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人民的鬥爭視線,於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爆發了克裏米亞戰爭。英、法
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麵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
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了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1853年2 月,俄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科施科夫海軍上將前往伊斯坦布
爾,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
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國撐腰於1853年
5 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碟,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
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 月3 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
國。
1853年10月9 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 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
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並於10月16日對俄國宣戰。揭開戰爭序幕的是錫諾普海戰。
俄國艦隊比土耳其艦隊強大得多,不僅可以利用它來對付土耳其的海上力量,
而且還可以利用它來協助陸軍的行動。
11月,在高加索戰區,雙方陸上作戰均無成效。但從戰爭一開始,俄國黑海艦
隊就卓有成效地活動在敵人的海上交通線上,將土耳其艦隊封鎖於各港口之內。1853
年11月30日,在錫諾普港灣全殲土分艦隊和俘虜其指揮官奧斯曼- 帕夏。錫諾普海
戰的勝利,是俄國在戰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俄國的勝利就意味英國和法國在
地中海地區利益的損失,因此兩國很快參戰。1854年1 月4 日,英法聯合艦隊進入
黑海,負責護衛土耳其交通線。俄國政府遂於1854年2 月21日宣布與英國和法國處
於戰爭狀態。
俄國被迫以70萬兵力與擁有約100 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在軍事技術裝備
方麵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戰鬥在幾個戰區同時展開。1854年9 月14日- 18日,盟
國艦隊以強大的兵力(89艘作戰艦隻,300 艘運輸船)支援和掩護一支遠征部隊在
克裏米亞半島耶夫帕托裏亞以南實施登陸。9 月20日與防守在阿利馬河地區的緬施
科夫軍遭遇,俄軍慘遭失敗,被迫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聯軍統帥部採取了迂迴機
動的方法,從南麵抵近塞瓦斯托波爾城。1854年 9月 25 日,塞瓦斯托波爾城內宣
布戒嚴,由此開始了曆時349 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1854年- 1855年)。聯軍
指望以海陸兩麵的猛烈炮火摧毀要塞的陸上工事,爾後一舉攻占塞瓦斯托波爾。但
是,俄軍海岸炮台的還擊使聯軍圍城火炮和艦隻受到較大損失,緬施科夫也曾組織
兵力進行反擊,使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俄國認為同盟國所提
條件無法接受,和談於1855年4 月中斷。1855年1 月26日,撒了王國參戰,向克裏
米亞派去了一支1 .5 萬人的軍隊。1855年,戰事在所有戰區持續未斷,但克裏米
亞戰區仍然是主要戰區。在波羅的海交戰的雙方艦隊均未取得實際成效。
在高加索戰區,聯軍採取一係列積極行動,最後於9 月8 日對塞瓦斯托波爾發
起總強攻,結果奪取了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配係中的關鍵陣地馬拉霍夫崗。俄軍統帥
部決定放棄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爾港灣北岸,將棄置的艦船全部沉沒。
1855年底,雙方在維也納恢複談判,俄國政府被迫做出讓步。1856年 3月 30
日在巴黎簽訂和約,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
海軍基地,不準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俄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
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
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在整個戰爭中,俄軍損失52.2 萬餘人,土
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 .5 萬人,英軍損失2 .2 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
約耗資約8 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 億盧布。
這次列強爭奪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確實留下了豐富的
「遺產」——經驗教訓。「克裏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製俄國的腐敗和無能」。沙皇
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製製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年- 1861年革命形勢
的到來,促進了農奴製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
現在我們將曆史鏡頭轉向20世紀,轉向阿富汗戰爭。
70年代中期前的蘇聯綜合國力如日中天,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與美國不分伯仲。
在全國上下一片瀰漫著的爭霸情緒推動下,勃列日涅夫及其領導集團加緊與美國爭
奪世界霸權。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牧業國家,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
卻極具戰略意義。早在17世紀,彼得大帝就說過:「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
時候,它就能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俄國人一直將南下印度洋作為
