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呢?是因為我們有什麽使您不滿意嗎?還是您想作為一個改革家永垂史冊?我
們已經絕望了,像野草一樣,被攆得東奔西跑,沒有立足之地,到處受到輕蔑和毆
打。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切——朋友、財產、家園。請告訴我,我們怎麽生活下去呢?
為了維持3 歲外孫女和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不得不靠乞討為生。如果您還有
良心,為什麽您讓人民拋灑這樣多的血淚呢?我和我的子孫們將永遠記住您和您的
子孫們——您對我們太好啦,您對全國人民太好啦廣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
家,在國內戰爭、帝國主義武裝幹涉、武裝到牙齒的德國法西斯的大舉進攻下都頑
強地走過來的國家,何以頃刻之間就轟然倒塌?給20世紀的世界曆史留下了一個最
大的謎。
以至於連早在70年代就預言蘇聯將」分崩離析「而被西方學術界稱為」蘇聯問
題研究的巫婆「的法國女曆史學家埃蓮娜·唐科斯在蘇聯解體後接受《真理報》記
者採訪時都表示:「誠實地說,我不曾想到這件事會發生得這麽快。當時我覺得,
蘇聯可能存在到本世紀末。」
第十二章紅牆內外:外國人眼中的紅色蘇聯之謎
蘇聯的一切都使我——有時痛苦地——留戀於這個地方。這個聯合的民眾,這
個新水土;它扶助未來,意外的事情也能夠在這裏爆發出來。——法國作家紀德。
20世紀20、30年代,蘇聯曾經是追求光明、正義、進步的各國人士心目中的
「聖地」。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經曆千辛萬苦,
不遠千裏萬裏,以參謁「聖地」般的心情來到這個紅色的國度,於是有了中國人翟
秋白的《餓鄉紀行》的矛盾《赤都心史》,有了法國人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
》,安德列·紀德的《從蘇聯歸來》和德國人瓦爾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記》。
來到蘇聯的外國客人們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受到的接待是不一樣的,接觸的大
人物和小人物是不一樣的,看到的事、物、人是不一樣的,因而他們的感受也是不
一樣的。在外國客人的筆下,蘇聯完全是「天國」,有時也像「地獄」,史達林完
全是「聖人」,有時也像伊凡雷帝。
1926—1936年,本雅明、羅蘭、紀德不約而同,前後來到了赤都一蘇聯,但是
在他們的訪蘇日記中,同樣的國家、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人民、同樣的事物,卻給
讀者留下了不同的思考。
一、在大師們的眼界裏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學家、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
獎金獲得者。1912年專事寫作。一戰中寫出一係列反戰文章,匯成文集《超脫於混
戰之上》。30年代,站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隊伍裏來」,參加反法西斯
鬥爭。代表作有《約翰·克裏斯朵夫》、《貝多芬傳》等。羅曼·羅蘭——深居簡
出,隱居秘境,埋頭寫作,純粹而且超然的文人學者。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小說家、評論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
出身於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一戰間,在比利時參加救援法國難民的工作。1925
年,遊赤道非洲,作《剛果遊記》,斥責歐洲殖民者的罪行。1936年,訪問蘇聯,
發表轟動一時的《從蘇聯歸來》並退出法共。二戰中沉浸於孤獨之中,閉門讀書。
代表作有《人間食糧》、《離棄道德者》等。安德烈·紀德——關心社會。憤
世嫉俗、鄙視一切道德理念,主張個性自由發展的批判性作家。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德國文學理論家。生於柏林,父親是猶太人。
1924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與布萊希特等人從事革命活動,後流亡巴黎。1926年
訪問蘇聯。1940年逃經西班牙時在邊境被捕,自殺。他在文學藝術界提出了一係列
與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看法。生前默默無聞,二戰後,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爾諾等
人編輯出版了本雅明的多卷著作,這使他成為當代重要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
家之一。代表作有《德國悲劇的起源》、《單行道》等。瓦爾特·本雅明——西方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著名的而又沒有多少讀者能夠真正讀懂的哲學家。
1926年12月6 日——1927年2 月1 日,本雅明在莫斯科呆了兩個月,有3 個因
素促成他此行,「首先,他不能忘懷昔日在義大利卡普裏相遇的情人,拉脫維亞女
導演阿斯婭·拉西斯;其次,他想近距離觀察俄羅斯的情形,以便考慮久懸未決的
德國共產黨黨籍的問題;最後,他要為提供川資的報紙寫報導。」《莫斯科日記》
在本雅明去世4o年後才得以發表,這顯然是他自己的意願。日記不僅對蘇聯的政治、
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麵進行了坦率的批評,而且對戲劇表演、建築藝術、
城市風俗、俄羅斯宗教、飲食、衣著諸多方麵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日記中還有一
</br>
們已經絕望了,像野草一樣,被攆得東奔西跑,沒有立足之地,到處受到輕蔑和毆
打。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切——朋友、財產、家園。請告訴我,我們怎麽生活下去呢?
