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聯合起來,那麽就不會有戰爭。那
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發動戰爭,我們隻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靜下
來。」
1955年7 月,美英法蘇四國首腦會議在日內瓦舉行。四國的首腦是艾森豪
總統、艾登首相、富爾總理、赫魯雪夫第一書記。這是波茨坦會議以來的第一次大
國首腦會議。
德國和歐洲安全問題聯繫在一起,成為會議爭論的焦點。美。英、法堅持通過
「自由選舉」,實現德國的統一,統一後的德國有權參加「北約」,就是要把德國
納人西方聯盟。蘇聯認為,「在德國的土地上已經形成兩個具有不同社會經濟結構
的國家」,而且西德已成為『北約』的成員,人口占大多數,這就使得討論「自由
選舉」毫無意義。蘇聯主張應從緩和歐洲緊張局勢人手去解決德國問題。建議分兩
個階段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第一階段保持「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
東、西德可以分別參加兩個集團,參加集團的國家應承擔互不使用武力、通過和平
途徑解決一切爭端的義務。第二階段取消兩大集團,代之以集體安全體係,這為解
決德國問題掃清了障礙。但這個建議被英、美、法拒絕。
在裁軍問題上,蘇聯提出建議美、蘇軍隊各裁到100 —150 萬人,英法軍隊各
裁到65萬,關於原子武器,第一階段禁止使用和減少試驗,第二階段禁止生產。美
國提出「開放天空」,交換軍事設施藍圖,互相進行空中視察,但沒有實際意義。
四國首腦日內瓦會議以及隨後舉行的外長會議,都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協議,「日內
瓦精神」徒有虛名。但是東西方首腦的會晤畢竟恢複了戰後「冷戰」以來中斷的大
國首腦對話,對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起了積極作用。
自70年代開始,國際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美蘇兩極格局一統世界的局麵被
打破。它首先表現為美國的國際地位開始相對的衰落。盡管美國在越南戰爭中花費
3000多億美元,傷亡幾十萬士兵,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一切武器,但沒有得到想
得到東西,美國反而被越南這個泥沼拖住。美國經濟日趨惡化,到1970年在國外的
美元有430 億美元,而美國國內的黃金儲備僅有163 億美兀。
美國總統尼克森在70年代初強調;「由於我們的視線被越南問題擋住了,我們
看不到世界上發生的非常重大的變化。」「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不久
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遇到甚至連做夢也想不到那種挑戰……從經濟角度來說,美
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也不再僅僅有兩個超級大國……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
心。它們是美國、蘇聯、西歐、大陸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
在本世紀最後1 /3 時間裏的前途。」
蘇聯積極推行全球戰略。蘇聯新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利用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之機
和美國經濟危機之際,加緊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
級大國。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蘇聯強化了軍事經濟,壯大了整體軍力,取得了
蘇美大致核均勢。1972年5 月簽署的《蘇美關於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
臨時協定》(即第一階段關於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協定)和《蘇美關於限製反彈道
飛彈係統條約》的生效,標誌著蘇聯軍力的成長已經迫使美國承認蘇聯至少在軍事
上是一個同自己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70年代初中期——70年代末期,蘇聯在取得戰略核武器數量優勢的基礎上持續
改進其武器質量,至70年代末期,取得蘇美戰略核武器質量上的真正均勢,常規軍
力則有勝出趨勢,1973年1 月開始的蘇美關於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談判曆經6 年
半才達成協議,結果最令美歐恐懼的蘇聯重型飛彈ss-20和逆火式轟炸機未被觸動,
被稱為「灰色武器」。這樣在蘇美軍事較量的天平上勃列日涅夫的砝碼明顯地加重
了。
在核武器方麵,到1969年美、蘇洲際飛彈分別為1054枚和1050枚,到1970年蘇
聯的洲際飛彈數量超過美國,達到1300枚。
在海軍方麵,蘇聯從近海防禦到大力發展遠洋海軍,核潛艇數量大大增加,向
美國的海洋霸權挑戰。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的美國,第一次麵臨美蘇軍事實力趨於均
衡的狀態。伴隨著蘇聯軍力的急劇膨脹,蘇軍「積極進攻戰略」的軍事戰略指導思
想也修改完畢。「積極進攻戰略」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擴張野心與軍事實力相結
合的產物,是蘇聯全球擴張戰略在軍事上的體現。
在作戰樣式上,強調先發製人、突然襲擊、連續突破、速戰速決。蘇聯軍事戰
略繼承並發展了二戰時德國的「閃擊」戰術,認為先發製人。突然襲擊是未來戰爭
中最有效的開戰方式,「總是對進攻者有利」,往往可以速戰速決。故蘇軍主張向
