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交流的使者
俄國僑民忠實地繼承了俄羅斯民族的文化傳統,並且雖身處異國他鄉,身處顛
沛流離之中,仍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努力維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他們所創造
的各方麵的成就應該是構成20世紀俄國文化成就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構成了
新的「俄羅斯性格」。《俄國僑民的使命》的作者納紮羅夫本人就出身於僑民家庭,
他自己父輩和自身多年的感受證明:「使命感之於俄國僑民來說,不是因為他們想
要承擔它,而是因為他們無法逃避它,猶如他們無法自己停止它一樣。」
幾乎是整個20世紀,特別是20—30年代,在地球上實際上出現了兩個俄國,一
個是蘇維埃政權領導下的蘇聯,另一個是散居世界各地各國,由200 萬僑民組成的
「俄國」。蘇聯政府和蘇聯學者則一概將國外僑民稱之為反動的「白衛運動」,這
是過分政治化而未加深人分析的推斷。事實上,俄國僑民並非全部都參加反對蘇維
埃政權和布爾什維克的活動,正如他們移居國外的原因並非全部都與蘇維埃政權不
共戴天,移居的原因是多方麵和複雜的,有的人甚至隻是出於恐懼。1921年以記者
身份長期在歐洲居住的蘇聯著名作家愛倫堡在分析俄僑移居國外的原因時寫道:
「一部分人由於突然而至的恐怖而逃走,另一部分是由於飢餓而逃走,再一部分人
是因為鄰居逃走而逃走,因此簡單的原因決定了數百萬人的命運。」即使是那些參
加了「白衛運動」的廣大的士兵、農民和市民也大多缺乏政治的判斷能力,而成了
政治的犧牲品。
這場分裂造成了民族文化傳統的斷裂,蘇聯政府已經完全把俄國僑民及僑民創
造的文化成就排除在俄羅斯文化之外,20世紀40年代著名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的
學術影響已經傳遍歐洲和西方,但是別爾嘉耶夫在去世前非常遺憾地說:「我在歐
洲、美國。亞洲和澳大利亞已經是聲名在外了,許多語言在介紹著我。但是隻有一
個國家幾乎不知道我,那就是我的祖國」。同時俄國僑民也無法認同蘇聯政府強調
的新型俄羅斯文化——蘇維埃文化,他們認為俄羅斯文化已經固化在他們的血液之
中,民族文化不應該因政治製度的改變而改變。30年代布拉格的俄僑報紙《第二代
》上這樣寫道:「在這裏和那裏沒有兩種俄羅斯文化(即舊俄文化和蘇聯文化),
隻有俄羅斯人已經創造的和正在創造的統一的俄羅斯文化,無論它在什麽地方。俄
國文化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各種紀念日和傳統,它首先是活的現實。我們的責任,
我們認為自己是俄國文化的繼承者,這是我們的現實責任,關注它吧,用一切可能
為我們文化工作,創造吧,為了不使它變成俄國僑民的活檔案。」在僑民精心維護
的「小俄國」裏,「革命前的俄國和她的民族自覺意識得以保存,使做為自己民族
的記憶的恢複成為可能」。
從另一方麵看,僑民的文化、教育、藝術和學術活動不僅繼承和發展了俄羅斯
文化傳統,而且對於僑居國的文化、教育、藝術和學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擴
大了俄羅斯文化與僑居國文化的交流。
以俄僑在東方國家最大的聚集地——中國東北的哈爾濱為例,僑民的到來和僑
民文化的發展加速這座城市的現代化步伐,僑民在這裏從無到有地建立起現代高等、
中等、初等和職業教育體係,發展現代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開展多方麵的學術研
究,建立西洋藝術設施,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學術和市政的迅速
發展,使哈爾濱僅在40餘年間就由中國東北一隅的小漁村發展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都
市。
哈爾濱是中國東北最大的城市之一,800 多年前,女真族在這裏建早期都邑,
金朝上京會寧府就建在現在距離哈爾濱以西南 100公裏阿城市內,元代曾此設驛站,
到了清代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大量的滿、漢族人擁向此地。「哈爾濱」這
個名字來自何處,說法眾多。一般認為得名於滿語,意為扁狀的島嶼,也有說得自
「曬網場」。
但是哈爾濱做為一個近代的城市的開埠則是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事情了。
關於哈爾濱的城史紀元有兩種說法:1897年說,1903年說。這個城市的開埠是與中
東鐵路的修建有著直接的和密切的聯繫,事實上這個城市的發展,以至在20世紀20
—40年代成為中國東北一個比較大的現代城市,成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都是與中東
鐵路的修建,與俄國僑民有著直接的關係的。
以19世紀的俄羅斯和同樣是歐洲大國的英國、法國和德國相比,俄國在科學、
技術、教育和文化方麵似乎是落後的。但是俄羅斯與當時的中國相比,特別是與曾
經為窮鄉僻壤的中國東北地區,的確是先進了上百年。1902年清朝政府才頒布欽定