為了維持3 歲外孫女和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不得不靠乞討為生。如果您還有
良心,為什麽您讓人民拋灑這樣多的血淚呢?我和我的子孫們將永遠記住您和您的
子孫們——您對我們太好啦,您對全國人民太好啦廣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
家,在國內戰爭、帝國主義武裝幹涉、武裝到牙齒的德國法西斯的大舉進攻下都頑
強地走過來的國家,何以頃刻之間就轟然倒塌?給20世紀的世界曆史留下了一個最
大的謎。
以至於連早在70年代就預言蘇聯將」分崩離析「而被西方學術界稱為」蘇聯問
題研究的巫婆「的法國女曆史學家埃蓮娜·唐科斯在蘇聯解體後接受《真理報》記
者採訪時都表示:「誠實地說,我不曾想到這件事會發生得這麽快。當時我覺得,
蘇聯可能存在到本世紀末。」
第十二章紅牆內外:外國人眼中的紅色蘇聯之謎
蘇聯的一切都使我——有時痛苦地——留戀於這個地方。這個聯合的民眾,這
個新水土;它扶助未來,意外的事情也能夠在這裏爆發出來。——法國作家紀德。
20世紀20、30年代,蘇聯曾經是追求光明、正義、進步的各國人士心目中的
「聖地」。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經曆千辛萬苦,
不遠千裏萬裏,以參謁「聖地」般的心情來到這個紅色的國度,於是有了中國人翟
秋白的《餓鄉紀行》的矛盾《赤都心史》,有了法國人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
》,安德列·紀德的《從蘇聯歸來》和德國人瓦爾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記》。
來到蘇聯的外國客人們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受到的接待是不一樣的,接觸的大
人物和小人物是不一樣的,看到的事、物、人是不一樣的,因而他們的感受也是不
一樣的。在外國客人的筆下,蘇聯完全是「天國」,有時也像「地獄」,史達林完
全是「聖人」,有時也像伊凡雷帝。
1926—1936年,本雅明、羅蘭、紀德不約而同,前後來到了赤都一蘇聯,但是
在他們的訪蘇日記中,同樣的國家、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人民、同樣的事物,卻給
讀者留下了不同的思考。
一、在大師們的眼界裏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學家、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
獎金獲得者。1912年專事寫作。一戰中寫出一係列反戰文章,匯成文集《超脫於混
戰之上》。30年代,站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隊伍裏來」,參加反法西斯
鬥爭。代表作有《約翰·克裏斯朵夫》、《貝多芬傳》等。羅曼·羅蘭——深居簡
出,隱居秘境,埋頭寫作,純粹而且超然的文人學者。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小說家、評論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
出身於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一戰間,在比利時參加救援法國難民的工作。1925
年,遊赤道非洲,作《剛果遊記》,斥責歐洲殖民者的罪行。1936年,訪問蘇聯,
發表轟動一時的《從蘇聯歸來》並退出法共。二戰中沉浸於孤獨之中,閉門讀書。
代表作有《人間食糧》、《離棄道德者》等。安德烈·紀德——關心社會。憤
世嫉俗、鄙視一切道德理念,主張個性自由發展的批判性作家。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德國文學理論家。生於柏林,父親是猶太人。
1924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與布萊希特等人從事革命活動,後流亡巴黎。1926年
訪問蘇聯。1940年逃經西班牙時在邊境被捕,自殺。他在文學藝術界提出了一係列
與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看法。生前默默無聞,二戰後,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爾諾等
人編輯出版了本雅明的多卷著作,這使他成為當代重要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
家之一。代表作有《德國悲劇的起源》、《單行道》等。瓦爾特·本雅明——西方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著名的而又沒有多少讀者能夠真正讀懂的哲學家。
1926年12月6 日——1927年2 月1 日,本雅明在莫斯科呆了兩個月,有3 個因
素促成他此行,「首先,他不能忘懷昔日在義大利卡普裏相遇的情人,拉脫維亞女
導演阿斯婭·拉西斯;其次,他想近距離觀察俄羅斯的情形,以便考慮久懸未決的
德國共產黨黨籍的問題;最後,他要為提供川資的報紙寫報導。」《莫斯科日記》
在本雅明去世4o年後才得以發表,這顯然是他自己的意願。日記不僅對蘇聯的政治、
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麵進行了坦率的批評,而且對戲劇表演、建築藝術、
城市風俗、俄羅斯宗教、飲食、衣著諸多方麵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日記中還有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