</br>
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發動戰爭,我們隻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靜下
來。」
1955年7 月,美英法蘇四國首腦會議在日內瓦舉行。四國的首腦是艾森豪
總統、艾登首相、富爾總理、赫魯雪夫第一書記。這是波茨坦會議以來的第一次大
國首腦會議。
德國和歐洲安全問題聯繫在一起,成為會議爭論的焦點。美。英、法堅持通過
「自由選舉」,實現德國的統一,統一後的德國有權參加「北約」,就是要把德國
納人西方聯盟。蘇聯認為,「在德國的土地上已經形成兩個具有不同社會經濟結構
的國家」,而且西德已成為『北約』的成員,人口占大多數,這就使得討論「自由
選舉」毫無意義。蘇聯主張應從緩和歐洲緊張局勢人手去解決德國問題。建議分兩
個階段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第一階段保持「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
東、西德可以分別參加兩個集團,參加集團的國家應承擔互不使用武力、通過和平
途徑解決一切爭端的義務。第二階段取消兩大集團,代之以集體安全體係,這為解
決德國問題掃清了障礙。但這個建議被英、美、法拒絕。
在裁軍問題上,蘇聯提出建議美、蘇軍隊各裁到100 —150 萬人,英法軍隊各
裁到65萬,關於原子武器,第一階段禁止使用和減少試驗,第二階段禁止生產。美
國提出「開放天空」,交換軍事設施藍圖,互相進行空中視察,但沒有實際意義。
四國首腦日內瓦會議以及隨後舉行的外長會議,都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協議,「日內
瓦精神」徒有虛名。但是東西方首腦的會晤畢竟恢複了戰後「冷戰」以來中斷的大
國首腦對話,對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起了積極作用。
自70年代開始,國際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美蘇兩極格局一統世界的局麵被
打破。它首先表現為美國的國際地位開始相對的衰落。盡管美國在越南戰爭中花費
3000多億美元,傷亡幾十萬士兵,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一切武器,但沒有得到想
得到東西,美國反而被越南這個泥沼拖住。美國經濟日趨惡化,到1970年在國外的
美元有430 億美元,而美國國內的黃金儲備僅有163 億美兀。
美國總統尼克森在70年代初強調;「由於我們的視線被越南問題擋住了,我們
看不到世界上發生的非常重大的變化。」「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不久
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遇到甚至連做夢也想不到那種挑戰……從經濟角度來說,美
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也不再僅僅有兩個超級大國……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
心。它們是美國、蘇聯、西歐、大陸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
在本世紀最後1 /3 時間裏的前途。」
蘇聯積極推行全球戰略。蘇聯新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利用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之機
和美國經濟危機之際,加緊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
級大國。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蘇聯強化了軍事經濟,壯大了整體軍力,取得了
蘇美大致核均勢。1972年5 月簽署的《蘇美關於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
臨時協定》(即第一階段關於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協定)和《蘇美關於限製反彈道
飛彈係統條約》的生效,標誌著蘇聯軍力的成長已經迫使美國承認蘇聯至少在軍事
上是一個同自己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70年代初中期——70年代末期,蘇聯在取得戰略核武器數量優勢的基礎上持續
改進其武器質量,至70年代末期,取得蘇美戰略核武器質量上的真正均勢,常規軍
力則有勝出趨勢,1973年1 月開始的蘇美關於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談判曆經6 年
半才達成協議,結果最令美歐恐懼的蘇聯重型飛彈ss-20和逆火式轟炸機未被觸動,
被稱為「灰色武器」。這樣在蘇美軍事較量的天平上勃列日涅夫的砝碼明顯地加重
了。
在核武器方麵,到1969年美、蘇洲際飛彈分別為1054枚和1050枚,到1970年蘇
聯的洲際飛彈數量超過美國,達到1300枚。
在海軍方麵,蘇聯從近海防禦到大力發展遠洋海軍,核潛艇數量大大增加,向
美國的海洋霸權挑戰。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的美國,第一次麵臨美蘇軍事實力趨於均
衡的狀態。伴隨著蘇聯軍力的急劇膨脹,蘇軍「積極進攻戰略」的軍事戰略指導思
想也修改完畢。「積極進攻戰略」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擴張野心與軍事實力相結
合的產物,是蘇聯全球擴張戰略在軍事上的體現。
在作戰樣式上,強調先發製人、突然襲擊、連續突破、速戰速決。蘇聯軍事戰
略繼承並發展了二戰時德國的「閃擊」戰術,認為先發製人。突然襲擊是未來戰爭
中最有效的開戰方式,「總是對進攻者有利」,往往可以速戰速決。故蘇軍主張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