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經常在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他本人經常呆在莊稼漢
中間,在這方麵是無可指責的,他的優點恰恰在這方麵。」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赫魯雪夫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現在蘇聯已擁有一切
必要條件,通過和平競賽,在最短的曆史時期內解決蘇聯的基本經濟任務——在按
人口計算的產品產量方麵趕上並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隨著農業的豐收,赫魯雪夫取消了義務交售製,國家開始實行統一的農產品收
購辦法。這樣一來,在集體農莊中的農民總算可以稍稍鬆了一口氣。之後為了鼓勵
農業生產,國家又不斷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提高農產品價格。
在工業方麵,赫魯雪夫也作了一些調整。應該說,在改革的前期,赫魯雪夫的
頭腦是比較清醒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民積極性提高,生活水平改善,
到1958年止。農業生產有了根本性的好轉。便好景不長。從1959年開始,蘇聯農業
就開始走下坡路。改革中的急功冒進和瞎指揮是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之一。1958年,
蘇聯糧食大豐收,赫魯雪夫頭腦一熱,提出了蘇聯在「3 —4 年內在人均肉類、牛
奶和黃油產量方麵趕上美國。」
其實,當時美國人均每年消費肉類96公斤,蘇聯隻在36公斤,還差得遠著呢。
在墾荒和種玉米過程中,一些地方上的領導人為了討好赫魯雪夫,採取虛報、
浮誇辦法。赫魯雪夫晚年在自己的迴憶錄裏很沮喪地談到了這一點:「當我開始為
種植玉米開展宣傳運動時,我真誠地相信——並且我仍然相信——這是做得對的。
但有些幹部奉迎我。說得粗一點,他們好像一群馬屁精。他們不首先讓農民作好適
當的準備,就堅持大麵積種植和收割玉米。最後,人們對玉米可以作為青貯作物產
生了懷疑,而我作為第一個推廣委員會玉米的倡議人的聲譽也受到了損害。」
在開墾荒地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破壞了生態平衡。而有些地方根本不適合種
玉米,卻因為領導人的喜好而被強行種植。在工業調整方麵採取的許多措施也遭到
了相同的命運。本來出發點是好的,卻往往沒有計劃,一哄而起,操之過急,產生
了不少消極後果。赫魯雪夫為了對抗集權的害處,強調經濟中的分權,權力下放,
結果越分越散,造成管理中的混亂。這一場改革沒有解決蘇聯經濟中的根本問題。
七、盛世輓歌:20世民70年代的蘇聯
蘇聯解體後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曾經問過俄羅斯人民,如果可以選擇,
他們最想迴到什麽時代。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勃列日涅夫時期」。
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曆史上惟—一個穩定和發展的時期,其間由於政策得當,
環境穩定,致使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將蘇聯帶上了其發展曆史中的巔峰,也真
正在國際上確立了堪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地位。但勃列日涅夫時代後期的政治經
濟政策也為蘇聯國家分裂和經濟崩潰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勃列日涅夫執政之初,全麵檢查了赫魯雪夫時期的內外政策,並沒有全麵否定。
對赫魯雪夫時期在農業方麵的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慎重,錯則改之,對則堅持並使之
完善。勃列日涅夫也很重視農業,他認為近幾年來農業增長速度減慢了,農業發展
計劃沒有完成,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提高很慢,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
此採取了一係列措施發展農業。針對赫魯雪夫時期經濟管理權過於分散的局麵,把
一些權力重新收歸中央。
這次改革比較重視引進「物質利益」原則。允許農莊莊員發展個人副業。提高
農產品的價格,從1965年到1979年,農產品收購價格共提高7 次,價格指數抽調60
%以上。
此外,從1956年起,集體農莊也和國營農場一樣,實行月工資製度,提高了集
體農莊農民的待遇。加大在農業方麵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重視把最新科學技術
成就運用於發展農業。蘇聯農業向著集約化發展。盡管有這些方麵的改革與調整,
蘇聯農業的問題卻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農業問題的癥結在於高度集中的計劃
經濟體製,這顯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作一些重大的體製調整。
1965年起,蘇聯在5 個企業中試行新的管理辦法——「利別爾曼建議」。就是
在重工業企業中,國家隻下達產量計劃和麝香計劃,其餘各項經濟指標由企業自行
製定;輕工業企業的產量計劃也由企業自行製定。當完成計劃時,企業可從利潤中
提取獎勵。利潤與獎金掛鉤,利潤越多,獎金越多。後來,試驗擴大到莫斯科、列
寧格勒等大城市。經過這次試驗,蘇共中央於1966年起開始實行「新經濟體製」,
其主要內容有:減少計劃,擴大企業自主權,多用價格、信貸和利潤等經濟方法,
