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地逆來順受,這種順受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一個偶然的事情,給羅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蘇聯醫生普列特尼奧夫奉命為羅蘭檢查身體,他因為疲勞過度而導致整個
身子軟弱無力,檢查完成後,醫生心有餘悸地對羅蘭說:「好在今天的報紙寫到了
您的疲勞過度,迫使我能說出同樣的意思。」羅蘭聽後,頓時噤若寒蟬。此話道破
了史達林時代的蘇聯人缺乏最基本的思想和言論自由,隻能聽從報紙,進一步確切
地說是高層領導人的說辭,而完全沒有自由發表個人看法,哪怕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客觀事實的權利。紀德則感嘆到:「遊曆過一次蘇聯,就可以使得我們估計到,我
們在法國還能享受的那個無可估計的思想自由價值,可是時常給我們濫用了。」
使3 位作家不甚理解的是:在蘇聯,衡量一切的標準是「路線」。「一件作品
無論如何美,若不是在路線之內,就要受排斥」「一個藝術家無論如何天才,若不
是在路線之中工作,公眾的注意就要從他轉移開去,或被別人從他引開去。」人們
隻關心:這個或那個是否合乎「路線」?人們所討論的不是「路線」本身,人們所
討論的乃是要知道這件工作,這個行為,這種理論是否符合「路線」。紀德在列寧
格勒準備了一篇小演說,打算在一個大學生集會上發表,但經過審查後,人們立刻
就暗示他:這篇稿不是在「路線」之內的,而他準備要說的話是不合時宜的,這在
後來的確應驗了。本雅明也是如此,他為蘇聯的百科大辭典寫的歌德辭條同樣因為
不在路線之內,而被退迴。
史達林時代的這種對民主和自由的壓製造成了極其不好的結果。一方麵導致人
們生活在一種小心翼翼,緊張畏懼的氣氛中,之間缺乏信任,互相監視,從而出現
「兩麵人現象」。
曾經寫信給紀德的戴尼葉先生的一段話描述「兩麵人現象」最為貼切,即「我
們所有的同道,那些『肚子內有汁』的,都將思想和著作隱藏起來,一舉一動也須
不斷地受抑製。我的有自由觀念的朋友,有些是醫生,有些是著名教授,都被迫而
有兩種性格:外表的,人家看得見的,說話的,表現出來的,這是一種;其他的,
則他們深藏起來,非過幾天親密的生活之後不肯顯示於人。」那麽,為什麽會出現
不信任呢?據紀德分析:在蘇聯,要揭發某人隱私的時候,是找這人最親密的朋友
來做,人們不是請求做,而是責令做,若是拒絕這卑鄙工作,那麽自己同要救護的
朋友都不免於難,結果人們什麽都不信任,甚至連自己的妻兒也包括在內。「每個
人監視著,自己監視著,被人監視著。」就這樣,「為避免別人告發,最方便的方
法就是先發製人,何況聽到了可疑的話而不立刻報告出來,是要坐牢的。偵探告密,
成為公民道德的一部分。」
20年代,為新政權生存而努力的蘇聯居民的日常供應是相當匱乏的。國營商店
的布置十分簡陋,本雅明是這樣形容一個20年代的商店:「牆上掛著紙板畫鼓勵農
民和工人聯合起來。」「鐵錘、鐮刀、齒輪和各種工具被荒唐地弄在俄麵的紙板上。」
「櫃檯前擠滿了人。沒有人的商店倒是賣衣料,但是得售票或者——付現金——價
格高得嚇人。」30年代的商店亦是如此,店內「一切都是醜陋的」(紀德語),雖
然一再地努力提高品質,但終究隻是差強人意而已。有這樣一幅場景:人們排著長
隊,大約二百人至三百人,在商店開門前很早就等在商店門前,很安靜,這是因為
當天有四百件或五百件椅墊要到,而當時購買的人都達到八百,一千甚至一千五百,
不到晚上,就有可能銷售一空洞此人們不得不排著長隊等候。不僅用的方麵缺乏,
而且糧食方麵也是一樣。不僅品質低劣,而且數量也很缺乏。物質的如此缺乏必然
帶來人們對物質要求的降低,因為選擇的餘地非常地小,「沒有什麽可選擇的,還
沒有什麽『某人穿得更好』一類的話,人們給你什麽,你隻好拿什麽;隻有拿與不
拿的問題。」
蘇聯人麵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住宅危機。「我在這裏得見幾所汙穢房屋的最愁
慘的標本,在這國土,這類房屋是不會沒有的,其中一切都是不堪人目的」。這是
另一位曾訪問蘇聯並著有《我在蘇聯探求真理卜書的瓦爾脫·西特令爵士在巴庫附
近參觀石油工廠的宿舍時發出的感慨,而嚮導則讓他把這些看作是帝製時代一種殘
留物,但這種解釋是無法讓觀者信服的。羅蘭的妻子瑪莎的娘家也同樣緊張,一大
家子人要擠在一個小房子裏,「那是老街上的一所破舊房子,灰泥已經脫落,走廊
