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34-----------------------
用這些人的沉默,更加肆無忌憚地製造罪惡。所以,法國大革命時代,革命 者對伏爾泰的主張往往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它太溫情脈脈、溫文爾雅了。 不過,無論怎麽說, “種我們的園地要緊”所瀰漫的那種務實精神畢竟 在那個汙濁的世界裏開闢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空間。 接下來,我們就該結合伏爾泰的 《老實人》談談他的諷刺藝術了。 在概括伏爾泰哲理小說所使用的手法時,我們都喜歡用這樣的術語:諷 刺、誇張、變形、漫畫化、影射、揶揄、滑稽、嘲笑等等,所有這些方麵可 以說是緊密聯繫,甚至是互為因果的。可以說嘲笑首先表明的是作者的一種 姿態,中間通過諷刺、誇張、影射、漫畫化等等手法,最終達到了滑稽的效 果。而嘲笑既可以當作作者最初的動因,又可以作為最終完成的目的。更多 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因素是相互補充、提攜共同完成作者的任務的。 那麽諷刺的對象又是什麽呢?毫無疑問,應該是醜,是那些無價值的東 西,是表麵上看來非常偉大、嚴肅、莊重,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合理 性的東西。這些東西表麵上看去結實、健壯、強大,實際上非常脆弱、渺小; 仿佛人人都已司空見慣,但是早已埋藏了可笑的基因;一旦被人點破,人們 先則驚愕,後則捧腹,而這些東西則在笑聲中解體了,粉碎了。 正是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魯迅說: “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 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我們既然嘲笑了醜, 就比它高明。譬如我嘲笑了一個蠢材,總覺得我能了解他的愚行,而且了解 他應該怎樣才不至於做蠢材——因此同時我覺得自己比他高明多了。” 而在伏爾泰的眼裏,當時的統治者、僧侶、達官顯宦就是一個個蠢材, 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愚行、敗行。伏爾泰以他的特有方式嘲笑了醜和惡,他 是高明的。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伏爾泰有時採用一種整體的誇張,有時又採用一種 局部的變形;有時是有意地一本正經地描寫,故作嚴肅,有時又是無意地信 手拈來,仿佛是漫不經心。總之,在他所描寫的對象中,我們都能看到一種 實際的強作鎮靜和表麵的不成體統,那種不合理、可鄙、可惡和可笑就蘊含 在了這樣一種矛盾之中。 理論的闡釋難免枯燥,還是讓我們看看伏爾泰是怎樣利用他的諷刺之劍 的吧。 在 《老實人》中,作者對主人公的遭遇有這樣一段描寫: 一日,正是美好的春天,他想出去遛遛,便信步前行,滿以為隨心所欲 的調動兩腿,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權利。還沒有走上七八裏,四個身長六尺的 英雄追上來把他捆起,送進地牢。他們按照法律規定,問他喜歡哪一樣:是 讓全團兄弟鞭上三十六道呢,還是腦袋裏同時送進十二顆子彈?他聲明意誌 是自由的,他兩樣都不想要;隻是枉費唇舌,非挑一樣不可。他隻能利用上 帝的恩賜,利用所謂自由,決意挨受三十六道鞭子。他挨了兩道。團裏共有 兩千人,兩道就是四千鞭子。從頸窩到屁股,他的肌肉與神經統統露在外麵 了。第三道正要開始,老實人忍受不住,要求額外開恩,幹脆砍掉他的腦袋。 他們答應了。用布蒙住了他的眼睛,教他跪下。恰好保加利亞國王在旁走過, 問了犯人的罪狀;國王英明無比,聽了老實人的情形,知道他是個青年玄學 家,世事一竅不通,便把他赦免了;這寬大的德政,將來準會得到每份報紙 每個世紀的頌揚……
----------------------- page 35-----------------------