少用行政手段,收人與生產掛鉤。經濟管理的基本結構為:部一總管理局一企業,
</br>
中間,在這方麵是無可指責的,他的優點恰恰在這方麵。」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赫魯雪夫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現在蘇聯已擁有一切
必要條件,通過和平競賽,在最短的曆史時期內解決蘇聯的基本經濟任務——在按
人口計算的產品產量方麵趕上並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隨著農業的豐收,赫魯雪夫取消了義務交售製,國家開始實行統一的農產品收
購辦法。這樣一來,在集體農莊中的農民總算可以稍稍鬆了一口氣。之後為了鼓勵
農業生產,國家又不斷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提高農產品價格。
在工業方麵,赫魯雪夫也作了一些調整。應該說,在改革的前期,赫魯雪夫的
頭腦是比較清醒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民積極性提高,生活水平改善,
到1958年止。農業生產有了根本性的好轉。便好景不長。從1959年開始,蘇聯農業
就開始走下坡路。改革中的急功冒進和瞎指揮是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之一。1958年,
蘇聯糧食大豐收,赫魯雪夫頭腦一熱,提出了蘇聯在「3 —4 年內在人均肉類、牛
奶和黃油產量方麵趕上美國。」
其實,當時美國人均每年消費肉類96公斤,蘇聯隻在36公斤,還差得遠著呢。
在墾荒和種玉米過程中,一些地方上的領導人為了討好赫魯雪夫,採取虛報、
浮誇辦法。赫魯雪夫晚年在自己的迴憶錄裏很沮喪地談到了這一點:「當我開始為
種植玉米開展宣傳運動時,我真誠地相信——並且我仍然相信——這是做得對的。
但有些幹部奉迎我。說得粗一點,他們好像一群馬屁精。他們不首先讓農民作好適
當的準備,就堅持大麵積種植和收割玉米。最後,人們對玉米可以作為青貯作物產
生了懷疑,而我作為第一個推廣委員會玉米的倡議人的聲譽也受到了損害。」
在開墾荒地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破壞了生態平衡。而有些地方根本不適合種
玉米,卻因為領導人的喜好而被強行種植。在工業調整方麵採取的許多措施也遭到
了相同的命運。本來出發點是好的,卻往往沒有計劃,一哄而起,操之過急,產生
了不少消極後果。赫魯雪夫為了對抗集權的害處,強調經濟中的分權,權力下放,
結果越分越散,造成管理中的混亂。這一場改革沒有解決蘇聯經濟中的根本問題。
七、盛世輓歌:20世民70年代的蘇聯
蘇聯解體後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曾經問過俄羅斯人民,如果可以選擇,
他們最想迴到什麽時代。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勃列日涅夫時期」。
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曆史上惟—一個穩定和發展的時期,其間由於政策得當,
環境穩定,致使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將蘇聯帶上了其發展曆史中的巔峰,也真
正在國際上確立了堪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地位。但勃列日涅夫時代後期的政治經
濟政策也為蘇聯國家分裂和經濟崩潰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勃列日涅夫執政之初,全麵檢查了赫魯雪夫時期的內外政策,並沒有全麵否定。
對赫魯雪夫時期在農業方麵的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慎重,錯則改之,對則堅持並使之
完善。勃列日涅夫也很重視農業,他認為近幾年來農業增長速度減慢了,農業發展
計劃沒有完成,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提高很慢,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
此採取了一係列措施發展農業。針對赫魯雪夫時期經濟管理權過於分散的局麵,把
一些權力重新收歸中央。
這次改革比較重視引進「物質利益」原則。允許農莊莊員發展個人副業。提高
農產品的價格,從1965年到1979年,農產品收購價格共提高7 次,價格指數抽調60
%以上。
此外,從1956年起,集體農莊也和國營農場一樣,實行月工資製度,提高了集
體農莊農民的待遇。加大在農業方麵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重視把最新科學技術
成就運用於發展農業。蘇聯農業向著集約化發展。盡管有這些方麵的改革與調整,
蘇聯農業的問題卻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農業問題的癥結在於高度集中的計劃
經濟體製,這顯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作一些重大的體製調整。
1965年起,蘇聯在5 個企業中試行新的管理辦法——「利別爾曼建議」。就是
在重工業企業中,國家隻下達產量計劃和麝香計劃,其餘各項經濟指標由企業自行
製定;輕工業企業的產量計劃也由企業自行製定。當完成計劃時,企業可從利潤中
提取獎勵。利潤與獎金掛鉤,利潤越多,獎金越多。後來,試驗擴大到莫斯科、列
寧格勒等大城市。經過這次試驗,蘇共中央於1966年起開始實行「新經濟體製」,
其主要內容有:減少計劃,擴大企業自主權,多用價格、信貸和利潤等經濟方法,
少用行政手段,收人與生產掛鉤。經濟管理的基本結構為:部一總管理局一企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