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的陵墓命名為「列寧墓」,第二,在墓中繼續保留史達林的遺體是不適宜的,


    因為史達林嚴重地違反了列寧的遺訓,濫用權力,大規模鎮壓正直的蘇維埃人,並


    且大搞個人迷信。


    10月31日夜間史達林的水晶棺被從列寧墓中移出,火化後重新埋葬於距列寧墓


    不遠的克裏姆林宮的牆下,並從紅場上刻著列寧和史達林名字的金字碑上抹去了斯


    大林。


    在大量受理和平反冤假錯案的同時,蘇聯共產黨和政府陸續進行了一係列的政


    治改革。


    一、擴大蘇維埃權力,提高蘇維埃作用和地位。鑑於長期以來以黨代政,蘇維


    埃機構職能和地位都極為有限的局麵,蘇聯政府通過一係列法令,加強蘇維埃立法


    權以及對執行機關的監督權,擴大地方蘇維埃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麵的權力等。


    二、提高社會團體的地位和作用。1961年赫魯雪夫在蘇共22大上係統地提出了


    全民國家的理論,他指出:「在社會主義取得了勝利和我國進入全麵展開共產主義


    建設時期的情況下,蘇聯的工人階級,從建立共產主義的任務出發,主動把自己專


    政的國家變為全民的國家」。他強調國家某些機關的職能要逐步過渡到社會團體手


    中,如對居民的文化服務、醫療衛生、體育運動、保障社會秩序等,都可全部或部


    分轉歸各類社會團體。


    三、提高群眾地位,加強群眾監督。赫魯雪夫主張要相信群眾,擴大群眾參政


    範圍,讓勞動者參加各級監督機關,聽取群眾意見。


    四、實行幹部輪換製,廢除領導職務終身製。加強各級幹部隊伍的知識化和專


    業化。蘇共22大黨綱明確規定黨政組織機關按比例定期更換(中央委員會及主席團


    每年更換四分之一,主席團成員最多任三屆)。


    五、強調黨政分工,將黨組織分成農業黨和工業黨。1962年迴迴月蘇共中央決


    定把邊疆區和州一級黨組織,劃分為工業黨組織和農業黨組織兩個獨立的係統,並


    分別成立工業黨委會和農業黨委會兩個獨立的領導機關。工會、青年團、婦女組織


    也相應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套班子。


    六、實行集體領導。赫魯雪夫執政前期,堅持集體領導。1952年一1957年蘇共


    中央主席團定期開會,每周至少一次,一切重大問題都要經過主席團集體討論決定,


    如有分歧,少數服從多數。


    赫魯雪夫的政治改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改革,也


    是對史達林模式發起的第一次衝擊。改革正確地和全麵地反映了蘇聯社會的要求,


    活躍了社會氣氛,促進了蘇聯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改革在較深的層次上觸及了斯大


    林模式中的一些根本問題,為以後蘇聯政府的改革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政治改革的同時,赫魯雪夫積極推行了經濟改革。


    赫魯雪夫長期在有蘇聯的大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工作,因此他素以農業專家自居。


    在史達林去世前幾年,蘇聯農業發展非常緩慢,單位麵積產量始終沒有恢複第一次


    世界大戰前的水平,糧食產量從1913年到1953年基本沒有提高。赫魯雪夫在農業上


    進行改革,所採取的措施一是:發動墾荒運動。赫魯雪夫多次向全國人民,特別是


    共青團員們提出了「開墾、開墾、再開墾」的口號。二是改革農業計劃管理製度,


    擴大農業企業製訂計劃的自主權。原來對農業生產規定非常細緻,規定播種麵積、


    播種時間、技術措施、收割期限等。1955年3 月通過《關於改變農業計劃工作》的


    決議,廢除國家下達的指標,擴大農莊的經營自主權。


    赫魯雪夫以極大的熱情,頻繁會見各集體農莊的領導人,與他們談話。就連他


    政治上的對手莫洛托夫也承認:「赫魯雪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經常在集體農莊和國


    營農場。他本人經常呆在莊稼漢中間,在這方麵對他是無可指責的,他的優點恰恰


    在這方麵。」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赫魯雪夫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現在蘇聯已擁有一切


    必要條件,通過和平經濟競賽,在最短的曆史時期內解決蘇聯的基本經濟任務——


    在按人口計算的產品產量方麵趕上並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改革使蘇聯的農業生產前進一大步。糧食產量1953年為8000萬噸,到1956年就


    上升到為1 .3 億噸。1953年每戶農民收人150 美元,1958年上升為600 美元。1956、


    1958年農業大豐收,也使赫魯雪夫名利雙收,獲得了列寧勳章。


    工業和建築業的改革與調整是經濟改革的最重要、最有影響和意義深遠的組成


    部分。對其管理進行了改組,權力下放給地方,廢棄部門管理體製,改行經濟行政


    區管理體製。按照資源優化組合的原則,在全國設105 個經濟行政區,下設國民經


    濟委員會,工業和建築業由國民經濟委員會去管理。與此相適應,也改革了國家計


    劃、物資技術供應。調整了中央國家管理機構,撤銷了汽車工業部、機器製造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色風暴之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建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建華並收藏紅色風暴之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