在這段文字裏,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有譏諷、有變形。真正是嘻笑怒 罵,皆成文章。 在 《老實人》中,關於邦葛羅斯髒病“家譜”的那段敘述,把貴族階級 中一片淫亂醜惡的關係揭露得淋漓盡致,而使用的手法則主要是誇張。邦葛 羅斯說: 噢,親愛的老實人!咱們莊嚴的男爵夫人有個俊俏的侍女,叫做巴該德, 你不是認識嗎?我在她懷中嚐到的樂趣,賽過登天一般;樂趣產生的苦難卻 象墮入地獄一樣,使我混身上下受著毒刑。巴該德也害著這個病,說不定已 經死了。巴該德的那件禮物,是一個芳濟會神甫送的;他非常博學,把源流 考證出來了:他的病是得之於一個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於一個騎兵 上尉,騎兵上尉得之於一個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於一個侍從,侍從得之 於一個耶穌會神甫,耶穌會神甫當修士的時候,直接得之於哥侖布的一個同 伴。至於我,我不會再傳給別人了,我眼看就要送命的了。 在 《天真漢》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精采片斷。天真漢的叔父四處 求援想把天真漢從獄中救出來,卻是在巴黎到處碰壁: 院長求見拉·希士神甫,拉·希士神甫正在招待杜·德隆小姐,對院長 們一概不見。他到總教門上,總主教正和美麗的特·來提幾埃商量教會的公 事。他趕到摩城主教的鄉村別墅,這主教正和特·莫翁小姐審閱琪雄太太的 神秘之愛。 在這種微妙的諷刺中,出乎意外地揭發了人們平素所虔信和尊敬的事物 的可笑方麵。讀者們哄然大笑了,而諷刺的對象卻隻能一邊勃然大怒又一邊 無可奈何。 上麵所列舉的精采例子,在伏爾泰的哲理小說中屢見不鮮。 諷刺藝術對小說語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任何語言上的死板、呆滯、 僵化都會影響嘲笑的效果。而伏爾泰在這方麵又堪稱是一個語言大師。他繼 承了拉伯雷的傳統,注意從民間搜集材料。從整體上看,他出色地運用了伊 索式的諷刺與影射,而句中又常常夾著譏諷和隱喻、幽雅的雙關語,或者是 殷勤的讚美,或者是剛剛從巴黎街頭出現的新詞彙。這些句子戲謔、機智、 幽默,像智慧的火花,照亮了整篇小說。所以,別林斯基稱伏爾泰為 “世界 第一個聰明人和詼諧者”是絕非偶然的,而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在 《伏爾泰傳》則說:“因伏爾泰之功,法語才得以在十八世紀中風靡全歐, 才成為語言的光榮。” 那麽,當赫爾岑說出那句 “伏爾泰的笑比盧梭的哭更有破壞力”的名言 時,這又是什麽意思呢?伏爾泰的前輩,十七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喜劇大師 莫裏哀說過這麽幾句非常老實又非常老道的話,正好可以為我們的伏爾泰作 一個旁註: “一本正經的教訓,即使最尖銳,往往不及諷刺有力量;規勸大 多數人,沒有比描畫他們的過失更見效的了。惡習變成了人人的笑柄,對惡 習就是重大的致命的打擊。責備兩句,人容易受下去;可是人受不了揶揄。 人寧做惡人,也不要做滑稽人。” 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伏爾泰的笑既是對醜的一種否定,又是 對社會的一種製裁。在伏爾泰的笑聲中,被笑的人和事實際上收到的是一張 死亡通知書。
----------------------- page 36-----------------------
盧梭:激進的戰士憂鬱的心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舞台上,盧梭所有的一切都是最驚世駭俗的:他 的生活、他的為人、他的思想、他的學說、他的文章…… 他一生都在戰鬥。這場戰鬥既壯懷激烈,又孤獨悲涼。由於他的勇猛, 他與他的敵人貼身肉博;由於他的激進,他甚至失去了援軍。這是一場不折 不扣的孤軍奮戰。 然而,他一生又總是鬱鬱寡歡。他貧窮、他多病,他經受了太多的人生 苦難,他目睹了太多的人間罪惡;他的敵人在暗算他,他的朋友在誤解他, 他被疾病折磨,他被流言包圍…… 這就是他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的成因呢? 隻是,無論在多麽惡劣的環境裏,他都沒有屈服、沒有妥協,他保持了 他的孤傲、高貴和偉大,並且親自點燃了他的孤傲、高貴和偉大,讓這片純 淨、明亮、正義的烈火燃燒在了後來的世紀的天空中。
