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核心內容就是本雅明自己與阿斯婭、她現在的情人賴希之間的尷尬關係。
羅蘭的《莫斯科日記》被作者本人塵封50年後才得與世人見麵。日記中雖然透
露出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等做法的不解與不滿,但對史達林的態度基本上是肯定的。
羅蘭是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蘇聯的,他帶著新婚的俄國妻子瑪麗亞在莫斯科逗
留了將近一個月(193 年6 月23日——7 月21日)。羅蘭絕大部分時間住在高爾基
家中,並受到史達林的兩次接見,所接觸的也幾乎都是蘇聯高層人士,這與本雅明
有很大不同。
在羅蘭訪蘇一年後,法國另一位大作家安德烈·紀德也於1936年6 月——7 月
間應邀訪問蘇聯。促使紀德此次遊曆蘇聯的因素表麵上是給高爾基送葬,實際上還
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受到了老友維多·綏奇那封控訴蘇聯當局的信的影響。
紀德訪蘇歸來後,寫下了《從蘇聯歸來》,深刻地揭露了蘇聯的陰暗麵,出版
後立即遭到蘇聯政府和文藝界的反駁,也遭到了親蘇的法國群眾和名人的指責,並
引起了1936年一1938年的一場大爭論。羅蘭甚至也加入了指責紀德的行列,說紀德
「喪盡了良心」。而紀德為了迴答人們對於他的「反蘇」的攻擊,又寫下了《為我
的<從蘇聯歸來>答客難》。
到異國訪問,親眼目睹、親耳聆聽蘇聯變化,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盡管3
位作家都是世界級大師,極善於駕馭語言文字之功,但是他們都不懂俄語,這就為
訪問蘇聯帶來了困難。好在3 位作家身邊都有精通俄語之人作翻譯,羅蘭的新婚妻
子是俄國人,俄語自然不成問題。紀德一行5 人,有兩人長期在俄國工作,俄語也
非常地出色。本雅明則一直有阿斯婭和她的情人伯恩哈德·賴希在身邊作翻譯。阿
斯婭本人是拉脫維亞人,俄語優秀程度自不必說,賴希雖原籍奧地利,但在20年代
中期即已成為蘇聯公民,而且長期在蘇聯工作,並常用俄文寫過不少文章著作,俄
語也是十分地道。這樣一來,盡管3 人都是俄語盲,但卻基本上不存在語言障礙的
問題。
3 本日記是3 位大師愛好、性格、稟性的一麵鏡子。聞善則喜、嫉惡如仇是紀
德的風格。「對於我們願意永遠稱讚的人,我總更加嚴厲些」,是紀德評價任何事
物的原則。但是他也滿懷深情,同時不無怨恨地承認:「那裏有好的事情,也有壞
的事情。」「有最好的事情也有最壞的事情。」與「往往拒絕看到那壞的方麵,至
少拒絕承認這一方麵」的其他蘇聯友人形成鮮明對比。「以致關於蘇聯的實話往往
被人帶著恨說出來,而謊言則被人帶著愛說出來。」愛之甚切,隱惡揚善,是羅蘭
日記給大多數讀者的印象。羅蘭始終對蘇聯採取樂觀態度,盡管他同樣看到了壞的
事情,消極之處,同樣對史達林個人崇拜不滿,但在日記中卻隻是暗示,而不明寫,
並且願意為了心中的聖殿——蘇聯的聲譽將日記封存50年。情緒灰暗,無病呻吟恐
怕是本雅明的性格了,他以城市「相麵師」的眼光將其間有意義的細節,身邊瑣事、
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鮮東西,非常規的個別事物,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微觀語言表達出
來,本著「一切事實本身已然是理論」的原則,以「不加判斷」為出發點。前兩者
受到的待遇,大致相同,同樣受到蘇聯當局高層的厚待,但固執的紀德有時會躲開
政府的安排,單獨地與下層人民去接觸,親身體驗蘇聯普通人民之生活。羅蘭則滿
足並自得於蘇聯政府的特殊招待,從頭到尾住的是平民無法進入的別墅區,出人有
蘇聯高官陪同,聽的是與下層大相逕庭的上層人士的言語。本雅明則是以普通文人
的身份到蘇聯辦一些私事兒,並未受到蘇聯高層人物的重視,隻有蘇聯作家協會給
了一些普通的接待。聯政府的特殊招待,從頭到尾住的是平民無法進入的別墅區,
出人有蘇聯高官陪同,聽的是與下層大相逕庭的上層人士的言語。本雅明則是以普
通文人的身份到蘇聯辦一些私事兒,並未受到蘇聯高層人物的重視,隻有蘇聯作家
協會給了一些普通的接待。
二、著不懂的「蘇聯人民」
3 位作家每到一地最先接觸的和感受的都是當地的人民群眾。由於他們迫切地
希望了解紅色蘇聯究竟為何種風貌,因此,蘇聯的普通群眾——人民即成為3 位作
家莫斯科之行的主要觀察對象。「同勞動者民眾直接接觸,在作場、在工廠;在休
養院,在花園或『文化公園』,紀德都感受到深刻的快樂。」他感受到一種友愛正
在新同誌中間迅速建立起來,他感到「心花怒放了」。
而且在那裏,紀德好多次都由於「過分的快樂」而眼睛中充滿了眼淚,愛和柔
情的眼淚。他體驗到:『丁一大的人群都是端謹、正直、尊嚴和守禮的,可是沒有