狹窄而彎曲。」本雅明也隱約地提到了住房的緊張,他寫到:「此地住房的稀缺產
生如下效應,與其他城市不同,在這裏,街道兩旁的房屋無論大小,晚上窗戶都是
</br>
的印象。蘇聯醫生普列特尼奧夫奉命為羅蘭檢查身體,他因為疲勞過度而導致整個
身子軟弱無力,檢查完成後,醫生心有餘悸地對羅蘭說:「好在今天的報紙寫到了
您的疲勞過度,迫使我能說出同樣的意思。」羅蘭聽後,頓時噤若寒蟬。此話道破
了史達林時代的蘇聯人缺乏最基本的思想和言論自由,隻能聽從報紙,進一步確切
地說是高層領導人的說辭,而完全沒有自由發表個人看法,哪怕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客觀事實的權利。紀德則感嘆到:「遊曆過一次蘇聯,就可以使得我們估計到,我
們在法國還能享受的那個無可估計的思想自由價值,可是時常給我們濫用了。」
使3 位作家不甚理解的是:在蘇聯,衡量一切的標準是「路線」。「一件作品
無論如何美,若不是在路線之內,就要受排斥」「一個藝術家無論如何天才,若不
是在路線之中工作,公眾的注意就要從他轉移開去,或被別人從他引開去。」人們
隻關心:這個或那個是否合乎「路線」?人們所討論的不是「路線」本身,人們所
討論的乃是要知道這件工作,這個行為,這種理論是否符合「路線」。紀德在列寧
格勒準備了一篇小演說,打算在一個大學生集會上發表,但經過審查後,人們立刻
就暗示他:這篇稿不是在「路線」之內的,而他準備要說的話是不合時宜的,這在
後來的確應驗了。本雅明也是如此,他為蘇聯的百科大辭典寫的歌德辭條同樣因為
不在路線之內,而被退迴。
史達林時代的這種對民主和自由的壓製造成了極其不好的結果。一方麵導致人
們生活在一種小心翼翼,緊張畏懼的氣氛中,之間缺乏信任,互相監視,從而出現
「兩麵人現象」。
曾經寫信給紀德的戴尼葉先生的一段話描述「兩麵人現象」最為貼切,即「我
們所有的同道,那些『肚子內有汁』的,都將思想和著作隱藏起來,一舉一動也須
不斷地受抑製。我的有自由觀念的朋友,有些是醫生,有些是著名教授,都被迫而
有兩種性格:外表的,人家看得見的,說話的,表現出來的,這是一種;其他的,
則他們深藏起來,非過幾天親密的生活之後不肯顯示於人。」那麽,為什麽會出現
不信任呢?據紀德分析:在蘇聯,要揭發某人隱私的時候,是找這人最親密的朋友
來做,人們不是請求做,而是責令做,若是拒絕這卑鄙工作,那麽自己同要救護的
朋友都不免於難,結果人們什麽都不信任,甚至連自己的妻兒也包括在內。「每個
人監視著,自己監視著,被人監視著。」就這樣,「為避免別人告發,最方便的方
法就是先發製人,何況聽到了可疑的話而不立刻報告出來,是要坐牢的。偵探告密,
成為公民道德的一部分。」
20年代,為新政權生存而努力的蘇聯居民的日常供應是相當匱乏的。國營商店
的布置十分簡陋,本雅明是這樣形容一個20年代的商店:「牆上掛著紙板畫鼓勵農
民和工人聯合起來。」「鐵錘、鐮刀、齒輪和各種工具被荒唐地弄在俄麵的紙板上。」
「櫃檯前擠滿了人。沒有人的商店倒是賣衣料,但是得售票或者——付現金——價
格高得嚇人。」30年代的商店亦是如此,店內「一切都是醜陋的」(紀德語),雖
然一再地努力提高品質,但終究隻是差強人意而已。有這樣一幅場景:人們排著長
隊,大約二百人至三百人,在商店開門前很早就等在商店門前,很安靜,這是因為
當天有四百件或五百件椅墊要到,而當時購買的人都達到八百,一千甚至一千五百,
不到晚上,就有可能銷售一空洞此人們不得不排著長隊等候。不僅用的方麵缺乏,
而且糧食方麵也是一樣。不僅品質低劣,而且數量也很缺乏。物質的如此缺乏必然
帶來人們對物質要求的降低,因為選擇的餘地非常地小,「沒有什麽可選擇的,還
沒有什麽『某人穿得更好』一類的話,人們給你什麽,你隻好拿什麽;隻有拿與不
拿的問題。」
蘇聯人麵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住宅危機。「我在這裏得見幾所汙穢房屋的最愁
慘的標本,在這國土,這類房屋是不會沒有的,其中一切都是不堪人目的」。這是
另一位曾訪問蘇聯並著有《我在蘇聯探求真理卜書的瓦爾脫·西特令爵士在巴庫附
近參觀石油工廠的宿舍時發出的感慨,而嚮導則讓他把這些看作是帝製時代一種殘
留物,但這種解釋是無法讓觀者信服的。羅蘭的妻子瑪莎的娘家也同樣緊張,一大
家子人要擠在一個小房子裏,「那是老街上的一所破舊房子,灰泥已經脫落,走廊
狹窄而彎曲。」本雅明也隱約地提到了住房的緊張,他寫到:「此地住房的稀缺產
生如下效應,與其他城市不同,在這裏,街道兩旁的房屋無論大小,晚上窗戶都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