</br>
俄國僑民忠實地繼承了俄羅斯民族的文化傳統,並且雖身處異國他鄉,身處顛
沛流離之中,仍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努力維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他們所創造
的各方麵的成就應該是構成20世紀俄國文化成就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構成了
新的「俄羅斯性格」。《俄國僑民的使命》的作者納紮羅夫本人就出身於僑民家庭,
他自己父輩和自身多年的感受證明:「使命感之於俄國僑民來說,不是因為他們想
要承擔它,而是因為他們無法逃避它,猶如他們無法自己停止它一樣。」
幾乎是整個20世紀,特別是20—30年代,在地球上實際上出現了兩個俄國,一
個是蘇維埃政權領導下的蘇聯,另一個是散居世界各地各國,由200 萬僑民組成的
「俄國」。蘇聯政府和蘇聯學者則一概將國外僑民稱之為反動的「白衛運動」,這
是過分政治化而未加深人分析的推斷。事實上,俄國僑民並非全部都參加反對蘇維
埃政權和布爾什維克的活動,正如他們移居國外的原因並非全部都與蘇維埃政權不
共戴天,移居的原因是多方麵和複雜的,有的人甚至隻是出於恐懼。1921年以記者
身份長期在歐洲居住的蘇聯著名作家愛倫堡在分析俄僑移居國外的原因時寫道:
「一部分人由於突然而至的恐怖而逃走,另一部分是由於飢餓而逃走,再一部分人
是因為鄰居逃走而逃走,因此簡單的原因決定了數百萬人的命運。」即使是那些參
加了「白衛運動」的廣大的士兵、農民和市民也大多缺乏政治的判斷能力,而成了
政治的犧牲品。
這場分裂造成了民族文化傳統的斷裂,蘇聯政府已經完全把俄國僑民及僑民創
造的文化成就排除在俄羅斯文化之外,20世紀40年代著名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的
學術影響已經傳遍歐洲和西方,但是別爾嘉耶夫在去世前非常遺憾地說:「我在歐
洲、美國。亞洲和澳大利亞已經是聲名在外了,許多語言在介紹著我。但是隻有一
個國家幾乎不知道我,那就是我的祖國」。同時俄國僑民也無法認同蘇聯政府強調
的新型俄羅斯文化——蘇維埃文化,他們認為俄羅斯文化已經固化在他們的血液之
中,民族文化不應該因政治製度的改變而改變。30年代布拉格的俄僑報紙《第二代
》上這樣寫道:「在這裏和那裏沒有兩種俄羅斯文化(即舊俄文化和蘇聯文化),
隻有俄羅斯人已經創造的和正在創造的統一的俄羅斯文化,無論它在什麽地方。俄
國文化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各種紀念日和傳統,它首先是活的現實。我們的責任,
我們認為自己是俄國文化的繼承者,這是我們的現實責任,關注它吧,用一切可能
為我們文化工作,創造吧,為了不使它變成俄國僑民的活檔案。」在僑民精心維護
的「小俄國」裏,「革命前的俄國和她的民族自覺意識得以保存,使做為自己民族
的記憶的恢複成為可能」。
從另一方麵看,僑民的文化、教育、藝術和學術活動不僅繼承和發展了俄羅斯
文化傳統,而且對於僑居國的文化、教育、藝術和學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擴
大了俄羅斯文化與僑居國文化的交流。
以俄僑在東方國家最大的聚集地——中國東北的哈爾濱為例,僑民的到來和僑
民文化的發展加速這座城市的現代化步伐,僑民在這裏從無到有地建立起現代高等、
中等、初等和職業教育體係,發展現代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開展多方麵的學術研
究,建立西洋藝術設施,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學術和市政的迅速
發展,使哈爾濱僅在40餘年間就由中國東北一隅的小漁村發展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都
市。
哈爾濱是中國東北最大的城市之一,800 多年前,女真族在這裏建早期都邑,
金朝上京會寧府就建在現在距離哈爾濱以西南 100公裏阿城市內,元代曾此設驛站,
到了清代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大量的滿、漢族人擁向此地。「哈爾濱」這
個名字來自何處,說法眾多。一般認為得名於滿語,意為扁狀的島嶼,也有說得自
「曬網場」。
但是哈爾濱做為一個近代的城市的開埠則是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事情了。
關於哈爾濱的城史紀元有兩種說法:1897年說,1903年說。這個城市的開埠是與中
東鐵路的修建有著直接的和密切的聯繫,事實上這個城市的發展,以至在20世紀20
—40年代成為中國東北一個比較大的現代城市,成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都是與中東
鐵路的修建,與俄國僑民有著直接的關係的。
以19世紀的俄羅斯和同樣是歐洲大國的英國、法國和德國相比,俄國在科學、
技術、教育和文化方麵似乎是落後的。但是俄羅斯與當時的中國相比,特別是與曾
經為窮鄉僻壤的中國東北地區,的確是先進了上百年。1902年清朝政府才頒布欽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