</br>
羅蘭的《莫斯科日記》被作者本人塵封50年後才得與世人見麵。日記中雖然透
露出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等做法的不解與不滿,但對史達林的態度基本上是肯定的。
羅蘭是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蘇聯的,他帶著新婚的俄國妻子瑪麗亞在莫斯科逗
留了將近一個月(193 年6 月23日——7 月21日)。羅蘭絕大部分時間住在高爾基
家中,並受到史達林的兩次接見,所接觸的也幾乎都是蘇聯高層人士,這與本雅明
有很大不同。
在羅蘭訪蘇一年後,法國另一位大作家安德烈·紀德也於1936年6 月——7 月
間應邀訪問蘇聯。促使紀德此次遊曆蘇聯的因素表麵上是給高爾基送葬,實際上還
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受到了老友維多·綏奇那封控訴蘇聯當局的信的影響。
紀德訪蘇歸來後,寫下了《從蘇聯歸來》,深刻地揭露了蘇聯的陰暗麵,出版
後立即遭到蘇聯政府和文藝界的反駁,也遭到了親蘇的法國群眾和名人的指責,並
引起了1936年一1938年的一場大爭論。羅蘭甚至也加入了指責紀德的行列,說紀德
「喪盡了良心」。而紀德為了迴答人們對於他的「反蘇」的攻擊,又寫下了《為我
的<從蘇聯歸來>答客難》。
到異國訪問,親眼目睹、親耳聆聽蘇聯變化,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盡管3
位作家都是世界級大師,極善於駕馭語言文字之功,但是他們都不懂俄語,這就為
訪問蘇聯帶來了困難。好在3 位作家身邊都有精通俄語之人作翻譯,羅蘭的新婚妻
子是俄國人,俄語自然不成問題。紀德一行5 人,有兩人長期在俄國工作,俄語也
非常地出色。本雅明則一直有阿斯婭和她的情人伯恩哈德·賴希在身邊作翻譯。阿
斯婭本人是拉脫維亞人,俄語優秀程度自不必說,賴希雖原籍奧地利,但在20年代
中期即已成為蘇聯公民,而且長期在蘇聯工作,並常用俄文寫過不少文章著作,俄
語也是十分地道。這樣一來,盡管3 人都是俄語盲,但卻基本上不存在語言障礙的
問題。
3 本日記是3 位大師愛好、性格、稟性的一麵鏡子。聞善則喜、嫉惡如仇是紀
德的風格。「對於我們願意永遠稱讚的人,我總更加嚴厲些」,是紀德評價任何事
物的原則。但是他也滿懷深情,同時不無怨恨地承認:「那裏有好的事情,也有壞
的事情。」「有最好的事情也有最壞的事情。」與「往往拒絕看到那壞的方麵,至
少拒絕承認這一方麵」的其他蘇聯友人形成鮮明對比。「以致關於蘇聯的實話往往
被人帶著恨說出來,而謊言則被人帶著愛說出來。」愛之甚切,隱惡揚善,是羅蘭
日記給大多數讀者的印象。羅蘭始終對蘇聯採取樂觀態度,盡管他同樣看到了壞的
事情,消極之處,同樣對史達林個人崇拜不滿,但在日記中卻隻是暗示,而不明寫,
並且願意為了心中的聖殿——蘇聯的聲譽將日記封存50年。情緒灰暗,無病呻吟恐
怕是本雅明的性格了,他以城市「相麵師」的眼光將其間有意義的細節,身邊瑣事、
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鮮東西,非常規的個別事物,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微觀語言表達出
來,本著「一切事實本身已然是理論」的原則,以「不加判斷」為出發點。前兩者
受到的待遇,大致相同,同樣受到蘇聯當局高層的厚待,但固執的紀德有時會躲開
政府的安排,單獨地與下層人民去接觸,親身體驗蘇聯普通人民之生活。羅蘭則滿
足並自得於蘇聯政府的特殊招待,從頭到尾住的是平民無法進入的別墅區,出人有
蘇聯高官陪同,聽的是與下層大相逕庭的上層人士的言語。本雅明則是以普通文人
的身份到蘇聯辦一些私事兒,並未受到蘇聯高層人物的重視,隻有蘇聯作家協會給
了一些普通的接待。聯政府的特殊招待,從頭到尾住的是平民無法進入的別墅區,
出人有蘇聯高官陪同,聽的是與下層大相逕庭的上層人士的言語。本雅明則是以普
通文人的身份到蘇聯辦一些私事兒,並未受到蘇聯高層人物的重視,隻有蘇聯作家
協會給了一些普通的接待。
二、著不懂的「蘇聯人民」
3 位作家每到一地最先接觸的和感受的都是當地的人民群眾。由於他們迫切地
希望了解紅色蘇聯究竟為何種風貌,因此,蘇聯的普通群眾——人民即成為3 位作
家莫斯科之行的主要觀察對象。「同勞動者民眾直接接觸,在作場、在工廠;在休
養院,在花園或『文化公園』,紀德都感受到深刻的快樂。」他感受到一種友愛正
在新同誌中間迅速建立起來,他感到「心花怒放了」。
而且在那裏,紀德好多次都由於「過分的快樂」而眼睛中充滿了眼淚,愛和柔
情的眼淚。他體驗到:『丁一大的人群都是端謹、正直、尊嚴和守禮的,可是沒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