</br>
用這些人的沉默,更加肆無忌憚地製造罪惡。所以,法國大革命時代,革命 者對伏爾泰的主張往往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它太溫情脈脈、溫文爾雅了。 不過,無論怎麽說, “種我們的園地要緊”所瀰漫的那種務實精神畢竟 在那個汙濁的世界裏開闢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空間。 接下來,我們就該結合伏爾泰的 《老實人》談談他的諷刺藝術了。 在概括伏爾泰哲理小說所使用的手法時,我們都喜歡用這樣的術語:諷 刺、誇張、變形、漫畫化、影射、揶揄、滑稽、嘲笑等等,所有這些方麵可 以說是緊密聯繫,甚至是互為因果的。可以說嘲笑首先表明的是作者的一種 姿態,中間通過諷刺、誇張、影射、漫畫化等等手法,最終達到了滑稽的效 果。而嘲笑既可以當作作者最初的動因,又可以作為最終完成的目的。更多 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因素是相互補充、提攜共同完成作者的任務的。 那麽諷刺的對象又是什麽呢?毫無疑問,應該是醜,是那些無價值的東 西,是表麵上看來非常偉大、嚴肅、莊重,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合理 性的東西。這些東西表麵上看去結實、健壯、強大,實際上非常脆弱、渺小; 仿佛人人都已司空見慣,但是早已埋藏了可笑的基因;一旦被人點破,人們 先則驚愕,後則捧腹,而這些東西則在笑聲中解體了,粉碎了。 正是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魯迅說: “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 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我們既然嘲笑了醜, 就比它高明。譬如我嘲笑了一個蠢材,總覺得我能了解他的愚行,而且了解 他應該怎樣才不至於做蠢材——因此同時我覺得自己比他高明多了。” 而在伏爾泰的眼裏,當時的統治者、僧侶、達官顯宦就是一個個蠢材, 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愚行、敗行。伏爾泰以他的特有方式嘲笑了醜和惡,他 是高明的。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伏爾泰有時採用一種整體的誇張,有時又採用一種 局部的變形;有時是有意地一本正經地描寫,故作嚴肅,有時又是無意地信 手拈來,仿佛是漫不經心。總之,在他所描寫的對象中,我們都能看到一種 實際的強作鎮靜和表麵的不成體統,那種不合理、可鄙、可惡和可笑就蘊含 在了這樣一種矛盾之中。 理論的闡釋難免枯燥,還是讓我們看看伏爾泰是怎樣利用他的諷刺之劍 的吧。 在 《老實人》中,作者對主人公的遭遇有這樣一段描寫: 一日,正是美好的春天,他想出去遛遛,便信步前行,滿以為隨心所欲 的調動兩腿,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權利。還沒有走上七八裏,四個身長六尺的 英雄追上來把他捆起,送進地牢。他們按照法律規定,問他喜歡哪一樣:是 讓全團兄弟鞭上三十六道呢,還是腦袋裏同時送進十二顆子彈?他聲明意誌 是自由的,他兩樣都不想要;隻是枉費唇舌,非挑一樣不可。他隻能利用上 帝的恩賜,利用所謂自由,決意挨受三十六道鞭子。他挨了兩道。團裏共有 兩千人,兩道就是四千鞭子。從頸窩到屁股,他的肌肉與神經統統露在外麵 了。第三道正要開始,老實人忍受不住,要求額外開恩,幹脆砍掉他的腦袋。 他們答應了。用布蒙住了他的眼睛,教他跪下。恰好保加利亞國王在旁走過, 問了犯人的罪狀;國王英明無比,聽了老實人的情形,知道他是個青年玄學 家,世事一竅不通,便把他赦免了;這寬大的德政,將來準會得到每份報紙 每個世紀的頌揚……
----------------------- page 35-----------------------
