩序,去推想上帝是君臨宇宙的最高絕對存在。他聲稱,我把所有 一切的書都合起來,隻有一本書是打開在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書。 正是在這部宏偉著作中我學會了怎樣崇奉它的作者。所以,他明確指出,他 所贊同和闡述的, “就是以自然宗教為限”。 由此看來,自然就是他心中的上帝,因此,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麽在《新 愛洛綺絲》中盧梭對大自然的風光進行了那樣動情的描繪,為什麽在 《薩瓦 牧師的信仰自由》中又繼續讚美了莊嚴燦爛和自然景色。大自然,是貫穿在 盧梭作品中的一個永恆主題。與此相對應,當他對自己的自然宗教進行了熱 情洋溢的肯定之後,又把矛頭指向了基督教的上帝, “這種宗教的神是最不 公正的,是最殘忍的暴君”,而基督教義的最不公正之處,就在於它的違背 自然。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清楚了 《愛彌兒》與它的主人遭遇厄運的原因 了。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 《愛彌兒》。 《愛彌兒》與其說是一部長篇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長篇論著。作為小 說,它的故事是簡單的,甚至簡直就可以說沒有故事。全書共分五卷,前四 卷敘述愛彌兒從初生到成年的四個時期的年齡特徵、成長過程和對他應進行 的教育,末卷敘述了對愛彌兒未來的妻子蘇菲的教育。最後愛彌兒與蘇菲在 一個荒島上結婚,組成了家庭。 很顯然,這部小說的重點是在論教育上的。全書貫穿著兩條鮮明的線索:
</br>
乏活力的情景交融。 在法國文學中,是盧梭首次使他筆下的男女主人公走出了戶外,走進了 真正的大自然中。為了避免繁瑣,現在,就讓我們看著著名文學史家勃蘭兌 斯是怎樣描繪盧梭筆下的取景地吧。 盧梭的雕像今天聳立在日內瓦湖南端狹長部分的一個小島上。這是世界 上最可愛的地方之一。從這個小島上過去,再過一道橋,就可以看到羅納河 激起白色的泡沫奔騰湍急地從湖裏流出去。再往前走幾步,可以看到它白色 的急流和阿爾夫河灰色的雪水匯合在一起,兩條河並排地流著,各自保持著 自己的顏色。在遠處,在兩座高大的山嶺之間,可以看到頂上覆蓋著白雪的 勃朗峰。傍晚時候,當這兩座山嶺的色彩暗下來時,勃朗峰的積雪皚皚,就 像白色的玫瑰。大自然仿佛把一切形成對比的東西都集中在這裏。即使在最 暖和的季節,當你走近這灰色的泡沫四濺的山間急流時,空氣會變得冰一樣 地涼。隻要再走一小段路,在一個避風的角落,你會感到夏天那樣熱,再往 前幾步,你可能碰到嚴酷的秋天,迎麵吹來刺骨的寒風。人們很難想像這裏 空氣清涼的程度和風的強度。隻有太陽和夜空閃爍的星星使人想到這是南 方。這裏的星星不像北方那樣,亮晶晶地嵌在遙遠的天上,而像是鬆鬆地懸 在空中似的;而空氣吸起來使人感到是一種濃鬱的有份量的東西。 由湖上坐船到維衛,在這個市鎮後麵的阿爾卑斯山麓是一片片樹林和南 國的葡萄園。在湖的那一邊,矗立著藍色的巍峨陡峭的懸岩,陽光照射在山 腰上,形成明暗相間的圖樣。那兒的水也不像日內瓦湖水那樣靛藍。在晴朗 的夏天船行在湖上時,湖水燦燦發光,就象嵌著金錢的藍緞子。這兒簡直是 一個仙境,一個夢境,高大的群山在天藍的湖水上投下暗藍的影子,明艷的 太陽給天空抹上了富麗的色彩。船再往前行就到了蒙特裏厄,這裏西龍石堡 一直伸延到湖裏,這是一所監獄,中世紀暴虐的統治者曾在這裏設置了種種 殘酷的刑具。這個發生了種種野蠻恐怖行為的地方卻位於如此秀麗迷人的景 色之中。這裏湖麵更加寬闊,風景不那麽獨特,氣候比維衛更有南方特點。 天空、阿爾卑斯山和湖水融成一片神秘的藍色。從蒙特裏厄向克拉蘭走去, 可以在栗樹林停一停,這地方現在仍叫作 “朱麗林”。這裏是一塊高地,從 這裏可以看到蒙特裏厄隱蔽在湖灣裏。你隻要向四周望一望,就可以理解為 什麽對自然的熱愛從這裏一直傳遍整個歐洲。這裏是盧梭的家鄉,是他 《新 愛洛綺絲》的取景之處。 我們知道,盧梭一生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他心靈唯一的真正的故鄉。 而在盧梭的眼中,大自然並不是由一堆無知無覺的物件拚湊而成的死的世 界,而是真正洋溢著生機和活力的所在。白雲的遊動、湖水的波瀾、樹林的 低語、蟲鳥的鳴叫,構成了一個豐富、完整、和諧的空間。而由於它們遠離 塵世的喧囂,擺脫了文明的汙染,所以,它們的所有行為都是服從著自己心 靈的意願的,它們是一群鮮活、自然、蓬勃、純潔、善良的生命,它們因此 也就成了盧梭最理想的精神寄託之所。而大自然似乎也就是因為有了盧梭才 呈現出了它的全部魅力。 “別去談論別人,還是談談大自然吧”,這是盧梭晚年經常和他的朋友 說的一句話。在這裏,盧梭仿佛在說,人與自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人已被 文明糟蹋得一無是處了,隻有在自然那裏才能找到一個純淨的空間。而能夠 與這種純淨的空間融為一體的隻能是自然人。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理論的前提,盧梭才在 《新愛洛綺絲》中把他的男女
----------------------- page 53-----------------------
