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戰略來推行。蘇聯加緊對阿富汗的滲透和控製,力圖將這個興都庫什山國變成
通往印度洋暖水海域的通道,將前進基地向南推進650 公裏,攫取石油產地,迂迴
包抄歐洲。
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製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蘇聯從1973年起對阿富
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 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
政變,奪取政權。1979年9 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併,政府總理阿明殺死黨
的總書記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台後試圖擺脫蘇聯控製,聲
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蘇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製,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並進
行戰爭準備。1979年8 月至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
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製馬紮裏沙裏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
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失去應付
突變的能力。隨後,蘇軍在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建立前方指揮部。1979年12月中旬,
蘇軍進入集結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領阿北部地區。阿富汗人民在國際社會支
持和援助下,與侵阿蘇軍和蘇聯扶植的政府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
第一階段,蘇軍全麵入侵(1979年 12 月-1980 年 1月)。蘇軍憑藉優勢兵力
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日-26 日,蘇軍出
動大型運輸機280 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
量武器裝備。27日晚7 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占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台
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將卡爾邁勒扶上台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
軍係「應邀進入阿境」。28日起,蘇軍集結在邊境的6 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
發動鉗形攻勢c 東路3 個師沿鐵爾梅茲一馬紮裏沙裏夫公路南下;西路3 個師沿庫
什卡一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 月2 日,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一周內,蘇軍基
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領,並控製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
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 個師8 萬人;阿明控製的阿政府軍(1 個
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並歸順
了蘇聯扶植的卡爾邁勒政權。
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麵「掃蕩」和重點「清剿」(1980年2 月-1985 年12月)。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占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
後於1980年2 月、4 月和6 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
及庫納爾哈、桶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遊擊隊展開全麵「掃蕩」。遊擊
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遊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
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麵『掃蕩「。全麵』書蕩」失敗後,蘇軍改變戰術,在
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對遊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
「清剿」,企圖切斷遊擊隊的外援渠道,殲滅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點
地區有潘傑希爾穀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對潘傑希爾的大規模
「清剿」達8 次之多。1982年5 月和1984年4 月,蘇阿軍隊出動二個師2 萬餘人,
採取全麵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
下,向潘傑希爾遊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一度占領該穀地。蘇軍和阿政府軍的
重點「清剿」遭到遊擊隊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後雖占領了遊擊隊一些根據地,
但未能重創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結束後,遊擊隊又迴到根據地。經幾年戰
鬥,遊擊隊逐步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鬥力明顯提高。至1985年底,侵
阿蘇軍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 萬人,遊擊隊則發展到10萬人。在此
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於1982年6 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
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後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
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
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年1 月- 1989年2 月)。曠日持久、邊打邊談
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
富汗遊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改變侵阿政策。1985年,戈巴契夫任蘇共總書
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
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
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遊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
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後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
</br>
通往印度洋暖水海域的通道,將前進基地向南推進650 公裏,攫取石油產地,迂迴
包抄歐洲。
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製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蘇聯從1973年起對阿富
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 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
政變,奪取政權。1979年9 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併,政府總理阿明殺死黨
的總書記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台後試圖擺脫蘇聯控製,聲
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蘇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製,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並進
行戰爭準備。1979年8 月至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
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製馬紮裏沙裏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
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失去應付
突變的能力。隨後,蘇軍在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建立前方指揮部。1979年12月中旬,
蘇軍進入集結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領阿北部地區。阿富汗人民在國際社會支
持和援助下,與侵阿蘇軍和蘇聯扶植的政府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
第一階段,蘇軍全麵入侵(1979年 12 月-1980 年 1月)。蘇軍憑藉優勢兵力
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日-26 日,蘇軍出
動大型運輸機280 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
量武器裝備。27日晚7 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占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台
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將卡爾邁勒扶上台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
軍係「應邀進入阿境」。28日起,蘇軍集結在邊境的6 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
發動鉗形攻勢c 東路3 個師沿鐵爾梅茲一馬紮裏沙裏夫公路南下;西路3 個師沿庫
什卡一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 月2 日,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一周內,蘇軍基
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領,並控製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
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 個師8 萬人;阿明控製的阿政府軍(1 個
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並歸順
了蘇聯扶植的卡爾邁勒政權。
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麵「掃蕩」和重點「清剿」(1980年2 月-1985 年12月)。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占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
後於1980年2 月、4 月和6 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
及庫納爾哈、桶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遊擊隊展開全麵「掃蕩」。遊擊
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遊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
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麵『掃蕩「。全麵』書蕩」失敗後,蘇軍改變戰術,在
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對遊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
「清剿」,企圖切斷遊擊隊的外援渠道,殲滅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點
地區有潘傑希爾穀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對潘傑希爾的大規模
「清剿」達8 次之多。1982年5 月和1984年4 月,蘇阿軍隊出動二個師2 萬餘人,
採取全麵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
下,向潘傑希爾遊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一度占領該穀地。蘇軍和阿政府軍的
重點「清剿」遭到遊擊隊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後雖占領了遊擊隊一些根據地,
但未能重創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結束後,遊擊隊又迴到根據地。經幾年戰
鬥,遊擊隊逐步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鬥力明顯提高。至1985年底,侵
阿蘇軍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 萬人,遊擊隊則發展到10萬人。在此
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於1982年6 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
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後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
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
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年1 月- 1989年2 月)。曠日持久、邊打邊談
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
富汗遊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改變侵阿政策。1985年,戈巴契夫任蘇共總書
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
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
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遊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
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後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
</br>