在這段文字裏,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有譏諷、有變形。真正是嘻笑怒 罵,皆成文章。 在 《老實人》中,關於邦葛羅斯髒病“家譜”的那段敘述,把貴族階級 中一片淫亂醜惡的關係揭露得淋漓盡致,而使用的手法則主要是誇張。邦葛 羅斯說: 噢,親愛的老實人!咱們莊嚴的男爵夫人有個俊俏的侍女,叫做巴該德, 你不是認識嗎?我在她懷中嚐到的樂趣,賽過登天一般;樂趣產生的苦難卻 象墮入地獄一樣,使我混身上下受著毒刑。巴該德也害著這個病,說不定已 經死了。巴該德的那件禮物,是一個芳濟會神甫送的;他非常博學,把源流 考證出來了:他的病是得之於一個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於一個騎兵 上尉,騎兵上尉得之於一個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於一個侍從,侍從得之 於一個耶穌會神甫,耶穌會神甫當修士的時候,直接得之於哥侖布的一個同 伴。至於我,我不會再傳給別人了,我眼看就要送命的了。 在 《天真漢》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精采片斷。天真漢的叔父四處 求援想把天真漢從獄中救出來,卻是在巴黎到處碰壁: 院長求見拉·希士神甫,拉·希士神甫正在招待杜·德隆小姐,對院長 們一概不見。他到總教門上,總主教正和美麗的特·來提幾埃商量教會的公 事。他趕到摩城主教的鄉村別墅,這主教正和特·莫翁小姐審閱琪雄太太的 神秘之愛。 在這種微妙的諷刺中,出乎意外地揭發了人們平素所虔信和尊敬的事物 的可笑方麵。讀者們哄然大笑了,而諷刺的對象卻隻能一邊勃然大怒又一邊 無可奈何。 上麵所列舉的精采例子,在伏爾泰的哲理小說中屢見不鮮。 諷刺藝術對小說語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任何語言上的死板、呆滯、 僵化都會影響嘲笑的效果。而伏爾泰在這方麵又堪稱是一個語言大師。他繼 承了拉伯雷的傳統,注意從民間搜集材料。從整體上看,他出色地運用了伊 索式的諷刺與影射,而句中又常常夾著譏諷和隱喻、幽雅的雙關語,或者是 殷勤的讚美,或者是剛剛從巴黎街頭出現的新詞彙。這些句子戲謔、機智、 幽默,像智慧的火花,照亮了整篇小說。所以,別林斯基稱伏爾泰為 “世界 第一個聰明人和詼諧者”是絕非偶然的,而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在 《伏爾泰傳》則說:“因伏爾泰之功,法語才得以在十八世紀中風靡全歐, 才成為語言的光榮。” 那麽,當赫爾岑說出那句 “伏爾泰的笑比盧梭的哭更有破壞力”的名言 時,這又是什麽意思呢?伏爾泰的前輩,十七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喜劇大師 莫裏哀說過這麽幾句非常老實又非常老道的話,正好可以為我們的伏爾泰作 一個旁註: “一本正經的教訓,即使最尖銳,往往不及諷刺有力量;規勸大 多數人,沒有比描畫他們的過失更見效的了。惡習變成了人人的笑柄,對惡 習就是重大的致命的打擊。責備兩句,人容易受下去;可是人受不了揶揄。 人寧做惡人,也不要做滑稽人。” 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伏爾泰的笑既是對醜的一種否定,又是 對社會的一種製裁。在伏爾泰的笑聲中,被笑的人和事實際上收到的是一張 死亡通知書。
----------------------- page 36-----------------------
盧梭:激進的戰士憂鬱的心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舞台上,盧梭所有的一切都是最驚世駭俗的:他 的生活、他的為人、他的思想、他的學說、他的文章…… 他一生都在戰鬥。這場戰鬥既壯懷激烈,又孤獨悲涼。由於他的勇猛, 他與他的敵人貼身肉博;由於他的激進,他甚至失去了援軍。這是一場不折 不扣的孤軍奮戰。 然而,他一生又總是鬱鬱寡歡。他貧窮、他多病,他經受了太多的人生 苦難,他目睹了太多的人間罪惡;他的敵人在暗算他,他的朋友在誤解他, 他被疾病折磨,他被流言包圍…… 這就是他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的成因呢? 隻是,無論在多麽惡劣的環境裏,他都沒有屈服、沒有妥協,他保持了 他的孤傲、高貴和偉大,並且親自點燃了他的孤傲、高貴和偉大,讓這片純 淨、明亮、正義的烈火燃燒在了後來的世紀的天空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