主人公放到那麽大的一個空間裏,讓壯美與柔美與他們作伴,讓高山與湖水 為他們傳情。隻有在這裏,他們才能放飛自己的感情,而這樣的感情也隻有 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有堅實的依託。自然的人,自然的物,自然的感情就這樣 和諧共處,組成了一個完美、純淨的世界。 因此,這是一種真正的情景交融。隻有在盧梭那裏,隻有在一個崇尚自 然、理解自然、委身於自然的自然人那裏,這種真正的情景交融才會出現。 當我們現在愈來愈生活在一個被文明 (當然不是盧梭意義上的文明)所組裝 起來的空間中的時候,當我們愈來愈習慣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生活了的時 候,當我們的感情愈來愈被冰冷的理性打磨得那麽精緻那麽纖細的時候,迴 憶一下盧梭,我們不是也能獲得一些遙遠而溫馨的記憶,領略一下純樸和粗 獷的涵義,修補一下我們那將要枯萎了的生命嗎?
----------------------- page 54-----------------------
三、把兒童當成兒童 1762年,盧梭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哲理小說《愛彌兒》,它的副標題是《論 教育》。此書一出版,立刻遭到焚毀的厄運,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許多 國家;也就是因為這本書,盧梭被罵作是 “無神論者”、“上帝的敵人”而 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那麽,為什麽這本書就那麽讓封建統治者和教會膽戰心驚呢?而且盧梭 本人也是信奉宗教的,他始終承認上帝的存在,為什麽他又被說成是上帝的 敵人呢?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能在 《愛彌兒》中找到答案。啟蒙思想家梅葉曾經 說過:政府和教會是朋比為奸危害人民的匪徒。這種說法是千真萬確的。所 以,當時擺在啟蒙思想家麵前的任務主要隻有兩個,其一是砸爛君權,其二 是搗毀神權。如果說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 的鋒芒是直接指向了君權,那麽《愛彌兒》卻是直接指向了神權——因為《愛 彌兒》中討論是教育問題,而教育從來就是教會的世襲領地。這樣看來,盧 梭的 《愛彌兒》是真正擊中了教會和政府的要害,所以他們恐慌了。 《愛彌兒》第四卷的題目是 《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在這一卷裏,盧 梭通過牧師之口闡述了自己的宗教觀、上帝觀。 在 《懺悔錄》中,盧梭坦白地說他從來沒有離開宗教,但他又是“常常 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宗教”的。從 《愛彌兒》第四卷裏,我們看到了他所理 解的上帝。實際上,盧梭心目中的上帝是不同於基督教的那個上帝的。他反 對把上帝說成是人格化的神靈,但是他認為要迴答上帝究竟是怎樣的,又超 出了人的理智能力:“他是否創造了物質、身體、靈魂和世界,我可不知道。 創造的觀念在我是模糊的,是我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他認為隻能通過認 識自然的秩序,去推想上帝是君臨宇宙的最高絕對存在。他聲稱,我把所有 一切的書都合起來,隻有一本書是打開在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書。 正是在這部宏偉著作中我學會了怎樣崇奉它的作者。所以,他明確指出,他 所贊同和闡述的, “就是以自然宗教為限”。 由此看來,自然就是他心中的上帝,因此,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麽在《新 愛洛綺絲》中盧梭對大自然的風光進行了那樣動情的描繪,為什麽在 《薩瓦 牧師的信仰自由》中又繼續讚美了莊嚴燦爛和自然景色。大自然,是貫穿在 盧梭作品中的一個永恆主題。與此相對應,當他對自己的自然宗教進行了熱 情洋溢的肯定之後,又把矛頭指向了基督教的上帝, “這種宗教的神是最不 公正的,是最殘忍的暴君”,而基督教義的最不公正之處,就在於它的違背 自然。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清楚了 《愛彌兒》與它的主人遭遇厄運的原因 了。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 《愛彌兒》。 《愛彌兒》與其說是一部長篇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長篇論著。作為小 說,它的故事是簡單的,甚至簡直就可以說沒有故事。全書共分五卷,前四 卷敘述愛彌兒從初生到成年的四個時期的年齡特徵、成長過程和對他應進行 的教育,末卷敘述了對愛彌兒未來的妻子蘇菲的教育。最後愛彌兒與蘇菲在 一個荒島上結婚,組成了家庭。 很顯然,這部小說的重點是在論教育上的。全書貫穿著兩條鮮明的線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