</br>
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麵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
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了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1853年2 月,俄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科施科夫海軍上將前往伊斯坦布
爾,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
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國撐腰於1853年
5 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碟,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
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 月3 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
國。
1853年10月9 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 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
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並於10月16日對俄國宣戰。揭開戰爭序幕的是錫諾普海戰。
俄國艦隊比土耳其艦隊強大得多,不僅可以利用它來對付土耳其的海上力量,
而且還可以利用它來協助陸軍的行動。
11月,在高加索戰區,雙方陸上作戰均無成效。但從戰爭一開始,俄國黑海艦
隊就卓有成效地活動在敵人的海上交通線上,將土耳其艦隊封鎖於各港口之內。1853
年11月30日,在錫諾普港灣全殲土分艦隊和俘虜其指揮官奧斯曼- 帕夏。錫諾普海
戰的勝利,是俄國在戰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俄國的勝利就意味英國和法國在
地中海地區利益的損失,因此兩國很快參戰。1854年1 月4 日,英法聯合艦隊進入
黑海,負責護衛土耳其交通線。俄國政府遂於1854年2 月21日宣布與英國和法國處
於戰爭狀態。
俄國被迫以70萬兵力與擁有約100 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在軍事技術裝備
方麵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戰鬥在幾個戰區同時展開。1854年9 月14日- 18日,盟
國艦隊以強大的兵力(89艘作戰艦隻,300 艘運輸船)支援和掩護一支遠征部隊在
克裏米亞半島耶夫帕托裏亞以南實施登陸。9 月20日與防守在阿利馬河地區的緬施
科夫軍遭遇,俄軍慘遭失敗,被迫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聯軍統帥部採取了迂迴機
動的方法,從南麵抵近塞瓦斯托波爾城。1854年 9月 25 日,塞瓦斯托波爾城內宣
布戒嚴,由此開始了曆時349 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1854年- 1855年)。聯軍
指望以海陸兩麵的猛烈炮火摧毀要塞的陸上工事,爾後一舉攻占塞瓦斯托波爾。但
是,俄軍海岸炮台的還擊使聯軍圍城火炮和艦隻受到較大損失,緬施科夫也曾組織
兵力進行反擊,使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俄國認為同盟國所提
條件無法接受,和談於1855年4 月中斷。1855年1 月26日,撒了王國參戰,向克裏
米亞派去了一支1 .5 萬人的軍隊。1855年,戰事在所有戰區持續未斷,但克裏米
亞戰區仍然是主要戰區。在波羅的海交戰的雙方艦隊均未取得實際成效。
在高加索戰區,聯軍採取一係列積極行動,最後於9 月8 日對塞瓦斯托波爾發
起總強攻,結果奪取了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配係中的關鍵陣地馬拉霍夫崗。俄軍統帥
部決定放棄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爾港灣北岸,將棄置的艦船全部沉沒。
1855年底,雙方在維也納恢複談判,俄國政府被迫做出讓步。1856年 3月 30
日在巴黎簽訂和約,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
海軍基地,不準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俄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
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
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在整個戰爭中,俄軍損失52.2 萬餘人,土
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 .5 萬人,英軍損失2 .2 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
約耗資約8 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 億盧布。
這次列強爭奪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確實留下了豐富的
「遺產」——經驗教訓。「克裏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製俄國的腐敗和無能」。沙皇
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製製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年- 1861年革命形勢
的到來,促進了農奴製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
現在我們將曆史鏡頭轉向20世紀,轉向阿富汗戰爭。
70年代中期前的蘇聯綜合國力如日中天,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與美國不分伯仲。
在全國上下一片瀰漫著的爭霸情緒推動下,勃列日涅夫及其領導集團加緊與美國爭
奪世界霸權。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牧業國家,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
卻極具戰略意義。早在17世紀,彼得大帝就說過:「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
時候,它就能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俄國人一直將南下印度洋作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